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强力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
时间:2019-04-12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各个高校和各地政府部门也不断采取诸多举措,想方设法帮助大学生就业。

但是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整体形势显得更加严峻。

如不尽快解决数以万计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无数家庭的幸福安康,而且会拖累我们国家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阻碍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所以,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必须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切实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政策,凝聚智慧,形成合力,有的放矢,多管齐下,积极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

大学生就业形势:怎一个“冷”字了得 2001年,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560万,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高等学校历年毕业生数字。

面对这一连年攀升的数字,真是让人欢喜让人忧。

喜的是,一批批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陆续走出校门,加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队伍中;忧的是,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也像一张张不断增大的网笼罩在大学毕业生的心头。

一名大学毕业生曾撰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生生不息!”下联是“上一届,这一届,下一届,届届失业!”横批“愿读服输”。

对联的内容虽然夸张,但也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2006年以前的毕业生到底还有多少人没有就业,目前尚缺乏一份准确的统计数据。

但仅从2007、2008两年的统计情况来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经到了相当严峻的地步。

2007年,全国495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然有10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而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2008年毕业的560万左右大学生中,目前有150万人还在艰难地寻找工作。

如火如荼、形形色色的各类招聘会让高校毕业生趋之若鹜,数万人涌入的壮观招聘场面、每个招聘单位的摊位前都有大学生们排成数百米的长队等待着面试以及投送简历的机会、一些求职学生甚至被挤伤的消息屡屡见诸媒体。

一篇报道形象地描述道:2008年的这个冬天,不期而至的全球金融危机夹带着凛冽的寒风吹向了地球的各个角落,也让在大学象牙塔里苦读了4年的莘莘学子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寒意……大学生们与那些滞销的出口商品、停业待工的农民工一起,在这个全球性的寒冬里瑟缩着,等待着买家的挑拣。

在中国这个拥有13亿人口、生产力结构有自身特征的大国,就业问题本来就是一个复杂的、严重的社会问题。

特别是在现阶段,下岗工人的再就业、农民工、退伍军人的安置等,都像一个个巨大的包袱摆在各地政府的面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但大学生就业难之所以引起方方面面的特别关注,和这个群体的特殊性有很大的关系。

一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着个人和家庭的幸福,为民生之本。

大学生承载着家庭、家族的无限希望,为此,他们要投入长达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人生时间,家庭要承受巨额的经济负担。

据某大学组织的一次“算经济账,念父母情”调查显示,每个家庭供一名大学生平均每年开销高达1.27万元,4年本科下来就需要5万多元,很多贫困家庭为供养一个大学生不得不节衣缩食,甚至倾家荡产,到处借债。

在一定程度上说,解决一个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回报了一个家庭的投入,解决了一个家庭的温饱,成全了一个家庭的幸福。

二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为安国之策。

作为80后甚至90后大学生,他们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环境中长大,享受着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和来自家庭、社会的娇宠,视野广阔,见识丰富,充满激情和活力,但也有较多的自我中心意识,逆反心理严重,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较高。

走出大学校门后如不能很快就业,或者不能找到一份比较理想的工作,将会激起他们对社会、政府强烈的不满情绪,也有可能受邪恶势力的蛊惑,走向堕落、犯罪,真正沦为“垮掉的一代”,成为社会的一个不稳定因素。

三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着国家的兴衰,是兴国之基。

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体现了这个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价值导向。

尽管目前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颇有微词,但大学毕业生毕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中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生力军。

尤其是在未来20年到50年内,我国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靠人才,靠大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这是第一资源。

尽快把大学毕业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对于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推动我们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非常重要。

所以,2008年12月20日,温家宝总理在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座谈时明确表示,在就业问题上,政府一定把大学生就业放在首位,“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青山是什么?是人,是有知识的人”。

大学生就业观念:变一变天高地阔 在一部分学者看来,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应归咎于1999年开始实施的高校扩招政策,连年的扩招导致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超过了社会总体需求量,再加上培养质量不高,不受人才市场欢迎,所以大学生就业难就不可避免了。

大学毕业生果真供过于求吗?果真无用武之地吗?客观情况并非如此。

从我国现阶段人才供求关系的总量格局、现代化建设的劳动力结构而言,高校毕业生远没有达到“饱和”、“过剩”的程度。

虽然经过了长达10多年的扩招,目前我国大学招生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仅为22%,大学生占社会总人口的比例还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和我国周边经济较发达国家与地区。

