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手风琴波尔卡(Accordéon Polka)介绍
时间:2019-04-13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手风琴(accordion)是一种既能够独奏,又能伴奏的簧片乐器,不仅能够演奏单声部的优美旋律,还可以演奏多声部的乐曲,更可以如钢琴一样双手演奏丰富的和声。

手风琴声音宏大,音色变化丰富,手指与风箱的巧妙结合,能够演奏出多种不同风格的乐曲,这是许多乐器无法比拟的;除了独立演奏外,也可参加重奏、合奏,可以说一架手风琴就是一个小型乐队。

加之音高固定,易学易懂,体积小,携带方便,因此,手风琴很适合不同年龄的演奏者自娱自乐,也可以很方便地携带到学校、剧场参加演出。

  1777年,中国器乐“笙”由意大利传教士阿莫依特神父传入欧洲,随即便在欧洲开始出现了一些手风琴的前身乐器,但它们大都未能成形便被淘汰了。

真正用手拉的风琴是由德国人德里克· 布期曼(Friedrdch Buschman,1805—1864 )在1821年制造了用口吹的奥拉琴,1822年又在琴上增加了手控风箱和键钮,后来,奥地利人西里勒斯· 德米安(Cyrillus Demian 1772—1847)在布斯曼的基础上,集当时手风琴的各种前身乐器之大成,成功地改良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被定名为accordion的手风琴。

直到今天,世界各地仍然沿用accordion这个名称。

  从历史上来讲,琴的种类和规格很多,从结构、形态上看,大致可分为四类,即全音阶手风琴,半音阶手风琴,键钮式手风琴和键盘式手风琴。

  全音阶手风琴的结构非常简单,相当于口琴增加了风箱;右手部分有十来个键钮供演奏曲调,左手部分有两个和弦键钮担任伴奏;在同一键钮上,推拉风箱发出不同高度的两个音(与口琴发音相似);琴上没有背带,完全靠双手托琴;全音阶手风琴的最大缺点是不能转调,如若变调则需另换一架琴演奏。

半音阶手风琴首先是为转调带来了方便;左右手两部分的键钮数量都有所增加,加之此琴推拉风箱发音高度不同,所以这种琴音域很宽;半音阶手风琴也无背带,仍靠双手托琴演奏。

键钮式手风琴(亦称新半音阶手风琴、巴扬)装上了背带,这对双手来说是一大解放;另外推、拉风箱发音高度一致,这样使风箱的变换和运用也获得了很大的自由;键钮式手风琴左手部分的键钮数量大大增加而且排列相当科学,因此沿用至今。

目前使用的键钮式手风琴包括了三、四、五排键钮。

在我国主要使用五排样式的键钮手风琴。

键钮式手风琴最大的优点在于十二平均律中的半音阶上下行。

在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开始出现了键盘式手风琴,从此手风琴便分成键钮式、键盘式两大类,二者并行发展。

键盘式手风琴左手部分其结构与键钮式手风琴完全一样,只是将右手部分的键钮改为钢琴式的键盘。

可能是由于钢琴的原因,这一改进使手风琴这件欧洲民间乐器迅速在全世界得到最广泛的普及。

贝司是左手键钮,对位低音和和旋的统称  手风琴一般是以贝司来分,譬如8贝司、32 贝司、48贝司、96贝司和120贝司。

  透过上述几种手风琴结构类型的变化,大致可以看出手风琴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几个主要阶段。

当今键钮式手风琴主要是在苏联以及北欧一些国家中流行,在其它国家和地区流行最广泛的还是键盘式手风琴。

  自手风琴的创制至今,在制造工艺、演奏技巧和手风琴专业音乐创作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变革性的发展。

