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湖南卫视第三季《我是歌手》开播,与前两季收获“很多赞”不同,这一季自开播以来,就不得不面对来自各方的质疑。
先是《我是歌手3》侵权使用了造字工房5款字体,节目制作方需要支付15万元的使用费;其次是关于新加坡国宝级歌手陈洁仪被淘汰,引来观众爱飚高音的质疑,媒体人孟静写了一篇文章《为何不喜欢我是歌手》,广为传播;然后歌手何韵诗发表专栏,炮轰《我是歌手》的“反智”。
当质疑者谈论《我是歌手》给音乐产业带来的破坏性,拥护者说“太抬高它了,这是一档娱乐节目,不是音乐节目”。
你定义它是一档娱乐节目,它的基础产品却是“音乐”,各种“高大上”的设计是为了“回归音乐”,消费的大都是老歌和老歌手。
同样是音乐选秀、综艺节目,《中国好歌曲》面对的压力就低得多。
质疑一、《我是歌手》哗众取宠,影响乐坛“多元化”发展综艺节目收视率排行榜显示,2015年1月2日《我是歌手》第三季首播成绩超越前两季,全国测量仪收视率1.7,收视份额10.17%, 同时段第一,份额超第一季首播67.5%。
但《奔跑吧兄弟》和《我是歌手》并不是同时段节目,仅对比收视率的话,当日几档热门综艺节目全国网收视率排名如下:第一名:奔跑吧兄弟;第二名:我是歌手,第三名:中国好歌曲(收视接近1.25)第四名:最强大脑(收视破1)。
由于《我是歌手》的影响力,质疑点主要集中在《我是歌手》是否用“小圈子评审”主宰乐坛大走向,影响到多元化音乐的生存,它凭什么主宰乐坛走向?何韵诗写道:“这群小圈子观众评审团变相主宰着两岸三地乐坛的大走向,让那本来已经狭窄得可怜的音乐空间变得更单一无味,歌手放弃自己擅长的风格去迎合,长此下去,一切只会倒退再倒退。
”其实,作为一档娱乐节目,把它推到如此高的地位,赋予它那么多责任很牵强。
《我是歌手》作为一档以“音乐”为基础的娱乐节目,定位就是以“音乐”博“收视”。
电视节目当然要围绕“收视率”转了,满足了看官们的需求,背后才有钱来,才能在市场上生存下去,它并不负有“引领”音乐艺术的责任。
它的责任很简单,就是办好内容,向观众有所交代。
质疑二、观众是节目组花多少钱雇来的?“这是真正的权威吗?它是专家吗?”这个问题的宝贵之处,在于评价权威可信度的时候有用。
《我是歌手》现场大众评审的恶搞表情图已经传遍朋友圈,标题戏称“发挥最稳定的果然还是观众们的演技”。
音乐历史学家罗伯特.萨宾曾在一本书里写道:“到了1830年,捧场制度达到全盛时期,各家机构白天收钱,晚上鼓掌……”当年歌剧界的捧场客行业渐渐分化出专业细分——譬如下令一声就哭的“专业观众”,用高音在观众里狂喊“再来一个”的“喝彩人”,和当代选秀节目、娱乐节目相似的地方就是,“假”得一目了然。
不过那时候的交易从不背着人进行。
西奥迪尼《影响力》一书提到,100年后,伦敦的观众还能从媒体上看到歌剧界刊登的“付费捧场的费率”,这份广告单提到寻常掌声至少10里拉报酬,要是狂热的叫好喝彩,则价格面议。
这种来自歌剧界的付费鼓掌制度倒也颇有历史渊源,愈演愈烈,在今天的中国也没什么大不了,职业观众的存在早已心照不宣。
总导演洪涛在微博上坚决否认道:“#我是歌手#观众沉醉音乐的动图在网上疯转。
我们珍惜音乐带来的魔力,任性实放了两季;某些媒体誓死不信,一直任性质疑。
我们有条剪辑铁规,所有镜头必须是真实同步的即时反应。
谢谢每个真情流露的观众,真诚可以怀疑,但不可以被讥讽、嘲笑!感谢每位歌手、艺术家,你们造就了中国电视前所未有的观众!”这种争论是一个死局,节目组即使存在“付费观众”,也坚决不可能承认。
即使事实上这些人都不是“付费”来的观众,是经过严格筛选而来的,也不可能通过在微博上说几句话众人就相信了,毕竟外界并不了解这些现场的专业观众是怎么筛选来的。
对现场500位大众评审专业性的质疑是一个问题,如果不希望“落人口舌”,有“操纵”之嫌疑,确实非常值得湖南卫视考虑明年改进设计。
“回归音乐”是工具,还是目的?音乐选秀节目已经走过了10年,选手们都在“讲故事”、“比惨”,但是《我是歌手》和《中国好声音》的“回归音乐”确实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乐评人、歌手梁欢曾经评论道:“《我是歌手》当然让这个歌手一举成名,让那个歌手老树新花,让每个参与的歌手商演价格翻几番。
