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该什么时候结束单身这个话题,一直有一个内在的矛盾,如果太早结束单身,万一以后遇到更好的人怎么办?但如果太挑剔,又有可能错过那个最合适的人。
网上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就好像一个人穿过一片玉米地,只能摘一颗玉米,而且不能走回头路,怎么才能保证摘到最大的那个?{!– PGC_COLUMN –}数学家们给出了答案:37%意思是,假设你要穿过距离是100米玉米地,在前37米的时候,只看不摘,但要记住在这期间你见过的最大的玉米有多大,在37米之后,一旦看到更大或者差不多大的玉米的时候,不要犹豫,马上摘下来,这样能在最大概率上保证你摘到最大的玉米。
再举个例子,假如你想在一个月之内买到合适的房子,如果看房子时间太长,就会错过好时机;看得少,又可能买不到好房子,那应该看多少个房子再去买最合适呢?答案是:30天*37%,大约是12天,也就是前12天只看不买,12天之后,一旦遇到比之前最好的还要好、或者差不多的房子,就应该果断出手了。
同样的道理,应用在择偶的问题上,如果一个人从20岁开始找对象,并希望在35岁之前结婚,那最佳的脱单时间点就是20 +(35-20)*37%=25.5岁。
也就是,25岁半之前可以随便挑,之后再遇到合适的,就别错过啦…当然,与前两个例子相比,择偶的情况更复杂,因为它还涉及到一个双向选择的问题。
对此,数学家们也给出了建议,如果你被拒的可能性是50%,那么观察期就应该从37%,降到25%;另外,37%这个数字是以无法回头为前提的,如果你错过了某个人,但还想回头,而对方也有一半的可能性还会接受你,那这个观察期就可以增加到61%。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算法不是算命,37%这个数字,只是一个概率,是在一种各方面条件都不确定的情况下,所能采取的最优策略,并不排除有其他可能的情况出现。
也许有很多女青年觉得某个高中同学才是最佳伴侣,又或者你踏进玉米地看到的第一颗玉米就是最大的,这并不能说明算法不对,如果样本足够大,实验次数足够多,你会发现,有策略比没有策略更靠谱。
数学算法,是对大量真实案例进行抽象后的模型,对现实生活还是很具有指导意义的,就好像历史上很多有智慧的人,常把自己的人生哲学浓缩为一两句格言。
总之,如果我们平时能多有点数学精神,也许就不至于总是长吁短叹地感慨人生无常了。
- 夏天的风 姑娘 老男孩 理想三旬 月半小夜曲 生日快乐 其实 那些年 光阴的故事 少年 后来遇见他 那女孩对我说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 火红的萨日朗 想见你想见你想见你 冬眠 关键词 芒种 往后余生 关山酒 年轮说 小镇姑娘 烟雨行舟 记念 你笑起来真好看 来自天堂的魔鬼 学猫叫 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 不仅仅是喜欢 浪人琵琶 卡路里 带你去旅行 红昭愿 纸短情长 最美的期待 体面 小跳蛙 悬溺 侧脸 山楂树之恋 我的名字 失眠飞行 有可能的夜晚 追光者 请先说你好 流浪 东西 星球坠落 我的将军啊 烟火里的尘埃 答案 心如止水 我们不一样 嘴巴嘟嘟 晴天 成都 告白气球 南山南 女儿情 天空之城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