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本”与”回归”是回首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近百年的历程而提出的一种认识。
其思路是基于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大前景为核心;以教育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对音乐教育的要求为能力线索;以音乐学科的教学规律为实质线索而提出的。
一、还本 所谓“还本”是指要“还”音乐教育之“本”。
李岚清副总理在一次会议上明确指出:“艺术教育不是技术教育,不能只是教学生弹琴、拉琴、唱歌,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艺术的鉴赏力”。
这一段讲话我体会阐明了二个观念。
其一是艺术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音乐教育是从属于艺术教育,所以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作为独特艺术形式的审美教育。
在音乐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其二是指出当前学校艺术教育尤其是在音乐教学中存在技术教育的倾向,轻艺重技。
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1、学校音乐教学的现状概述 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学现状大致可归纳为二种现象:其一,从教学内容上主要为单一的教唱歌,及为教唱而进行识谱教学。
其二,从教学方法与手段上主要是采用民间艺人师傅式的教授法,学生被动状态,在形式上与其它文化课相类似而缺乏生动活泼艺术课的个性。
这样的教学状态大致已维持了大半个世纪之久。
虽然近十年来音乐教育改革的呼声很高,但改革的步子不大。
在农村学校中单一教歌的状态更为普遍,而城市则以识谱为上占有相当的比例。
分析其原因,首先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虽然音乐教学与升学并无直接联系,但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在“教师中心论”及文化课“双基”的影响下,出现上述二种现象是必然的。
因为与升学无关,无评估的要求与标准,在理论上无美育的支撑,故音乐课等于教歌课是不奇怪的,另外各课都强调“双基”,那么唱歌的“双基”是识谱也是必然的,有的把音盲与不识谱划等号,这是借鉴于不识字是文盲的逻辑。
把音乐课变成识谱课,因为要识谱,就讲有关识谱的乐理,让学生背八分音符加八分音符等于四分音符,几乎成了音乐算术课了,枯燥乏味,有的学生虽在教师的教授下音符的时值背得滚瓜烂熟,但一唱谱仍然是无节奏音不准。
这样把大量的时间,有限的课时都白白的流失了,根本谈不上培养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这艺术修养无处寻找,怎能去鉴赏音乐、感受其美?其次是受传统专业音乐教学的影响。
专业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就是用大量的强化技术训练,并通过淘汰大多数来选择少数音乐人才。
上述两个原因其根源还是对音乐教育的目标认识的模糊,把音乐艺术教育降格为音乐技术教育。
2、音乐教育的特征简述。
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特征大致为:①教育性。
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通过音乐教育“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因此,音乐教育的目标是人的素质教育。
②审美性与创造性。
通过音乐教育的审美及创造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美的鉴赏和表现,发展他们审美创美的能力。
具体表现为:形象性、情感性。
音乐中的旋律的起伏、和声的张驰、节奏的强弱、音色的变化,都能直接表达人的情感、塑造美的形象,以美感人,以情动人。
正如车乐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
李斯特说:“音乐能直接表达感情的内容和深度”。
主动性、创造性。
音乐教学过程必需是人们自觉的实践活动,音乐的价值,不仅取决于音乐作品本身的质量,还有赖于参与作品表演的创造,这就是所谓二度创作,没有主动性、创造性,也就没有音乐的美感。
③实践性。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
音乐教学必须通过音乐操作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
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提高学生在音高、节奏、速度、力度、音色、调式、曲式等方面的技能操作、 为更好地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打基础,使学生在歌唱、奏乐、欣赏、创作活动中去表现音乐、抒发其情感,发展其个性,并从中接受教育。
④愉悦性。
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必然会产生愉悦的心情,健康、高雅的艺术会使生理愉悦升华为审美愉悦,在精神上获得享受。
3、“技术”教学向“艺术”教育转轨 为了适应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学校音乐教育必需由“技术”教学向“艺术”教学转轨。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学校整体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作为美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它的根本目标也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这首先是培养人”德国音乐家奥尔夫说:“音乐应该同其它学科一样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音乐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想象力和个性”。
