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长河中,音乐文化是这一历史文化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民族音乐由远古发展到现在,由民间发展到现今的学院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历程。
民族音乐的发展推动了民族器乐的发展,竹笛作为民族器乐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是各族人民最喜爱的乐器之一,在它几千年漫长发展历程中,它以独有的魅力和风韵,赢得了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并以大量诗文对竹笛艺术作了神奇美妙的描摹。
尤其在唐宋诗篇里,不难发现有赞颂竹笛艺术的生动咏述。
到了近代,竹笛艺术日趋完善,运用范围也不断扩展,几乎涉足了各个音乐邻域,京剧,昆剧乃至各种戏曲音乐,各地民音乐及部分曲艺音乐都离不开竹笛的伴奏。
而以崭新的独奏姿态展示在音乐舞台上,还是在五十年代。
著名笛子演奏家冯子存在1953年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大会上,以精湛的技艺,奔放的激情,成功地演奏了两首独奏曲《黄莺亮翅》和《喜相逢》,博得了全场喝彩。
从此,竹笛独奏形式陆续出现在各地舞台上,并成了舞台上不可缺少的重要艺术表演形式之一。
这期间,一大批民间竹笛艺术家以全新的面貌加入了专业音乐行列,以他们多彩的竹笛艺术活跃在舞台上。
使数千年来作为配角的竹笛以主角的神采登上国内乐坛,并且风糜世界舞台。
竹笛独奏艺术的确立及其蓬勃发展,促进了竹笛艺术的曲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奏技法不断完善和创新,笛曲的题材更加广泛,创作手法更趋新颖,结构形式更加多样。
笛子独奏曲《姑苏行》便是其中一首脍炙人口、久奏不衰的优秀曲目。
《姑苏行》创作于1962年,作者是著名笛子演奏家,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一级演员江先谓。
据江才讲,他平时喜爱戏曲,对京剧、昆曲等戏曲音乐耳熟能详,当年没有什么系统的笛子练习曲,江才就经常把吹奏戏曲音乐片段来练习气息,音乐和指法上的技巧。
当时他拿到了一个战友给他的昆曲音乐的片断,不足30小节。
于是他就经常吹奏,愈吹愈感回味无穷。
恰逢当年遇上了全军文艺团体汇演,团里有创作新作的任务,他就把这段优美的昆曲片断发展成为一个结构完整,音乐表现丰富的笛子独奏作品。
他因经常去苏州演出,对苏州园林秀丽的风光情有独钟,故定名《姑苏行》。
1963年首次录成唱片,因其旋律优美,典雅,抒情,内涵意境深刻,深受广大竹笛演奏者和听众喜爱,因此很快就在大江南北传播开来了。
此曲在旋律创作手法上采用了昆曲音调素材和富有民族调声的音阶,在曲式结构上又吸收了西洋音乐所采用的复三部曲式的创作方法,在当时的民族器乐作品中颇具新意。
回顾以前的竹笛曲目,多以民间音乐,戏曲音乐直接发展而成,缺乏音乐情绪的跌宕起伏和结构整体与局部的对比统一,因此,《姑苏行》一面世便大获好评。
乐曲一开始是一段宁静的引子,主要表现了人们即将看到姑苏园林之前的美妙遐想,宁静中带有旋律的起伏和情绪的变化,整个引子由宁静——激动——宁静。
旋律多采用长线条,长音短音错错落落快慢有序。
好似来到园林门前,由外向内眺望,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假山喷泉在晨雾之中依稀可见,朦胧神秘中格外富有诗意,通过富有诗意的景色描绘刻画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向往。
接着是呈示部A段开始,抒情优美的行板,恰恰符合了游人进入园林后边走边看,脚步悠然而轻松,欣赏美景时发自内心的愉悦之情。
此段共分三小段(a、b、c),第一部分行板第一至第15小节(a段)着重描写了乐曲的主题“行”。
行板应稍慢一些,此段音调由昆曲的一个曲牌“节节高”演变而来。
第二部分(b段)在第16小节至第27小节在音响在a段有明显的区别。
用弱奏(p)开始,在显示部第16小节,这一段又很形象地描绘了园林的精巧,细致之处:水榭台前清清荷花池里,荷叶上几粒晶莹的水珠在微风的吹拂下左右摇摆;美丽的蝴蝶在万花丛中悠闲地飞来飞去……这些很平常毫不在意的情景把细心的游人陶醉了,a、b两段有点有面,有粗有细。
