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课堂教学状态是课堂里教师和学生在与音乐的共同对话交流中情感得到宣泄、个性得到张扬、人性得到回归,在对音乐的欣赏感受中享受阳光般美好灿烂的生活,爱音乐、爱生活、爱自然、爱民族、爱人类,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共同成长。
追求理想的课堂教学没有统一的标准,如果理想始终在你心中,不断追求,一定会实现! 音乐新课程的理论体系已经基本确立,但音乐新课程改革应该如何“走”好?一线的教师怎么办?怎么学?如何尽最大可能实现课程目标?如何创造自己完美的音乐课堂教学?新课程教学的操作体系需要一大批一线的教学实践者孜孜不倦地去探求、去研究、去实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寻理想的课堂教学吧!◆追求理想的音乐课堂教学状态一、理想的音乐课程标准。
新课标作为理想的音乐课堂教学的行动指南,它是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标准,是教师教的标准,也是学生学的标准,它涉及到课程的结构、理念、目标、内容、教材、评价等几个方面。
(二)对课程标准最基本的理解。
1、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体现出课程的性质与价值,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课程关注的重点,知识技能是为实现培养学生具有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作用。
音乐学科的目标定位:音乐教学是传授音乐知识技能的学科,是唱歌课、演奏课,更是一门文化艺术课,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普及艺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人生修养的人文学科。
这种定位明确了音乐课程标准中,过程与方法是实现和完成课程价值的桥梁和关键,直接体现在音乐教学领域中的四大内容的教学(内容标准):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知识与相关文化等。
内容标准与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与课程标准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和范畴,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内容标准是衡量是否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学生达到内容标准的过程中能体现出课程的目标,即贯穿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教育,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过程方法中音乐审美体验的实现。
2、内容目标的宗旨。
内容目标的宗旨还是音乐审美体验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两者是音乐学科的核心。
只有当感受鉴赏真正成为学生的内心审美体验时,才能谈学生的表现,只有当学生真正美的东西产生追求的兴趣、欲望时,才能激发其创造的潜力和动力。
掌握学习音乐艺术的方法,如何通过表现、创造美的途径、手段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创造能力、想象能力成为本次课改的重点。
上述对课标的理解直接影响音乐教学的目标及对教材的处理和分析及教学设计,影响教师的教学操作及教学态度。
二、理想的课堂教学操作。
理想的课堂教学操作应处理好下面几对关系:1、处理好观念与行为的关系,观念只有通过行为的到位才能具体落实; 2、理好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关系,什么样的材料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定位,它们是相对的,也是教师处理教材是应该把握的重点难点的关键; 3、处理好课本与教材的关系,课本(原始剧本)是基本的教学内容,是一个结构性的东西,是教学材料的部分,在具体的教学中只有灵活重组教学资源,才能更好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音乐教学更为重要,可以说课本资源有限,但材料和教学空间是无限的; 4、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他们都是主创人员),学生的主体作用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得以更好地体现的,离开了教师的引导学生主体便无法发挥,没有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或偏离了防线,教师的引导就是一种失败,体现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双向的、彼此是相互沟通的; 5、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的关系,课堂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指导学生课外学习的方法,提供学生课外学习的渠道,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拓展性学习,鼓励学生网上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等; 6、处理好内容与方法手段的关系,方法手段是教学中密不可分的一个部分,技术要为教学所用,才能发挥技术的作用。
