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如何发好音?大多人都会讲出一套理来。
可如果多问几个为什么,恐怕就很难回答清楚。
譬如:1、在一根弦的两端与在弦的中端拨弦声音为什么不同?2、用手指的肉面拨弦与用指甲拨弦声音为什么不同?这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要回答清楚并不容易(因为这属于音乐、物理边缘科学,需要做物理学上不常规的实验)。
其实这两个问题正是拨弦乐应解决的基础理论,搞清楚这两个问题,其它问题将不难回答。
目前人们对弦振动的理解,都是把它看成如图1的振动方式。
而实际上拨弦乐器弦的振动方式如图2(我们的实验是用一直径10毫米,长度14米的绳子,垂直于地面进行的)。
为什么会产生图2的振动方式呢?这是由于弦存在着两个振动——反射振动和固有振动。
(如果读者想亲眼证实弦振动是否如上所说,可将一件拨弦乐器,平放在桌上,视线与弦小于45度角,如图8。
在弦长八分之一处向右拨弦,看弦的端点附近,会看到实线与虚线,另一端也看到实线与虚线,但位置相反,如图9a。
如改变拨弦方向,向左拨弦,则实线与虚线互换位置,如图9b。
弦中间没有实线如图9c。
实线与虚线的存在是因为,弦在实线振动两次,位移小,弦在每一点上停留的时间长,所以形成实线,而在虚线弦振动一次,位移大,弦在每一点上停留的时间短,所以形成虚线。
) 1、反射振动:由于手指将弦挑离其平衡位置,当手指离弦后,弦的弹性恢复力使弦产生弹回脉冲,并由于弹性,越过平衡位置弹到另一边对应的位置(参见图3)。
脉冲沿AB对角线行进,当脉冲到达B点和末端时,波将施力于弦的支点,而且这个力的反作用力回击到弦上,产生一个沿相反方向行进的反射脉冲,这个反射脉冲到达A点和末端后,又反射回去,以后来回去反射。
笔者把这振动称为反射振动。
显然,改变拨弦的位置,波的形状就会发生改变,当拨弦的位置在弦的中端时,波形成棱形(参见图4)。
反射波形状的不同对整个弦的振动起着根本的影响。
2、固有振动:无论在什么位置拨弦,人们都可以看到弦中端的振幅在一根弦上为最大。
上面已讨论过,反射波是沿AB对角线振动,只有在弦的中端拨弦时,才可能形成中端的振幅最大。
那么为什么不论在什么位置上拨弦,弦中端的振幅都最大呢?这是弦的另一个振动——固有振动起的作用。
固有振动的振幅是中端最大,单纯由固有振动产生的小平衡位置两边的波形是完全对称图形(参见图1)。
图2的振动方式是反射振动和固有振动的合振动产生的,它的振动周期变化图形参见图5(请注意,t1到t4是非周期性振动,即开始的不稳定阶段,它随着拨弦方法及条件的不同而变化。
t5到t12是弦的周期振动,t5到t12之间每两相邻均为1/8周期)。
从图5中可以看出,弦在A点和B点合振动一次,弦的C点和D点各振动两次,在一次全振动中C点和D点合振动四次。
笔者把C点和D点的四次振动称为小振动,把A点和B点的一次振动称为大振动。
从图3和图4中可以看出,在弦中端拨弦时,反射振动波和固有振动波的振动方向相同,两个振动合为一个振动,在两端拨弦时,反射振动波与固有振动波的方向不同,两个振动合成后形成大振动和小振动。
拨弦点越靠近端点,小振动越强,大振动越弱。
拨弦点离端点越远,小振动越弱,大振动越强,以至拨弦点在中端时,小振动消失。
大振动产生基音,小振动产生比基音频率高四倍的泛音。
拨弦点变化使振动发生的变化,会引起整个泛音系列中各泛音强度的变化。
正是由于不同强度泛音的组合,改变着音色。
大振动和小振动的强弱不同,在不同弦上会产生不同的发音效果。
小振动强,在高音弦上发音显得明亮、结实,在低音弦上发音显得硬、暴。
大振动强,在高音弦上发音显得软、空、无力,在低音弦上发音显得厚、柔和。
因而,低音弦的拨弦点应比高音弦的拨弦点离端点远些。
回答第二个间题,需做一个简单的实验: 用一根很细的线穿过一弦正常拨弦位置,用手拉线,使弦产生位移,在弦达到正常拨弦的位移程度时,用剪刀剪断线,让弦弹回(参见图6)。