c段由显示部第28小节至第39小节,力度比b段有了明显的增强,含有总结a,b两段之后的感叹之情,表达了人们欣赏到美景之后激动的心情。
这一段也达到了整个A段的情绪高潮,该段最后两小节应作渐弱,渐慢处理,为下一部分的进入起先抑后扬的作用。
发展部B段是一个起伏较大的小快板,和段在节奏和旋律上有了鲜明的对比。
我认为可以把它理解为两层含义:第一,是游人在休息时坐在亭子回廊的椅子上赞叹园林美景时心里十分激动,兴奋的心理刻划;第二,也含有看见一群顽皮的儿童追逐于亭台小桥之间,嬉戏于假台水塘之畔,活泼而富有动感,气氛热的情景描述。
旋律轻快流畅,原作中小快板作反复处理,第二遍较第一遍更加欢快热烈,从而使全曲情绪达到高潮。
在欢快热烈中进行了f—p—f—p的力度变化,使表现力更加丰富。
最后部份为呈示部A主题的再现,速度比A部更趋舒缓,形象地表现了夕阳西下,人们游园离开时依依不舍,回味无穷的情景。
几个同音"do"的打音运用,极富感染力,在更加放慢的微音“sol”上延长后作了一个长长的回味,停顿,最后落在主音“do”的长音上,在“do”长音的后半段虚指颤音渐弱,再渐弱至消失,生动地体现了意犹未尽的想象空间,把游人荡漾在心里的美好思绪带向广阔的远方。
全曲结构合理,音乐情景对比丰富,借景抒情,刻划意境惟妙惟肖,不愧为笛曲中的佳作。
《姑苏行》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广大竹笛演奏者的浓厚兴趣,其中有著名的演奏家,也有专业演员和许多业余笛子爱好者。
因此,演奏水准深浅不一,演奏风格多样,长期以来大致形成了几种各具特色的演奏风格。
首先,作者,著名笛子演奏家江先谓老师在创作此曲时取材于昆曲曲调,所以他本人特别强调在演奏上要具有昆曲韵味。
竹笛在昆曲伴奏中常常和唱腔同音演奏,因此颇似唱腔。
例引子部分和显示部主题开始的“do”就采用“mire”的装饰音方法,就是昆曲唱腔中人声的习惯处理;又例行板第二小节的“re”不要过分延长它的时值,而在后半段有一个停顿吸气的处理,昆曲上叫做“霍腔”,江先谓老师在呈示部行板的演奏上进行了拟人化的处理,如行板第17小节中“mi”到“la”之间有一个明显的滑音,很形象地模仿人声的委婉,非常生动。
在发展部小快板处理上,第一遍轻快,第二遍热烈,旋律演奏上力求花俏。
他强调手指一定要非常灵活,放松,“越花越好”。
江老师的演奏原汁原味,百听不厌。
著名笛子演奏家俞逊发则是使《姑苏行》家喻户晓的重要人物。
他早年师从南派笛子大师陆春龄先生,多年来兼收并蓄,南北各流派无所不精。
他的演奏气功深厚,音色饱满圆润,表现力丰富。
笔者最早听到的《姑苏行》就是由他演奏并录制的,因此印象颇深。
他演奏的《姑苏行》偏向江南丝竹的韵味,同时又有昆曲的特点。
因演出需要,他把全曲作了一定的删改,使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将江南丝竹中曲笛演奏用的“叠、打、赠、颤、余”等手指技巧运用进来,使音乐表现达到了极至。
他特别注重形象的刻画和意境的创造,在最后一段再现部速度明显放慢,在同音“1”上运用打音,同时避免气震音,使旋律质朴平直,更增添了游人意犹未尽,依依不舍的情趣,感人至深。
我的老师蔡敬民教授,对我在《姑苏行》的理解研究上起到了极大的启发辅导作用。
他的演奏在保持昆曲唱腔特点的同时,又强调对旋律精雕细凿,重视音响上强弱的变化,通过力度的对比来体现乐曲的表现魅力,通过对艺术的夸张来刻划音乐情绪的变化,达到全曲的高水准的需求。
综上所述,《姑苏行》是一首江南风格乐曲,在表现上宜以声悦人以情感人。
演奏上强而不燥,弱而不虚。
在旋律的装饰音和其它手的技巧,音色的对比统一等,诸方面都需要深厚的基本功做后盾,在这点上,不管哪种风格特色的演奏都是必须要达到的。
- 夏天的风 姑娘 老男孩 理想三旬 月半小夜曲 生日快乐 其实 那些年 光阴的故事 少年 后来遇见他 那女孩对我说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 火红的萨日朗 想见你想见你想见你 冬眠 关键词 芒种 往后余生 关山酒 年轮说 小镇姑娘 烟雨行舟 记念 你笑起来真好看 来自天堂的魔鬼 学猫叫 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 不仅仅是喜欢 浪人琵琶 卡路里 带你去旅行 红昭愿 纸短情长 最美的期待 体面 小跳蛙 悬溺 侧脸 山楂树之恋 我的名字 失眠飞行 有可能的夜晚 追光者 请先说你好 流浪 东西 星球坠落 我的将军啊 烟火里的尘埃 答案 心如止水 我们不一样 嘴巴嘟嘟 晴天 成都 告白气球 南山南 女儿情 天空之城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