7、处理好发展个体与面向全体的关系,音乐课鼓励个性发展,提倡因材施教,但必须面向全体,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只不过发展的标准因人而异。
8、处理好知识技能与审美、情感等方面的关系,不能割裂它们之间的关系,它们是一个整体。
三、理想的课堂教学状态。
理想的课堂教学状态很难用一个固定的标准来衡量,只有从教学的过程或状态中通过师生双方的状态及与教学文本的对话交流中得以了解和区分,是否达到了最佳的或理想的教学状态,我们可以通过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其一:从课堂教学直接体现的外在的教学状态看:教师的教态是否自然、亲切、有亲和力、吸引力;教学充满激情、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环节的衔接自然,教学的过程有层次感、有起伏有高潮,方法新颖,课堂丰富多彩,很少出现强迫的、机械的、枯燥的、重复的教学,能从规范走向自然状态。
直接可以观察到的教学结果:学生积极参与的、学生情感激发的、学生兴趣调动的、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达到内容目标的(学生审美能力得到培养的、学生创造性得到发挥的、学生带着愉悦离开课堂的等等)、。
其二:从课堂教学反映出来的内在的教学科学性看,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它包括教学是否符合音乐教学的规律,是否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特点,目标要求是否到位。
内在的教学结果是:学生是否有深刻的体验,内心得到真正的愉悦、掌握了教学的基本内容——知识技能,演唱演奏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审美情感和得到升华,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等等。
四、理想的课堂教学方法。
音乐从何而来?对于这个问题从来没有人作过准确的回答。
但无论是歌咏的产生还是乐器的创制,都是出自人类感情冲动的本能。
这是因为人类的生活需要有节奏,就象昼夜的循环、潮水的涨落、月亮的圆缺、四季的更替那样。
这些节奏在人的肌体中也有同样的反映,这种对节奏的需要是非常奥妙的,这便成为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理论的基础,用自己的身体律动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的快乐,使身体成为学习音乐的有效载体。
达尔克罗兹在1906年、1919、1930相继出版和发表的《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节奏、音乐和教育》、《体态律动、艺术和教育》等著作。
他的音乐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是: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映。
人类通过身体将内心情绪转译为音乐,这就是音乐的起源。
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的能力。
同时,通过节奏运动这种教育手段,使学生从小就开始在生理运动器官和思维之间构成一种自由转换和密切联系的媒介,以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
他的理论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重视,许多评论认为他重新发现了艺术教育的资源优势,确立了新的教育体系。
事实证明,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理论与实践确实为后来的音乐教育家们树立了音乐教育教学的典范,并影响到奥尔夫和柯达依教学法的形成,他的理论与实践无疑具有创新和先导的意义。
体态律动不同于韵律体操,也不同于舞蹈。
它根本上服从于音乐的指导,强调的是音乐。
体态律动打开了音乐教育实践的一个新领域,“没有一种艺术比音乐更接近于生命,可以说音乐就是生命本身”。
达尔克罗兹认为,节奏和力度的感受完全依赖于运动,并且能够在人体肌肉系统中找到对应的东西,因此,身体是节奏体验的第一位的载体。
体态律动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于节奏韵律的直觉本能,和对音乐的情绪、表现的感觉,对运动觉的平衡,以及培养有规律的运动神经习惯、训练有节奏的心理。
总之,体态律动教学强调从音乐入手,通过让学生聆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身体的运动去接触音乐的各个要素。
把人体变成一个能够理解音乐的要求、解释音乐的部分和整体的一种乐器。
通过自身人体乐器展示音乐的要素,由通过学习者的内心听觉强调、表现音乐艺术的性质。
所以,我认为,只要我们认真进行教学研究,学习和掌握世界上一些先进教学方法的理论和实践,积极开展教学实践研究,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而且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自己的教学系统化、科学化,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
