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广东音乐的主要乐器及艺术技法
时间:2019-04-12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余其伟,1953年出生。

高胡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奏员。

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学及民族器乐硕士研究生导师、星海音乐学院余其伟广东音乐研究室负责人,香港演艺学院教授及中乐系系主任,国务院表彰“我国表演艺术突出贡献专家”。

现任广东省音协副主席、《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广东卷)编委,兼任中国音乐学院和武汉音乐学院民族器乐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

  广东音乐旋律华美、流畅而活泼。

它以精短的体裁,较简洁的形式,传达人间世俗的喜怒哀乐,映照出南方都市新兴市民阶层及一般城乡平民百姓的生活。

它感情真切自然,旋律抑扬顿挫,其中一些佳作,因其顺畅可口,常常用以填词演唱。

广东音乐传统乐曲的品位,较少含有士大夫典雅的习气,也没有类似中原古曲那种悠深旷远的历史苍凉感。

长期以来,广东音乐不断融会古今中外、东南西北音乐文化之长,内涵丰富,具有清新而机敏的艺术风采。

  引进西洋乐器   约在1920年前后,广东音乐开始引进一些西洋乐器。

最初由司徒梦岩将小提琴引进,这是中西文化结合中的一个很生动的例子。

  早期的广东音乐演奏,由粤胡(又名高胡)、扬琴、秦琴组成的“三件头”及加上洞箫、椰胡的“五件头”,始终都被看作最具有特色的合奏形式。

这种五件乐器的配合,在一些理论研究中称之为“软弓组合”;更早期的由二弦、唢呐、喉管、三弦、竹提胡及打击乐器组成的为粤剧伴奏及演奏一些过场“谱子”的,则称之为“硬弓组合”。

前者的表现力倾向于细致,后者则倾向于粗旷。

  约在1920年前后,广东音乐开始引进一些西洋乐器。

最初由司徒梦岩将小提琴引进,这是中西文化结合中的一个很生动的例子。

其他如木琴、夏威夷吉他、萨克管、班祖、小号和架子鼓等,也陆续引进。

这些西洋乐器,后来都形成了很典型的广东音乐风味的演奏技法。

  1903年,司徒梦岩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主攻造船专业,业余苦练小提琴,并跟美籍波兰小提琴制造家戈斯学习制造小提琴。

据说司徒氏所制造的小提琴曾为戈斯夺得巴拿马博览会提琴制作比赛首奖。

司徒氏将小提琴引进广东,当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

曾师从司徒梦岩的尹自重,在使小提琴广东音乐化,并领衔粤剧乐队这一事件中作出了贡献。

他所演奏的《柳娘三醉》、《小桃红》、《饿马摇铃》、《雨打芭蕉》、《昭君怨》、《凯旋》、《归时》七首作品,成了后人学习的蓝本。

20年代中期,粤剧艺人薛觉先、陈非侬倡用小提琴、吉他加入唱腔伴奏。

1930年前后,何大傻作吉他风味的抒情曲《孔雀开屏》和《花间蝶》。

谭沛鋆作小号风味的《柳浪闻莺》。

熟悉多种中西乐器、有较深厚文学修养的陈德钜,作《西江月》、《宝鸭穿莲》等曲,风格沉稳、典雅、秀丽;陈德钜作《春郊试马》则形象鲜明、生动活泼。

  抗日战争期间,社会动荡,思潮活跃。

在音乐舞台上,一方面是传统民族风格的乐曲在民间继续受到欢迎,另一方面是夹杂西乐技巧的带商业性质的舞场音乐在沿海城市一带兴盛。

广东音乐大胆引进吉他、小提琴、木琴、萨克斯管、班祖、小号、架子鼓等西洋乐器,在创作和演奏上兼容并蓄,这种既丰富又复杂的现象,为后人探究本土文化与西来文化在特殊历史遇合中的得失,留下了无尽的话题。