美国音乐家与教育家关于美国音乐教育改革的“坦格尔伍德宣言”指出:“我们认为教育必须把生活的艺术、个性的构建和创造性的培养作为主要目的。
鉴于学习音乐对实现这些目的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现在倡议把音乐置于学校课程的核心。
”显然,目前还有大部分学校,以“技术”教学的观念进行音乐教育,是不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只有把“技术”教学提高到“艺术”教学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技术”教学是短暂的,一段时间过后就会生疏甚至遗忘,而“艺术”教学是终生受益的。
“技术”教学与“艺术”教学不是对立的,“艺术”教学包函了“技术”教学,是它的高级阶段。
用“艺术”教学的观念进行教学能进一步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与效益。
从适应学生对音乐教育的需求来看,音乐教学必需由“技术”教学向“艺术”教学转轨。
在学校中,每一个学生都是音乐教育的对象,过去的强调“技术”教学进行枯燥乏味的技能训练,客观上起到了抑制大多数对象学习音乐的热情。
基本学力论的三个同心园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态度是学力的核心,只有当人们对学习的对象产生兴趣、爱好、喜欢学,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
从音乐能力心理结构分析,音乐感受能力是其核心,音乐能力又称音乐的情感体验,音乐感,即对音乐发生情绪反应的能力是音乐感的核心,无论是基本学力论还是音乐能力结构论其核心都强调情感、情绪,这一点对初学音乐的中小学生更为重要。
美国曾对大学毕业生的各不同工作年份者作一题为,你认为什么知识最有用的调查。
调查的结果是:毕业后工作零∽5年者认为专业技术最有用;6∽10年者认为科学原理最有用;11∽15年者认为管理能力最有用;16∽20年者认为人际关系最有用;20年以上者认为艺术鉴赏力最有用。
说明艺术教育是终身受益的教育,从小加强艺术教育是何等重要。
从音乐学科的教学规律实质来看,更应该重视艺术教育。
前面已分析了音乐教育特征及现状,不难发现,目前是过分强调了音乐的实践性与愉悦性,即使是这两方面也还没有进入一个较高层次的教学,更何况在教育性与审美性、创造性方面还做得 很不够,所以必需要正确处理好“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笔者认为它们之间的正确关系应该是:技能技巧是手段,形象、情感受是根本,审美教育是核心,培育人才是目标。
万万不能本末倒置,这样才能逐步做到“还本”。
二、“回归” 所谓“回归”是指要恢复音乐教育的本来的面貌。
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与“还本”是同一意义上的二种表述方法。
1、国内外音乐教育的历史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回归”的意识。
有学者认为艺术起源与人类起源同步,而音乐则是出现最早的艺术。
音乐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生存、生产与情感交流的需要,人类借助情感的力量形成共同的意识和意志。
原始人对音乐有一种神秘的体验和超自然的力量幻想,这使得原始音乐成为人类最早的教育形式和教学手段,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宗教仪式与活动中,例如,他们在举行狩猎时又歌又舞,以为这种音乐会使动物受到巫术的感应,自然地等候人去捕捉;音乐会使自己获得战胜自然的力量等。
至今,在非洲一些原始部落中,仍保留这种仪式。
我国古代的教育常把“礼乐”并称,孔子继承古代教育思想,提倡礼乐并重,并认为最终只有经过“乐”才能达到人格完善的境界,所以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育人成才规律。
春秋之后,秦统一天下,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持社会稳定,以礼教逐渐取代乐教,音乐的教育功能渐渐淡化,进而仅剩下娱乐享受的功能。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瓜分激起中国人民的义愤和反抗。
废科举、办学校、学西方的科学文化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道:“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的一要件。
”本世纪的学堂乐歌,通过集体歌唱对学生进行富国强兵的爱国主义教育,出现了音乐教育的社会化特征。
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爱国主义始终是音乐教育的一个主题,音乐教育的社会化是民族生存,斗争与发展的需要。
在本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欧洲出现了三个在国际上颇有影响的音乐教育体系。
这就是瑞士音乐家达尔克洛兹创建的“体态律动学”;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创建的柯达伊教学法;德国音乐家奥尔夫创建的奥尔夫教学法。
达尔克洛兹的教学哲学是“唤醒天生的本能、培养对人体极为重要的节奏感,建立身心的和谐,使感情更臻细腻敏锐,使儿童更加健康活泼,激发想象力,促进各方面的学习”。