我们在分析新课程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在唱歌表演教学、欣赏教学、器乐演奏教学、创作教学、综合活动教学方面等结合先进的音乐教学理论,把有关的内容进行梳理,提炼有关要素,创造性地设计出具体详细的研究和操作方案等等。
总之,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合理运用,精心设计,一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一定会受到孩子们的喜爱。
五、理想的教师教学风格。
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风格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是否能实现理想的教学状态的首要条件,教师的音乐教学基本功、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功底、教师的文学艺术修养,包括美学、戏剧、建筑、美术、雕塑、电影、舞蹈、书法、曲艺、诗歌、文学等方面的内容也至关重要,当然,教师的教学风格对音乐课堂教学能否体现教学的人文性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尤其是教师的人格、态度、方法、知识结构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和质量能够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
◆ 思考现实与理想的距离和矛盾 理想与现实永远存在着距离和矛盾,只有不断思考、不断改进,才能缩小两者之间的的距离,向理想靠拢。
各种新课程实验的优质课评比和展示活动应运而生,新课程教学研讨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我们始终在追求理想的教学方式,但现实与理想存在着诸多的矛盾,我总隐隐约约地感觉到:我们音乐教学在百花齐放的后面是否着一种遗憾?今天的课是体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明天的课是体现培养学生的音乐体验的,后天的课是发展学生欣赏能力的,今天的主题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明天的主题是现代教育技术与音乐教学等等,。
老师们为了获奖想方设法为编出新花样,创造新奇迹,达到新效果而绞尽脑汁。
有的研讨课往往使教师无所适从,不知何为好课等等。
有的公开课成了制作工艺品,让人欣赏,确切地说让人观赏,“真美、真新”!是作秀,遗憾的是不能“克隆”。
每堂课“克隆”您有那样的水平吗?这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
可以说,现实与新课程有许多的矛盾,理想与现实有许多的距离,归纳起来,可能有以下几点:理念与行为、教材与教学、兴趣与能力、审美与技能、全体与个体、主导与主体、体验与理解、过程与方法、个性与规范等,当然,最大的问题可能还是审美与技能的问题,欣赏与体验的问题。
现在基本一致的观念是:技能的训练不是高层次的审美活动,欣赏是审美活动,欣赏重在感受与体验。
(并不成熟,但思维只有在彼此的碰撞中,才能产生灵感,冒出闪耀的火花)音乐作为人类心灵(灵魂深处)情感倾诉和思想交流的媒介它需要体验和感受,但同时音乐作为人类的文化需要基本的工具或技能作为载体进行传承和发展。
所以,不能丢弃传统的演唱和演奏的拐棍,而陷入纯粹的欣赏体验中。
对课程标准的困惑:高中课标一句话:“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
”另一句话:“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
”两句话明显矛盾,“音乐审美”、“审美体验”到底是什么?让人琢磨不透。
模糊的观念和标准导致的结果是以下两种倾向或两个误区: 一种倾向就是过分强调知识的整合,整堂课的容量很大,内容很多,涉及到与音乐相关内容的方方面面,把音乐欣赏课上成文学欣赏课、美术课、历史课等等,通过文学欣赏等途径感受体验音乐,结果是偏离了音乐学科的要求,学生的学习离开了音乐审美的核心,结果使音乐教育变成为他人作嫁衣的状态,还美曰其名:音乐与其它学科教学整合。
还有一种倾向就是把相关音乐的主题放在一起进行欣赏研究,这是一种有关主题性的音乐研究性学习,这种教学的目的性是相当明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相关主题音乐风格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在规律及特点。
但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变成老师设摊叫卖音乐食品,丰富多彩,学生忙于采购消化,造成的后果是学生消化不了,似懂非懂,音乐作品成了奢侈品。
教学的现状:应该说,音乐作品的可听性是不容置疑的,我们所采用的音乐材料大部分是世界名曲,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考验,并得到大家的认同得以流传至今的,是什么原因影响了音乐欣赏教学的效果呢?现在,我们的唱歌教学基本上是采用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方法进行教学,音乐教学最大的困惑还是欣赏教学,总的来说,唱歌教学要优于欣赏教学,实际上,我们如何在音乐欣赏中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欣赏中得到审美体验,在欣赏中丰富情感体验,在欣赏中提高自己修养,在欣赏中理解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在欣赏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和情感世界,这是欣赏教学的目标。