在我国努力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的历史征程中,高校毕业生这种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短缺和不足的,他们是社会和国家的“财富”而不是“包袱”。

之所以造成今天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既有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也有方方面面的社会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上说,主要是当今大学生存在着“非常现实”的就业观: 其一,“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乡村一栋房”。

有一项对北京高校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留在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

原因是在大城市就业,生活环境好,发展空间大,实现理想较为容易。

而基层尤其是农村条件艰苦,机会较少。

所以,尽管基层单位尤其是农村乡镇、偏远山区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很大,但大学毕业生宁愿成为低就业、不就业的“都市漂族”,也不愿意到基层施展自己的抱负和才华。

其二,“宁愿等考公务员,实在不行去考研”。

最新的一项关于“最令职场人羡慕的职业”的调查显示,公务员以21.9%的比例高居令人羡慕职业的首位,因为公务员岗位“体面”、“含金量高”、“旱涝保收”,于是,千军万马赶考公务员成为了中国最独特、最壮观的“风景”,各地频频出现几十名、甚至上百名大学生为了一个公务员职位而残酷“拼杀”的现象。

此外,由于取得硕士或者博士文凭意味着更大的择业优势、更高的工资薪酬,很多本科毕业生加入到了“考研”的大军中。

北京某高校的调查表明,未找到接收单位的毕业生中,准备考研究生、博士生者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40.8%。

其三,“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小企做骨干”。

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只有到国家大型骨干企业尤其是著名外资企业工作,才能有高薪酬的待遇,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中小企业一般只有几十或几百号人,规模小、资金不雄厚,工资待遇低,发展空间小。

结果是,毕业生们对大企、外企趋之若鹜,挤得“头破血流”,而对人才需求如饥似渴的中小企业普遍受到冷落,门可罗雀,车少人稀。

正是因为这些就业观的影响,毕业生对工作环境、薪酬待遇、职业前景等过于挑剔,普遍存在重东部(地区)、轻西部(地区),重上层、轻基层,重职业、轻事业的观念,“不满意不去,不适合不去”,就出现了教育部部长周济所概括的“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或谓之“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现象。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大学生的这些择业观归结为“错误”、“陈旧”、“落后”,也不能粗暴地指责大学生们“期望值过高”、“虚荣心强”、“攀比、讲条件”等。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城乡之间、沿海与内地之间等发展极不平衡的客观现实,市场经济环境下“金钱至上、物欲主义”的普世观念等,都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人,希望留在大城市,希望获得高薪,希望获得稳定而体面的工作是一种人之常情,是一种正常要求。

不唯大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如此。

如果不正视这一现实,不从解决大学生切身利益的角度出台相关政策,付出相关努力,再冠冕堂皇的说辞、再激动人心的口号、再绚丽多彩的蓝图,也都难以让大学生们真正愿意到西部去、到乡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状况将会更加严重。

据了解,教育部与有关部门正计划推出一些“新政”,为大学生到基层、乡村工作等提供优惠待遇。

如:对到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达到一定年限的高校毕业生,由国家代为偿还其学费和助学贷款;对参加现有各类基层服务项目的毕业生实行考研加分政策,对参加基层就业项目服务期满的高职毕业生实行免试入学读成人本科的政策;落实部队征兵主要面向各类院校毕业生的新政策,与有关部门共同对2009届高校毕业生采取五六月份进校进行预征的办法;为入伍当兵的高校毕业生制定长远发展计划,包括从2009年起,政法院校招收退役士兵入学、部队招收士官时,都对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士兵优先录取,并逐步扩大比例;对高职学历的退役士兵实行免试入读成人本科的政策;对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退役士兵实行考研加分的政策;进一步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建立并完善高校毕业生补充农村教师岗位的长效机制。

2009年,拟招募约3万名高校毕业生到西部“两基”攻坚县县以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并推动中西部地区实施地方项目等等。

目前,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当猪倌,志愿扎根西部的消息时有所闻。

我们相信,随着对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引导教育,随着国家有关部委诸多利好政策的出台,能有更多更优秀的大学生变一变自己的就业观念,怀揣社会责任感,为改变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建设和谐社会、富强国家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才华。

大学生就业举措:多方合力筑通衢 1.帮扶中小企业 确保大学生就业空间 在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OECD)评价说:“中小企业在所有国家的经济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就业,经济增长,提高生产率,创新,减少贫困和增加社会机会等领域,中小企业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据统计,在OECD成员国中,中小型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5%,创造着60%-70%的总就业和55%以上的GDP。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也指出:“中小企业创造了本地区大多数的就业,是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脊梁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这些中小企业不仅为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市场竞争、支持经济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也在吸纳社会就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拥有65%以上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

