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与实践,针对儿童的生理特征初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从演唱的姿势、打开咽喉腔体、呼吸训练、节奏训练、声音位置、“竖”“含”“深”“空”等十个方面来论述了儿童声乐教学的基础理论和教学全过程,并强调了声乐教学中应掌握的“度”和技巧。
度童声用嗓训练咽喉腔儿童声乐 儿童声乐教学一直没有形成一套很完整的理论教学体系,我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与实践,针对儿童的生理特征初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6-12岁儿童的声音是标准的童声,这一年龄段的童声特点:声音脆亮、稚嫩、可爱,没有共鸣,音高上不去,没有气息支持,白声,唱歌很随意,存在“挤”、“卡”、“压”、“撑”等很多问题。
在这个年龄段如果能够把握时机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声乐训练,就一定会得到美妙的童声。
嗓音条件好的孩子可以完成两个八度的音域,嗓音一般的孩子也可以完成一个半八度的音域。
而且,声音甜美、干净,高童区声音统一,有气息支持,极富表现力。
许多歌者认为发声练习就是开开嗓子,就像运动员赛前活动筋骨一样,其实,发声练习不仅仅是单纯的开嗓子,而是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练声曲进行技巧训练。
童声的训练不同于成人,简单地把成人的训练方法用于训练孩子,是极为不妥的。
对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以前,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为了完成一个合唱比赛,由于时间紧迫,不得不让学生每天练习二、三节课以上,其结果是学生用嗓过多,声带疲劳引发咽喉炎。
作为声乐老师,我已经清醒地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注重儿童的生理特征,强调护“嗓”比练“嗓”更重要。
处在生长期的儿童,发声器官非常稚嫩,如不注意保护嗓音,平时的喊叫、感冒、不正确的发声方法或用嗓过度等都可能造成儿童声音的嘶哑。
因此,应该在儿童学习歌唱前,向家长和学生强调护“嗓”的重要性及护“嗓”比练“嗓”更重要的这一原则。
根据自己十几年来演唱的经验,以及翻阅了很多声乐专业方面的资料和儿童生理卫生及儿童声带如何保护等书籍并逐一加以对照,筛选出既有利于声乐训练,又不伤害儿童声带的有关内容,进行整理,总结归纳了一套适合儿童声乐教学的方法。
1.演唱的姿势 a) 站立姿势。
不仅是为了台风好,还关系到发声的质量,呼吸的顺畅。
所以要求学生保持标准正确的姿态:男生两脚自然分开站立,挺胸、收腹;女生左脚向前跨小半步,保持头顶天花板的感觉,挺胸、收腹。
人体重心在前脚,身体前倾,肩膀放松不能耸肩。
b) 面部表情。
面部肌肉放松,脸部呈微笑状,两嘴角微微上翘,给人的感觉应该是发自内心甜美的笑容。
2.打开咽喉腔体 a) 无声练习。
左右牙关凹下,表面形成两个“酒窝”,嘴巴上下打开扩张,舌尖抵在下齿垠内侧,然后舌体后三分之一向后退,舌尖不动,同时舌中间凹下、两侧隆起,使舌体形成直沟。
学生可照镜子反复练习,每次练3分钟。
b) 单元音a、o、e、u、i运用打呵欠的方式按顺序说出来,从高、中、低童连贯不留痕迹地反复练习5分钟,说i时声音是从牙关发出来的。
在做这个练习时,要保持嘴角上扬,呈微笑状态并有轻微的扬眉。
3.单元音、复合元音的练习 a、o在打开咽喉腔时位置是一样的,只是口形稍有变化,用a、o音练习能巩固正确的发声位置,而且声音很明亮、悦耳、结实,还能有效克服儿童的奶声和扁嘴歌唱的毛病;用u音练习,很容易打开通道获得高音,主动用上气息。
此外,lu在发声时可以避免孩子们用声带喊叫的现象,练习时也很容易获得头声和高位置。
对于初学者,我不主张用“咪”和“吗”来训练,很容易造成“咧”和“横”着唱。
哼鸣练习也可以较轻松地打开通道获得高音(头声),轻声、假唱、哼鸣三大发声辅助练习缺一不可。
4.呼吸训练 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儿童的肺活量小,相对于成年人呼吸浅得多,所以平常儿童的心跳、呼吸频率比成人快。
由于呼吸短促,唱起歌来常常感到气息不够用,特别是唱较长童时更加困难。
故此,儿童的呼吸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a) 深呼吸练习法。
小嘴自然张开和鼻腔同时慢慢地将气从上往下吸进肺的底部、腰围处,腰围有涨满感,呼气时保持吸气时的状态,读S音把气徐徐地有控制地呼出,反复练习五分钟。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可以逐步解决呼吸问题。
b) 吹纸片的练习。
具体做法如下,撕一个稍长一点的纸条,一厘米宽即可,用手捏着上方,放在嘴前约一公分的距离,可逐步把距离拉长。
用吸好的气吹纸条的下方,从纸片振动的频率辨别气息是否均匀、集中、有力,从而使孩子们感觉呼吸时腹部的对抗作用。
这一练习既锻炼了腹部的力量,又对增强气息控制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5.咬字吐字 咬字吐字练习:唱歌和说话一样,要求咬字吐字清晰,在唱歌时必须运用歌唱语言的方式来咬字吐字。
歌唱语言是建立在生活语言的基础之上,通过艺术加工,形成歌唱语言的规律。
在演唱歌曲之前,要对歌词进行咬字吐字处理,这样才能把节奏中的字和旋律唱清楚。
对于歌曲中的每个字,咬的要准确,这就需要嘴、口腔与意识的功夫了。
在咬字、吐词、拖腔、收声的过程中,都不能大意,必须要用“心”念字,在这个基础上演唱歌曲,就能达到“字正腔圆”的目的;在表现抒情类歌曲时,一般曲调慢而有序,咬字时要非常清楚,这就要求熟练咬字吐字技术。