但这不是它的全部作用,它的摄像机数量、乐队阵容、音响系统、剪辑密度,这些东西,提高我们的胃口,让我们再难忍受那些差的节目——这是好节目最大的作用。
”总之,《我是歌手》从一开始就被定义为华语乐坛最“高大上”的综艺节目,是一个“变废为宝”的节目。
在打造《我是歌手》之初,“回归音乐”也是最让观众心动的地方。
最好的硬件、最好的歌手、最好的乐队、新鲜的赛制,导演洪涛自己也说过,希望有些不同色彩音乐进来,让大家受到更多音乐魅力的感染,但最终的目的还是“越多观众喜欢看这个节目越好”。
歌唱类选秀节目打出“回归音乐”这个牌确实没错,音乐人曾经的商业来源是“唱片”,这条路已经被堵死无路可走,只有“商演”能实实在在赚到钱。
但是歌手商演的前提是“有流量”,电视台生存也要“流量”。
按理来说,电视台做节目,音乐人做音乐,本来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行业,双方也就算是“盟友”的关系,互相有利用价值,一起“共谋”造“流量”,大家有钱赚,岂不皆大欢喜?与《中国好歌曲》打“创作牌”、“原创牌”不同,除了赵牧阳、罗中旭少数早年成过名的音乐人,来《中国好歌曲》参赛的大都是需要出名的新人。
而参加《我是歌手3》节目的则是成熟歌手,消费的是老歌手,演绎的也多是老歌,早年成名但已经过气的歌手,即使在台上被一批“专业性”存疑的观众评头论足,只要能获得热点关注,这点委屈似乎也算不上什么,但同为圈内歌手,商业空间越来越窄,何韵诗出来发发牢骚喷一下也很正常。
《我是歌手》只是一档娱乐节目而已,“争议”即眼球,毫无疑问这一季的《我是歌手》已经赢了!不过,《我是歌手》依然面临“后劲不足”的问题,《我是歌手5》、《我是歌手6》怎么才能顺利办下去?有音乐圈朋友评论说,以前是唱片业支撑音乐人才的持续性发展,电视台可以去“劫胡”,现在是音乐人没有了支撑,电视台“劫胡”也不具有持续性了。
我们认为,音乐产业的问题在于如何才能尽快在废墟上建立起新的商业模式。
多元化的音乐也需要市场空间生存,这是产业内的问题,当下市场不给力,行政力量可引导、支持多元化,央视作为国家台也负有责任。
电视台要的是”收视率“,“音乐”从来都只是工具,不是目的,老歌手有个全民关注的平台能用来”引流量“,为什么要端着呢?有必要寄那么多希望和责任在一个市场化的综艺节目上吗?《中国好歌曲》《中国好声音》皆如此。
何韵诗,如果《我是歌手》来请你登台,你会断然以及淡然拒绝吗?。
迎合大众是不是就是低趣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互联网的发达,让欧美和日韩两大流派迅速获得年轻人的心,华语乐坛无所作为,港台明星更是从早年的”云端“跌落,那种深深的失落感,也并不十分值得同情。
如果真的相信“内容为王“,就好好做内容,别浮躁,总有一小部分人愿意为好音乐买单,好好唱歌给你的粉丝听就可以。
并且,现在互联网的扁平化和透明化,不乏渠道去推荐你的好内容,电视台只是其中一个渠道,比如乐童在为独立音乐人服务、乐视在到处搞付费直播、库客的古典音乐在数字化时代也能够生存、音乐APP在为版权打架……未来也会有更多互联网新渠道不断冒出来,00后、11后成长起来,他们会为属于自己这个时代的音乐买单,也许欧美、日韩依旧流行,但更多的TFBOYS大行其道也很正常,20年后,TFBOYS的粉丝们也开始怀旧了。
- 夏天的风 姑娘 老男孩 理想三旬 月半小夜曲 生日快乐 其实 那些年 光阴的故事 少年 后来遇见他 那女孩对我说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 火红的萨日朗 想见你想见你想见你 冬眠 关键词 芒种 往后余生 关山酒 年轮说 小镇姑娘 烟雨行舟 记念 你笑起来真好看 来自天堂的魔鬼 学猫叫 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 不仅仅是喜欢 浪人琵琶 卡路里 带你去旅行 红昭愿 纸短情长 最美的期待 体面 小跳蛙 悬溺 侧脸 山楂树之恋 我的名字 失眠飞行 有可能的夜晚 追光者 请先说你好 流浪 东西 星球坠落 我的将军啊 烟火里的尘埃 答案 心如止水 我们不一样 嘴巴嘟嘟 晴天 成都 告白气球 南山南 女儿情 天空之城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