从保障就业上,中小企业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吸收了48%的应届大学毕业生。

每年,包括农民工、退伍军人、大学毕业生等在内的各种劳动力如过江之鲫涌入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极大地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充满活力、蓬勃发展的中小企业,我们国家就不会有如此雄厚的物质基础,就不会有如此强大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抵御风险能力,也不会有如此和谐安定的社会局面。

然而,2008年,肇端于美国次贷危机、最终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却几乎让这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中小企业遭遇灭顶之灾。

由于海外订单迅速减少,成千上万家中小企业裁减员工或干脆关闭,特别是在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中小企业发达地区。

据广东省中小企业局发布的统计,全省2008年前三季度企业关闭总数为7148家,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从行业分布看,关闭企业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五金塑胶、电子产品等行业。

中小企业非常密集的浙江温州,目前停工、半停工、倒闭的企业也接近30%,而对这一官方数字,不少行业协会人士和中小企业主认为还是“保守”,真实情况或更为严重。

抛开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等不说,作为吸纳大学生就业最集中最广泛最多的地方,中小企业倒闭的另一严重后果就是直接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

往年年底,不少企业争先恐后地启动校园招聘计划,各大高校内也因此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但2008年10月以来,各地大学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校园招聘会等均显得冷冷清清,往年的招聘大户和友好合作单位不见了身影,即使入场的一些企业,所提供岗位的数量和质量也明显下降。

在不少高校的就业指导网站上,某某企业推迟、取消校园招聘会的告示不断挂出。

广东一所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坦言:“以前是企业求我们留毕业生,现在是我们求企业招毕业生。

受金融海啸的影响,企业不得不采取缩减员工、开源节流的方法。

对于一些自然流失的职位空缺,企业基本上采取内部推荐的形式进行弥补,而不是到校园里吸取新鲜血液。

”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中小企业身处困境,大学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

所以,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首先要使中小企业尽快走出困境。

一方面,中小企业应努力通过自身力量勇闯难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温家宝总理2008年11月在广东视察时,曾引用雪莱的诗句“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寄语珠三角企业不要短视,要远视,看得长远一些,为“春天”的到来早做准备。

一个地方的土地、矿产等资源是有限的,但高素质人才的创造能力是无限的。

企业要从长远利益出发,充分认识到高素质人才在推动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主动“储备”高校毕业生,以改善自身的人才结构,不断改善和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为企业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一旦“寒冬”过去,“春天”来临,拥有高素质人才队伍的企业自然能以一流的产品、一流的服务和一流的品牌,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抢占一席之地。

另一方面,各级政府也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指导和协调,掏出“真金白银”来支持中小企业,及时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努力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废除和改变诸多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做法,营造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比如,金融机构要简化中小企业贷款程序,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额度,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增加中央财政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等方面的财政支持;出台人才输送计划,为中小企业聘用高校毕业生提供便利条件和全方位服务;适当减免税收、暂停提高企业工人最低工资标准、给予工人生活补贴等等。

2..锻造职业技能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除了与他们的就业观念有关外,其本身相关知识、职业技能的欠缺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现象是:目前我国综合性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普遍低于高等职业院校的就业率。

据一些省份近年来公布的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可以发现一个较为普遍的趋势是,研究生、本科生的初次就业率逐年下降,而专科、高职的初次就业率则呈现上升趋势。

有些高职院校的个别专业,还出现了毕业生供不应求、大学生还没有毕业就被用人单位“订购”一空的情况,有的企业甚至以预付工资的方式要求在读学生毕业后到其单位工作。

我们当然不能根据大学生就业市场出现的这种现象,简单地否定本科院校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成果。

但是这至少说明,高等职业院校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更加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

高等职业院校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强化校企合作、实行职业资格与学历“双证书”制、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训练等等,使大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

再加上高职毕业生就业心态比较实际,对薪水的要求低于本科生、硕士生,自然容易受到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业的青睐,成为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

相比而言,目前的一些普通高等院校,有的是教授,缺的是“教练”,比较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却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一项针对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超过60%的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一般适应周期要1到1年半,这与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为2-3个月差距太大,尤其是这些学生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

有超过50%的企业认为,大学培养的人才并不能完全符合企业的要求。

一些本应该在学校里完成的教育内容,却要等到企业再“补课”,这对个人、企业和社会,都是巨大的浪费。

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抱怨用人单位“市侩”,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不满意,抱怨大学毕业生不好用,没有动手能力,没有工作经验。