6.节奏训练 节奏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
加强平稳节奏和变化节奏的训练能提高学生对节奏变化的灵敏性。
7.跳音、附点音符的练习 跳音的练习使声音变得灵巧、跳跃,赋于华彩。
方法是保持低的喉位,用腹肌轻轻弹跳,呼吸保持住。
附点音符的练习使孩子的声音有动感,欢快跳跃,适合演唱多种风格的曲目。
8.歌曲的处理 儿童唱歌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揭示歌曲的思想性、艺术性,启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使其有感情地歌唱,受到歌曲艺术形象的感染。
由此看来,对歌曲进行恰当的艺术处理,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做到声情并茂地演唱,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歌曲《小机灵的歌》旋律活泼、开朗、热情;内容赞美了聪明机智、胆大心细地一休,爱惜时光、努力学习、同情弱者、助人为乐等高尚品德。
歌曲用“格的、格的”象声词配上66556655|660560的旋律,把动画片人物的机械式步伐动作形象地表现出来。
这就提示我们在演唱时要掌握住机灵、活泼、富有弹跳性的艺术风格。
教师在启发学生的情感时可以通过有感情地范唱、语言的解说、引导、肢体语言的示范等教学方法的运用,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歌曲所营造的意境和情感的氛围中。
9.声音位置 选用不同的声音位置来演唱不同风格的歌曲,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例如:我在训练四年级下册五单元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时要求用清新自然的嗓音、声音位置靠前的方法来训练,孩子们演唱的声音非常甜美亲切,能更完美的表现山东民歌的风格。
再比如在训练《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时,我要求孩子的声音位置稍靠后一点,带着深情、委婉的情感来演唱,既不失去可爱的童声音乐,又使声音极富表现力,演唱效果非常理想。
10.“竖”“含”“深”“空” 童声训练一定要从高位置开始,“竖”要求孩子们在打开咽喉腔体时处于打哈欠状态,嘴唇自然放松,用单元童o进行练习;“含”即口腔保持空含感;“深”即气息要吸深至肺底;“空”,微笑上提软腭,空扩口腔等。
总之,儿童声乐教学是一门看不见、摸不着的艺术技巧,只能用心、用嗓、用耳朵去感觉。
声乐教学不只是让小学生学会几首歌曲,单纯地解决一些声音技巧问题,而是培养他们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把所学的声乐知识和技巧运用到歌唱艺术中去。
经过我系统训练的孩子,演唱基本做到音准、节奏准确,音乐感觉较好,口形正确,喉头稳定,舌位正确,换气及真假声转换自然不留痕迹,初步掌握头腔、口腔、胸腔共鸣的运用;演唱完整、紧凑、较感人,能较好表现歌曲的内涵与情感;演唱姿势正确,朴实大方,能较好与伴奏相结合。
有部分孩子可以达到业余歌唱考级七级以上。
回顾多年的声乐教学历程,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因材施教,必须解决只追求音量、音高和过于成人化的教学,而忽视儿童各个年龄段的生理特点等问题。
在儿童声乐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上严格把握“度”,而这个“度”不是单一的,应该是在童声训练的时间、音高、音域、音量等诸多方面把握“度”。
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知识水平、想象、模仿及理解能力上的欠缺,更加严格要求。
教师必须具备各种唱法(民族、美声)范唱的能力,否则,声乐教学将无法进行。
不能示范,学生就很难学习到声乐技巧和演唱风格。
作为音乐老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仅是知识更新的需要,更是学生对老师的需求。
现在的儿童大多数很聪明,模仿能力非常强,教师如果没有正确的教学方法、标准的示范和很强的歌唱能力及扎实的基本功,那么就会在声乐教学中起到误导作用。
作为音乐教师不但要具备歌唱能力和扎实的基本功,还要精于所教的专业知识,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如此,才不至于造成教学工作的盲目性。
所以,在儿童声乐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演唱水平是十分重要的。
以上儿童声乐的教学过程和方法是我的初步探索,尚有不完善之处,仅供同行们参考。
上一篇:与妈妈分享儿童声乐教学方法
下一篇:进行曲有什么特点

- 夏天的风 姑娘 老男孩 理想三旬 月半小夜曲 生日快乐 其实 那些年 光阴的故事 少年 后来遇见他 那女孩对我说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 火红的萨日朗 想见你想见你想见你 冬眠 关键词 芒种 往后余生 关山酒 年轮说 小镇姑娘 烟雨行舟 记念 你笑起来真好看 来自天堂的魔鬼 学猫叫 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 不仅仅是喜欢 浪人琵琶 卡路里 带你去旅行 红昭愿 纸短情长 最美的期待 体面 小跳蛙 悬溺 侧脸 山楂树之恋 我的名字 失眠飞行 有可能的夜晚 追光者 请先说你好 流浪 东西 星球坠落 我的将军啊 烟火里的尘埃 答案 心如止水 我们不一样 嘴巴嘟嘟 晴天 成都 告白气球 南山南 女儿情 天空之城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