但我们始终充满困惑,找不到一条符合儿童欣赏规律的路。
欣赏的误区:重视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不能忽视了音乐主题的主要特征,帮助学生了解音乐的风格,不是把大量风格类似的音乐材料堆积在一起让学生感受,而是为了更好地突出某一首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文化的多样性,让学生在聆听、实践活动、思考、对比中发现并掌握音乐作品的内在特点和规律。
因此,教学材料必须具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明显的风格特征。
教师引导的手段、方法、语言等导向作用非常重要。
欣赏教学方法的思考: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熟悉一篇课文的标志是能分析作品的内涵,理解作品的写作思想并能有表情地朗读。
我甚至设想:我们是否可以象语文教学一样采用有表情的读谱式的教学来欣赏作品,感受音乐作品的美呢?当然,音乐作为艺术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但我们是否可以尝试各种能够符合音乐表现特征的方法进行教学,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曾经设想创造一种综合读谱欣赏教学法,把世界名曲的旋律简化成儿童能够接受的简易音乐作品,按照年级的高低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难易程度,根据教学的需要,采取循序渐进的螺旋式教学计划,利用各种语调和象声词,以唱为主,采用唱、读、奏、演等综合活动的形式进行音乐欣赏教学。
当然这样做有可能误入歧途——过分追求技能训练的歧途,但我们的语文数学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教学资源的思考: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教材的开发者和再生者,材料的选用必须跟时代跟生活接轨,是教材的补充、延伸和拓展,拓展教学空间,选用符合学生特点的,既有时代性、经典性的,生活性的又能得到儿童认同和喜欢音乐作品。
培养学生的兴趣,体验音乐的美,从过分重视音乐技能到兴趣、情感、审美、文化的转变,其间经历了人们对音乐教学的再认识过程,音乐是文化,文化包含了技能,但任何一种人类文化都需要一定的技能支撑,离开了技能的支撑,文化的继承便成了一个空壳,人类的思想需要语言文字来说明,过分重视纯文化的思想倾向必将导致对音乐文化的片面了解。
人类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工具是什么?是文化工具,是文字、是符号、是语言、是代代相传的技术(生活的、生产的),谁也不能抹杀工具的价值和作用,而且,工具本身的发明创造也体现了人类的情感、智慧与精神,体现人类伟大的思想和创造,这是人类独有的文化特色,这是其它任何物种都不能创造的辉煌的文化,而且得以繁衍声息,代代相传,不断开拓创新,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崇高和伟大。
现在的音乐课重在听、重在体验与感受,而忽视了小学基础教育的工具作用,我认为应该是两者的有机结合,而不是偏重于哪一个方面,演唱和演奏是最佳的音乐表现方式,乐器进课堂还是学习音乐的最好的方法和手段,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如何突出它的审美功能呢?在技术技巧训练的过程中渗透审美素质的提高,说到底,音乐学习还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因为,我们根本无法割裂技术与审美的联系。
音乐学科把感受与鉴赏作为音乐学习的首要内容目标是否过分强调了音乐学习的人文性作用?音乐的功能有四个方面:审美、愉悦,益智、辅德,如何实现上述功能,重点是什么?关键是什么?方法是什么?如何处理各种教学上的关系和矛盾?这些都是音乐教学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上一篇:在生活中感受音乐
下一篇:让音乐与孩子的心灵靠得再近些
- 夏天的风 姑娘 老男孩 理想三旬 月半小夜曲 生日快乐 其实 那些年 光阴的故事 少年 后来遇见他 那女孩对我说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 火红的萨日朗 想见你想见你想见你 冬眠 关键词 芒种 往后余生 关山酒 年轮说 小镇姑娘 烟雨行舟 记念 你笑起来真好看 来自天堂的魔鬼 学猫叫 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 不仅仅是喜欢 浪人琵琶 卡路里 带你去旅行 红昭愿 纸短情长 最美的期待 体面 小跳蛙 悬溺 侧脸 山楂树之恋 我的名字 失眠飞行 有可能的夜晚 追光者 请先说你好 流浪 东西 星球坠落 我的将军啊 烟火里的尘埃 答案 心如止水 我们不一样 嘴巴嘟嘟 晴天 成都 告白气球 南山南 女儿情 天空之城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