  琵琶   何氏家族的创作很丰富,多以琵琶谱传世。

其曲立意隽巧、新颖,富于生活情趣;乐汇明晰、典雅,大量使用切分节奏,有如一幅幅带新派文人书卷味的清新、生动、雅致的现代中国画。

  琵琶这一古老民族乐器,在广东音乐的乐曲创作与演奏两方面,充当过奠基者的角色。

粤地琵琶空弦通常定为Gcdg,比正常的Adea的定弦低一个大二度。

一些琵琶演奏家往往就是广东音乐的创作者和传播者。

粤讴的创始人招子庸是广东琵琶的传人之一。

清代乾隆年间的诗人黎简、左雄也善弹琵琶。

  何博众、何柳堂(1870-1933)、何与年、何少霞出生于大宗族的地主家庭,承袭着优越的物质条件与诗书世泽之遗风。

闲时练习琵琶,也练习武术,在舒适悠闲的环境中养成文静温柔或柔中带刚的性格。

何氏家族琵琶艺术,在早期广东音乐中是典雅派的代表。

《雨打芭蕉》、《饿马摇铃》、《赛龙夺锦》相传由何博众、何柳堂所改编或创作。

何柳堂之堂弟何与年,性格文雅,创作了优美绚丽的《晚霞织锦》、清新活泼的《午夜遥闻铁马声》、明快昂扬的《华胄英雄》。

其族弟何少霞,古典文学修养较深,性格更为内向,借汉唐诗句之寓意作了《白头吟》、《陌头柳色》。

何氏家族的创作很丰富,多以琵琶谱传世。

其曲立意隽巧、新颖,富于生活情趣;乐汇明晰、典雅,大量使用切分节奏,有如一幅幅带新派文人书卷味的清新、生动、雅致的现代中国画。

  扬琴   扬琴是雅乐之一种,“声响清越,是我国唯一最高雅,及最能陶养性情之乐器也。

”  扬琴在乐队中起着中坚作用。

  明清之际扬琴从海外传入广东,丘鹤俦著书推广扬琴是20世纪20年代初的事。

丘称:“扬琴是雅乐之一种,形式美观,声响清越,是我国唯一最高雅,及最能陶养性情之乐器也。

”这个看法代表了一般中下层文化人对扬琴的认识与评价。

其实丘说的雅乐在概念上并不能与具深远文化背景的古琴、琵琶艺术相提并论。

可能扬琴起初为一般文人雅士自娱之用,它当然不屑流入旧时的剧团戏班,因之也不在民间普及。

  据目前的史料,可知严老烈为较早的扬琴家,相传罗绮云、黄咏台曾师从严老烈。

罗、黄的音响资料,目前也未能寻获。

目前保存得很完整的是吕文成的扬琴独奏《倒垂帘》。

吕文成的演奏,如加花、装饰、滚竹等风格性技巧,发挥得潇洒自如。

他于1942年6月录制的《潇湘琴怨》唱片中,既演唱子喉,又自弹扬琴伴奏。

这时扬琴逐渐与粤胡、秦琴、洞萧等形成“软弓”组合。

扬琴因其音色中庸、余音回荡而具有音频的合成性,故在合奏中能串通、聚合、调谐各声部,被称为乐队的“音胆”。

  1949年前后,影响较大的人物是黄龙练、方汉等人。

方汉奏《双声恨》,尾段急板,快打两竹过耳,速疾如飞,情状精彩,至今还被行家奉为末可企及的典范之竹。

  20世纪60—70年代,十二平均律快速转调扬琴出现,在吸取各种弹拨乐技法的同时,把和声、复调、两手轮奏等新技巧,也变为竹上功夫。

至此扬琴艺术令人刮目相看。

上世纪70—80年代具代表性的人物是陈其湛、汤凯旋,前者竹法气势拙大,后者竹法清丽雅致。

20世纪80年代的一些青年演奏者如植嘉敏、郭敏、赵莉梨等改编《昭君怨》为独奏曲,赵莉梨奏《流云》(余其伟曲)等,均奏得竹法细致、缜密,感情深刻,颇受行家们注意。

广东音乐名家丘鹤俦生前拥有的扬琴上一页12下一页1/2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