当今西德荷莱琴厂生产的185贝司的高级手风琴,已成为国际手风琴界所惊赞、神往、欲求不得的珍品。

现代手风琴不仅可以担任伴奏、独奏,参加重奏、合奏、协奏,而且可以单独演奏古典各派音乐大师们的大型音乐作品的原作。

随着手风琴这种乐器的不断完善和演奏技巧的迅速发展,手风琴专业音乐创作引起了众多作曲家们的重视,为手风琴专门写作的作品越来越多。

总之,在一百多年的时间内,手风琴由原来的雏形发展成现在这样完善精美的乐器,其发展速度是相当惊人的,在乐器发展史上也是少见的。

  手风琴是在全世界范围的,最为广泛普及的乐器之一。

在当代,手风琴不仅在专业乐坛上,而且在大众音乐文化生活中也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早在一九三一年,德国便在特洛辛根市建立了一所手风琴专业学校。

到一九四八年学校进而改为州立手风琴学院。

在英国,则把手风琴作为发展音乐教育事业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

一九三六年建立了“英国手风琴演奏者学院”,为发展英国的音乐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使英国成为手风琴音乐创作最为繁荣、文献资料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现在国际音乐组织建有国际手风琴协会,并经常举办国际性的手风琴比赛。

在西方一些著名音乐校里都建立了手风琴系,在一些普通大学里,也设有手风琴专业。

  “波尔卡”一词是从波希米亚语中的“半”字演化而来的。

波尔卡舞曲产生于1830年左右的捷克,是  一种二拍子的快速舞曲,舞者们常站成一个圆圈,舞步很小,半步半步地跳,因而得名。

  1833年,波尔卡首次进入布拉格舞厅。

1840年,布拉格的舞蹈教师在巴黎表演波尔卡一举成功,从而使波尔卡一下子闯进了巴黎的沙龙和舞厅。

一场来势迅猛的波尔卡热唤起了许多与跳舞无缘的青年人。

所有的舞蹈院校一齐上阵教授波尔卡,但照样不能满足人们的学舞要求。

  19世纪中叶,波尔卡传到英美,与华尔兹一道取代了乡村舞和科蒂林舞。

波尔卡热使得其它中欧舞蹈也开始流行,如舞步相对比较简单易学的加洛普、波洛奈兹、雷多瓦、玛祖卡、斯科蒂克等。

加洛普的舞步与华尔兹、波尔卡相似,但节奏与波尔卡相近,是2/4拍,舞伴们舞步迅疾,只偶尔才有些旋转。

波洛奈兹的主要牲是3/4拍,速度适中。

它是庄重雄伟的队列舞蹈,常用于化装舞会的开场。

但可能正是由于它的队列形式,所以一直没有在以对舞为主的舞厅里流行起来。

波希米亚的雷多瓦是由追赶步、普通华尔兹步和两速华尔兹步三种基本步伐构成的。

它的音乐采用的是慢速华尔兹。

玛祖卡原是波兰民间舞,使用华尔兹音乐,但第二或第三拍上常有重音。

舞步包括跳步、滑步与脚跟相击等三种基本成分,动作组合比较复杂。

斯科蒂斯克是德国民间舞,由滑步和跳步两种舞步组成,节奏为2/4和4/4拍子。

由于这些舞蹈的流行和普及,舞厅里还出现了一些由上述舞蹈按不同顺序、不同比例组合起来的舞蹈,大大丰富了舞厅舞的品种和样式。

  但是任何舞蹈都难免有兴有衰。

波尔卡即使是中欧舞蹈中寿命最长者,也难免终有一落。

20世纪的拉格泰姆、爵士等新型舞蹈以其崭新的活力和面貌压倒了波尔卡。

如今在波兰以外的国土上,我们只能在美国的波兰移民范围中和在一些古典芭蕾舞剧里一睹波尔卡的风采。

波尔卡已不再流行于舞厅中了。

  “波尔卡”一词在捷克语中,描述的是一只脚与另一脚之间按2/4拍子飞快交替。

波尔卡是一种轻快活泼的舞蹈,舞者面对面站立,男伴的右手抱着女伴的腰部,左手向旁伸开握住女伴的右手,按这种姿势,成对地沿着舞厅周围逆时针方向旋转行进。

主要的舞步有两种:一种是单足弹跳步,可以前进、后退或旋转,称为波尔卡步;另一种是脚跟、脚尖轮流击地的动作。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