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综艺 > 余烬之温暖——追忆2012年中国好声音
时间:2019-04-03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2012年,我23岁,在辗转动荡的7月,有几次趁着凌晨两三点的夜色,跑到临近不远的公司办公室里,一首一首、一遍一遍听《中国好声音》里,从各位素人歌手们口中唱出的情歌。

应景的情歌。

当然,也远不止此。

纷扰的人间突然出现了一档跟你如此合拍的节目,一个愿意让你坐下来,排除掉吃火锅和撸羊肉串的诱惑,主动入戏,在节目组精心编排的访、唱、转、评的流程中,或者高呼且鼓掌,或者鼻酸也泪下。

《中国好声音》。

那个夏天,燃爆中国的好声音在圈内的遇冷,如同今日《流浪地球》在圈内的遇冷。

超越了同行们经验上限的惊艳,也许让他们不知从何赞起,也许只是让他们心生不忿,或者两种情绪都没有,只是觉得那样的辉煌与璀璨与自己毫无相干,所以不置可否。

当时当日,几乎与好声音同时对垒的另一档歌唱节目,力邀好声音四位导师作为演唱者,出现在其舞台上,接受评审团的评审,分出前后高下。

就像“一山不容二虎”的古老寓言,卫视之间、节目之间,相争相抗,风语不断。

结果几年之后,当时的导师汪峰、刘欢、杨坤,都已经作为竞演歌手,在另一档音乐类节目上亮相献艺,接受评审团的点评,并且在表现上或高或低,在名次上或前或后。

文艺圈像环青海湖自行车赛,车队不轻易放出一个领先者,一旦这个领先者体力不支,或者优势难久,他也自动退回到车队里。

现实往往比架空的面子更令人着迷,不同的时空,导师和选手两个角色之间,可以做到平衡切换。

经历过导师角色的锤炼,重新回到拷问自己演唱技艺的舞台上,当年好声音的三位导师,是达到了某种更高更微妙的自我体验,还是进入了某种技巧、名声、金钱、职业生涯、未来发展多种因素错综交织难辨虚实的混沌中,不得而知。

唯一真切存在的是,当年那一批好声音的忠实观众,如今均已增龄七八岁,半代人的时间,伴着公交车般轻微震荡的生命体验,被扔进了单向疾行的年轮的后方。

人们时常说“时间过得真快”、“一年又一年”、“转眼自己就老了”,但人们似乎没有真正停下来认真审视“时间的流逝”这件事,当你清楚地认知到,从二十的青春,到三十的而立,到四十的不惑,到五十的知天命,这相邻的两项节点之间,真的飞速蜕变的时候,你简直会惊出一脑门子冷汗,时间的残忍逼迫着每一个不甘现实的人,向时间要成果,向时间要效率,向时间要金钱,向时间要生命价值。

但是人类情感如此缱绻,并非能够像做工的机器一样,向时间讨来成果,甚至越来越多的成果。

回忆就像未来一样,永远是当下的一部分,以帮助人类确保对生命完整性的认知。

所以优雅的低效,是人类属性组成之一。

就仿佛我时常拿出时间,来回忆2012年夏天,那个擦肩的女孩,简短的四目相对,与永恒的天各一方,以及与之如此应景的 《中国好声音》的声音——《我的歌声里》、《Rollling in the deep》、《爱要坦荡荡》、《小情歌》、《其实你不懂我的心》、《你是我心爱的姑娘》。

人生际遇与音乐际遇,在某个奇妙的波段同频,给漫漫人生,留下如红酒涩香般,不曾挥发的味道。

这个节目也在更广阔的维度上,与整个中国,丝丝入扣地同频。

我时常拿出时间,回味第一季好声音给观众们制造出的“草根逆袭”的音乐童话,虽然这些奇迹并未普及和复制到大多数人身上,但还是将“梦想成真”的温暖,以“大地惊雷”的方式,留在那个激荡的夏天。

我们在自己生活中感受到的年轻人生活的扁平,精神的集束,和对成功简单而统一的向往,就准确地呈现在好声音的舞台上;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大部分普通而谦卑、对孩子渴望而克制的中年父母,也准确地呈现在好声音的舞台上;尤其令大多数人产生情感共振的,是我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的一种“求公平”的暗语。

当这种潜行于社会表皮之下“求公平”的情绪,通过“背对歌手、不看相貌、不问出身、只听声音”的方式汇流和宣泄出来,相信这个节目帮助很多人,消除了他们与现实之间的部分紧张感。

很多观众从出身平凡的歌手身上,看到了自己挣扎求生和向上打拼的身影,以及成功求得幸运女神眷顾或者不被眷顾时的狂喜和低落。

因为这个节目的流程设计,就是展现每一个优秀的平凡人成功闯关,进入成名的殿堂,然后自己被一次一次起承转合地共情,被一次一次地注入强心剂,即便选手的声音并没有打动导师,但是人们在屏幕前,也看到了这个选手的努力和爆发,无论成败,人们都像参与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在那个夏天,令人耳目一新的《中国好声音》,是对整个中国文娱产业,到内容,再到观念,再到基础认知的一次大师班和培训课,与3D电影《阿凡达》当年对全球电影产业来讲,所具备的刺激和启迪的意义相当。

它在当年中国人的语境当中,具备了某种“为普通人代言”的正义感,大家仿佛恍然醒悟,原来面对劳苦大众的节目,就应该是这个形式和味道才对,大家重新找到了一种介入大众化节目批评的恰当角度,也总算在不确定的生活中,找到一点确定,进而得到了踏实感与满足感。

虽然当时某些选手的情绪失控,或者与某些生意的深度捆绑,冲淡了节目具备的一些“正能量”的色彩,但《中国好声音》的出现,仍然不失为前后十年之间,音乐类节目的一笔绝唱。

我时常翻出视频,重温李代沫演唱的《我的歌声里》。

我觉得似乎只有那一年,中国的文娱制作人们,才是真正处于初心的情态当中,因为“背对歌手听音盲选”的节目模式,前无标杆,后无追兵,没有其他什么外部因素,干扰他们把这台节目的品质做好,他们只需要把各个模块的制作质量,卡到那个应有的高度,这个节目,就成了,既不能懈怠,更不必有压力。

我很喜欢李代沫演唱时的舞美表现,全场主色为蓝,红色辅之,没有刻意和多余的华丽元素,它像十二三岁还未成年的少女,对这个世界有着最礼貌的敬意,它本质上是尊重选手的,你唱,我不抢戏。

李代沫演唱的时候,世界是安静的,世界之所以安静,不是场工们要求观众们不要喧哗,否则得重新录,而是大家已经在座位上老老实实坐好,已经准备好要听歌手们开嗓了,就像刘谦的魔术,“下面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当时李代沫的演唱也纯属诚意正心,把内心唱出来,像沉默着烧一件瓷器,也像讲一个不去讨好世界的故事,最后一个悠长的尾音,都丝毫不掉情绪。

那个认真的年代真好。

“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我的梦里,我的心里,我的歌声里”。

我还喜欢作为导师的刘欢的黑T恤,不浮夸的黑T恤,像我魏村三大爷穿的那件。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