要走出这种“相看两厌”的怪圈,目前必须切实从解决大学生的实际能力入手,通过多种途径化解技能型人才紧缺、理论型人才过剩的结构性矛盾。

第一,各地政府应充分把握党和国家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建设和发展富有地方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

第二,地方政府应通过财政补贴的形式,支持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吸纳缺乏职业技能的大学毕业生“回炉再造”,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

第三,普通高等院校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引进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模式,鼓励支持在校大学生报考职业资格证书,积极与企业开展多方面、高水平的合作,让大学生掌握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一技之长。

第四,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改变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层次单一的现状,建立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多种学历层次并存的办学格局,为实现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高等学校直接沟通、联手培养既懂理论又有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创造条件。

3.营造创业环境 实现大学生创业梦想 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强调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宣言》)。

随着对创业教育的不断开展,高校毕业生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这样不仅能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而且能为其他人提供就业岗位。

大学生们都怀有一个创业的梦想。

历年的大学生就业调查显示,希望毕业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都占有一定的比例。

“中国大学生创业网”刚刚发布了一项调查:如果你在大学毕业后暂时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你会怎样选择?在“从低层次做起,逐步向目标奋斗”、“通过其它关系渠道解决”、“考研继续深造”等6个选项中,选择“自己创业”的占51.79%,投票数远远高于其它选项。

这表明,大学生的创业激情相当高昂。

但是,“创业”,这个听起来很美的词语,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学子们来说,却往往是辛酸、无奈的代名词。

首先是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并不高。

据零点公司2007年的一份调查显示,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只有0.01%,接近于零。

据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统计,2006年至今,基金会已投资的293家大学生企业中,有稳定销售收入、利润与一定发展前景的企业不到50家。

其次,从目前大学生的创业项目选择来看,先从零售老板干起的居多,更多地集中在餐饮、服饰等技术含量较低的传统行业,基本上没有体现出大学生的知识和技术优势。

一项针对2007届大学生自主创业情况的调查显示,分布最多的三个行业依次是:零售业(19.2%)、文化体育教育和娱乐业(13.6%)、制造业(10.1%)。

而在金融、保险、法律业、IT业的比例相加起来不足11%。

这就是说,毕业生们选择的创业行业只是从已经成熟的市场中划分的一块蛋糕,并不是在创造新的社会财富增长点。

之所以出现这些情况,主要是因为大学毕业生刚刚走出校门,没经验,没资金,吃苦能力和承担风险的能力不足。

目前高校普遍缺乏对大学生的系统的创业教育,大学生普遍反映不知道如何开办企业,对市场信息的了解不多。

尤其是资金成为大学生创业最大的拦路虎,许多学生是因为无法获得起码的资金支持而创业之梦破灭。

为解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以上问题,首先需要高校在重视就业指导的同时,想方设法导入创业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自我创业意识和企业家精神,让学生了解企业经营的基本知识及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等;要积极邀请当地一些经营有方的企业家到学校和大学生展开面对面交流,现场讲授企业经营中可能出现的哪些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要组织大学生下企业锻炼,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企业经营环境;学校要定期举行高水平的创业计划大赛,点燃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帮助学生实施或推销创业计划,从而让高校大学生的创业计划能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地方经济的直接驱动力之一。

其次,各地政府可以成立大学生自主创业指导办公室,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区,设立专门政府基金,制订切实可行的政策,从融资、开业、工商、税收等诸多方面采取优惠措施,帮助大学生创业。

比如,对在园区内创业、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大学生公司免征房租;选择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高校毕业生,如果自筹经费不够,可以由创业指导办担保,向当地经办银行申请一定数额和期限的小额担保贷款,当地财政给予银行一定比例的贴息;创业指导办邀请企业和行业协会的专家,帮助学生进行创业项目风险评估和指导;大学生在毕业后的前三年内选择创业,工商、税务部门免收有关登记类、证照类和管理类的费用;如果创办的是小型微利企业,可以减征甚至免收所得税。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更是强调指出,要把“社会就业更加充分”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的重要内容,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在2008年12月8-1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也先后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要求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加大对“三农”、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党中央、国务院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高度关注,是对大学生的无限关爱,是对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深深期待。

只要切切实实地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周密部署、扎实工作,充分发挥多方优势,合力构筑多条通道,就一定能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才能给处于就业寒冬里的大学生们送去温暖,才能把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推上新台阶。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