柯达依教学法着眼于整个民族的利益,把提高全民族音乐文化素质作为音乐教育的目标,通过学习本民族的民间音乐传统,树立民族文化意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唱歌、读谱,随音乐做动作欣赏音乐,即兴作曲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普遍获得音乐表演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感。
奥尔夫教学法注重教学过程,强调让儿童自己去做。
他说:“这体系绝不是单纯音乐的形式,它是动作、语言与音乐的一体化。
儿童在其中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音乐创造的积极参与者。
它简单易行,没有人为的附加物,没有繁赘的结构,近于生活,自然及儿童有天性,它是儿童的良师益友”。
以上的国内、外的经验与理论很值得引起我们的深思。
相比之下,当前我们的音乐教育落差太大,必须迎头赶上,适应社会、学生对音乐的需求。
2、现代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为我们提供了“回归“的思索。
从课程形成的历史来看,我国古代孔子的“六艺”是我国古代学校最原初的学科形成理论依据。
其“六艺”为:礼、乐、射、御、书、数。
在西方,柏拉图的学科课程是“七艺”,即算术、几何、天文学、音乐、体育、文法学、修辞等。
在文艺复兴的鼎盛期,人文主义课程受到高度评价。
但在文艺复兴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的课程获得了地位,显示它的实用价值。
因此,在课程编制上古典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立即文科与理科的对立,经历了长久的岁月。
科学主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人的生存观、民族观,但科学主义教育解决不了人的价值观问题和社会观问题,因此,当前出现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统一,普遍趋势是把人文学科与科学学科两个方面统一在课程之中,因而,古典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立逐渐消失,同时课程论的各种思潮正在从彼此由对立走向彼此协调。
世界教育的趋势是在重视科学教育的同时,重视人文教育即情意、人格的教育,人的智力开展要依赖于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1994年美国政府通过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把艺术教育(包括音乐、美术、舞蹈和戏剧)列为美国基础教育六门学科中的一科。
这一做法充分体现出美国政府在观念上对艺术教育在人才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的高度重视,“这是美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
我国的学校教育,长期以来重理轻文、重技轻艺、造成现在适应质量过剩,人文质量不足,这是在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中很值得深思的问题。
要提高艺术教育——音乐教育的质量与效益,恢复音乐教育的本来面貌,使其更好发挥情感、人格的功能,同样很值得我们思索。
据报道,1988年初,当代三分之二的诺贝尔奖的得主聚集巴黎开会,会议所发表宣言的第一句话就是:“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有的哲学家还提出:“光明从东方来”。
这说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上有很大的影响。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考虑在学校教育中加强人文教育和艺术教育。
我们抓着这一机遇,改革我国的音乐教育,使其能更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然,要做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还本”与“回归”,还必需有许多配套工作研究。
诸如首先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乃至艺术教育的观念,根据我国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指导思想,修订现行的音乐教育大纲与目标,尤其要加强目标的人文性方面的措词表述。
正确处理技术,艺术,审美,育人之间的关系。
制定相应的音乐教育评价体系。
再则编写由单一型向多样性、综合性艺术学科群体发展的新音乐艺术教材,同时进一步改革音乐教学的方法,手段与形式,加大研究音乐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的力度。
建立一支相适应的高素质中小学音乐师资队伍等等。
上一篇:个案分析音乐欣赏教学
下一篇:新千年的奥尔夫音乐教育
- 夏天的风 姑娘 老男孩 理想三旬 月半小夜曲 生日快乐 其实 那些年 光阴的故事 少年 后来遇见他 那女孩对我说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 火红的萨日朗 想见你想见你想见你 冬眠 关键词 芒种 往后余生 关山酒 年轮说 小镇姑娘 烟雨行舟 记念 你笑起来真好看 来自天堂的魔鬼 学猫叫 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 不仅仅是喜欢 浪人琵琶 卡路里 带你去旅行 红昭愿 纸短情长 最美的期待 体面 小跳蛙 悬溺 侧脸 山楂树之恋 我的名字 失眠飞行 有可能的夜晚 追光者 请先说你好 流浪 东西 星球坠落 我的将军啊 烟火里的尘埃 答案 心如止水 我们不一样 嘴巴嘟嘟 晴天 成都 告白气球 南山南 女儿情 天空之城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