这时发出的音很闷,而且音量很小,比手指肉面拨弦还要闷。
如果用力拉线,加大弦的位移,则发音闷、破暴。
从这个实验所得的发音效果与用指甲拨弦和用肉面拨弦所得的发音效果中,可以分析出几个问题: 1、线剪断之前,弦只有位移,并没有受到任何触动。
剪断线后,弦只是从一边弹到另一边,作位移,弦没有产生固有振动,一直到弹到平衡位置之前都是这样,这种一点不作固有振动的弦,振动的开始整个弦要消耗很大的能量,所以发音弱、闷。
2、用肉面拨弦,肉面是软的,贴在弦上抑制了弦的固有振动,所以发音闷。
但由于手指离开弦的最后瞬间,肉面对弦有一点摩擦,弦必然要产生微小固有振动,因此发音比用线拉弦的发音稍亮一些。
3、用指甲拨弦,手指的运动有一定的速度,接触弦就会对弦产生一定的触动,弦就会产生固有振动,指甲是硬的并不能把固有振动全部抑制,加之,指甲离开弦的最后瞬间有一个突然的过程,弦又会受到一个触动,弦就会产生较大的固有振动。
所以在弦反射振动弹回的最初已经不单纯是反射振动,而已得到了固有振动的共振。
因此,发音明亮。
4、由于用指甲拨弦,弦在反射振动最初,弹回之前已产生固有振动,必然使发音有一定的增长过程(声音从无到最强点所经历的时间),所以发音给人不突然、圆滑、婉转的感觉。
图5所示的弦振动就是用线拉弦实验的弦振动过程。
弦弹回的开始没有固有振动,t1到t4是不稳定阶段,弦的A点将在平衡位置上停留1/2周期。
在此后才产生固有振动,如果是用指甲拨弦,则没有t1到t4的不稳定阶段。
综上所述可以作出这样的结论:在同一拨弦位置上,弦振动与发音的关系,决定于弦反射振动在最初振动之前,弦有没有产生固有振动。
为把反射振动前的固有振动与反射振动后的固有振动区别开来。
笔者把反射振动前的固有振动叫做初始振动。
初始振动的长短强弱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音色。
弄清了这两个为什么,再讨论手法运动对发音的影响,问题就显得简单了。
无论是哪种技法对音的影响,都可以归结到压力和位移这两个因素来讨论。
压力是指手指(或指甲)使弦离开其平衡位置所施的力(见图5t1)即手指对弦的压力。
单有压力,如指甲不在弦上滑动(离弦的趋势)离开弦,手指只对弦产生压力,弦离开平衡位置,弦并不发音。
位移包括两方面:1、触弦前的运动,2、手指接触弦后,离开弦的过程中,手指在弦上的位置移动。
单有位移,如无压力,手指不能使弦离开平衡位置,只是手指在弦上滑过,也不发音。
压力有大小,位移有快慢,大小与快慢的变化构成不同音色的变化,所谓弹力、力度就是这两个因素的综合体现。
压力的大小与位移的快慢,不仅影响发音的强度,更主是影响声音增长的时间。
后一点正是反映音色优劣的主要因素。
这是因为压力与位移影响弦的初始振动的长短和强弱。
初始振动的长短强弱表现为声音的增长时间(见图7)。
发音的开始,声音增长的快慢会给人以不同的感觉。
增长快会给人暴烈、突然的感觉。
所谓音色不好,多半是由于把这样的音作为表现乐曲的主要音形。
增长慢会给人平缓、圆滑的感觉。
所谓音色好,多半是由于把这样的音作为表现的主要音形(人们对声音的要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表达乐曲的需要而变化的。
在实际演奏中,暴烈突然的音和平缓圆滑的音都是需要的。
我们这里对音色的讨论,是对整体音色,即主要表现音形)。
当压力大而位移慢时,手指在弦上停留(滑动位移)的时间长,加之压力大,手指死死压住弦,弦的初始振动被抑制。
发音的开始,声音增长的时间短(弹拨乐的发音,人们通常认为柔美的音色,声音增长到最强点一般经历0.04秒左右。
干、暴的音色一般经历0.02秒或立即到达最强点),发音给人硬、坚实的感觉。
如果压太大会有破暴感。
这种压力大位移慢的手法运动方法,只要压力不过分大,位移不过分慢,演奏是常用到的。
这样的发音坚实、干净。
然而倘在演奏中以这种音作为表现乐曲的主要音形,音色显得硬、不美。
当压力小而位移快时,手指对初始振动的抑制小,初始振动与主振动没有一定的对比,声音的增长时间长(声音的增长时间超过0.06秒,音就显得不清楚,飘),这种音给人飘,不实的感觉。
譬如在演奏一些流畅、柔美的琶音时,就需这样的奏法。
压力与位移的结合是多变的,如压力大位移慢,压力大位移快,压力中位移慢,压力中位移快,压力小位移慢,压力小位移快等等。
正是由于压力与位移的不同结合,改变着初始振动的强弱、长短,从而产生不同的音色。
然而如果要确切说清楚怎样的压力配合多快的位移,这个问题是很难的。
但通过这样的讨论,人们可以定量分析出音色好坏的原因。
压力与位移的变化,在人的手法运动上是通过动作与辅助动作来达到的。
动作由掌指关节、第二关节、第三关节组成,简单地说是指头的动作、辅助动作由手、腕、臂组成。
压力的大小只应由指头动作给予。
手、腕、臂的辅助动作不应起增大压力的作用,它的作用在于调节位移速度。
单纯手指动作,指甲从弦上滑过去的位移过程,是通过指头弯曲所形成的上提来达到的。
由于随着弯曲的加大,指甲对弦的压力也增大,弦的初始振动会受一定的抑制,所以发音给人硬、干的感觉。
另一方面,由于单纯动作的幅度小,发音前的预备动作不够充分,在连续快速运动时,往返的运动使手法处于运动中,因而动作小的这个缺点得到了弥补。
但在音列不连续或节奏较慢的演奏中,这种单纯动作运动较困难,手法运动的开始很难达到一定的初速度,为弥补这两个缺点,就必须运用辅助动作。
辅助动作可分为前辅助动作和后辅助动作。
前辅助动作是指手法向弦运动的预备动作,它是通过增大手指向弦运动前的预备动作的幅度,使手指在向弦运动前处于运动中,这样使手指向弦运动的开始达到一定的初速度。
后辅助动作是指手法向弦运动开始后(达到一定的速度后)的手法运动。
后辅助动作是为了使手指作减速运动,其所以作减速,是因为弹音列不连续时,每个音单独出现,人们清楚地听出每个音头和音延,发音更需给人平稳、委婉的感觉。
可是由于音列不连续的音,手法开始是静止的,手法运动必须的前辅助动作,使手法达到一定的初速度,然而这种初速度往往稍快,故要作减速运动,这样延长手指触弦和在弦上位移的时间,使发音强度增长的时间延长。
后辅助动作并没有具体的动作,只是意识概念。
动作与辅助动作没有准确的划分和具体的运用方法,我们只能说,在音列连续快速进行时,以动作为主,随着音列的渐慢,辅助动作逐渐增大,当音列不连续时,辅助动作需再度增大。
笔者长期以来一直试图从音乐与物理相结合的研究中,弄清一些器乐领域至今含糊不清的观点。
诚然,音乐不同于其它科学有确定的公式可以遵循,也许这正是音乐的奥秘所在。
本文倘能起到提醒人们在教学中注意到反射振动、固有振动、初始振动、压力、位移、动作、辅助动作,这几个概念就聊以自慰了。
上一篇:扬琴演奏的心理与生理调节
下一篇:古筝演奏的快速技巧如何掌握
- 夏天的风 姑娘 老男孩 理想三旬 月半小夜曲 生日快乐 其实 那些年 光阴的故事 少年 后来遇见他 那女孩对我说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 火红的萨日朗 想见你想见你想见你 冬眠 关键词 芒种 往后余生 关山酒 年轮说 小镇姑娘 烟雨行舟 记念 你笑起来真好看 来自天堂的魔鬼 学猫叫 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 不仅仅是喜欢 浪人琵琶 卡路里 带你去旅行 红昭愿 纸短情长 最美的期待 体面 小跳蛙 悬溺 侧脸 山楂树之恋 我的名字 失眠飞行 有可能的夜晚 追光者 请先说你好 流浪 东西 星球坠落 我的将军啊 烟火里的尘埃 答案 心如止水 我们不一样 嘴巴嘟嘟 晴天 成都 告白气球 南山南 女儿情 天空之城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