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留下的不仅是传诵千古的诗句,也是箜篌这一来自波斯的乐器最动人的记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留下的不仅是传诵千古的诗句,也是箜篌这一来自波斯的乐器最动人的记录。
卧箜篌、竖箜篌与竖琴 箜篌是中国古代十分流行的一种乐器,在古典诗歌中有大量反映。
其中,人们张口能诵的莫过于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的“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以及堪称句句经典的唐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然而,两诗中的“箜篌”,并非同一种乐器。
前者为卧箜篌,是先秦时期就已有的传统乐器,与琴瑟同类,作为华夏正声的代表乐器被列入《清商乐》中。
后者为竖箜篌,是从波斯传入的胡乐器。
竖箜篌是西亚地区古老的民族乐器,其源头呈多发状。
在公元前4000年的埃及壁画、美索不达米亚南部乌尔地区约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的壁画、伊朗西南部山区约公元前3000年埃兰人的崖画,以及克里特岛上约公元前1400年的古希腊壁画上,都发现有类似乐器。
从现有图像资料来看,古希腊流行的“里拉”(Lyre,或Lyra)琴与古埃及人、苏美尔人的竖箜篌更形似,共鸣箱皆在下端,或似龟壳状(古希腊),或呈方形(古埃及),或呈牛羊动物状(苏美尔)。
“里拉”琴多为七弦,形制小巧,抱于怀中用拨子弹奏。
后不断发展流变,近代以来,体型变得硕大,琴弦数量大大增加,置于地上用手弹奏,英文名为Harp,中文译为竖琴。
竖箜篌也是伊朗西南部土著居民埃兰人的一种乐器,在雅利安人进入伊朗高原之前就已在该地区流行,被称为最古老的伊朗民族乐器。
伊朗竖箜篌呈三角形,弦的数量七至十根,以七弦为主,形制小巧,可抱于怀中,古波斯语名为Chank,新波斯语读为Chang。
伊朗竖箜篌与古埃及、苏美尔、古希腊类似乐器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共鸣箱在三角形的上弦。
萨珊波斯的宫廷乐队 公元前550年,雅利安族的波斯人兴起于伊朗南部,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50-前330),是为古波斯帝国。
波斯人似乎对土著埃兰人的箜篌情有独钟,很快使箜篌从民间走向宫廷,成为帝国宫廷乐队的主奏乐器。
在阿契美尼德王朝的都城苏萨,出土了一尊怀抱箜篌的半身陶像,被认定为公元前300年左右的作品。
伊朗西南诸省曾一直是箜篌音乐文化的中心。
同样兴起于伊朗南部的萨珊王朝(224-651)的国王们对箜篌也极为推崇。
克尔曼沙附近“塔格·波士坦(Tāgh-e-Bostān)”的山壁上,有一组萨珊王朝时期的浮雕群,其中即有弹奏箜篌的女伎乐队(6世纪作品)。
霍斯陆·帕尔维兹统治时期(590-628)是萨珊波斯帝国最后的一抹辉煌,这位国王颇善棋琴书画,组建了庞大的宫廷乐队,其中内基萨(Nekisā)是最负盛名的箜篌大师。
波斯伊斯兰化之后,箜篌仍运用广泛,在文学作品中有大量反映。
其中,莫拉维(鲁米,1207-1273)《玛斯纳维》第一卷中讲述的箜篌高手的故事最为经典——乐师弹奏的箜篌旋律,能使夜莺发呆,能让?u>笙蟪こ龀岚颍芨廊说纳砬⑷肷?hellip;…其波斯文诗句堪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媲美,只是莫拉维欲讲述的是苏非神秘主义哲理:“我们如同箜篌,你用拨子弹;诉苦非由我们,是你在拨弦。
”从此诗句可看出,波斯箜篌用拨子弹奏,而非直接用手拨弦。
近代之后,波斯箜篌衰微,现今不论是在伊朗民族音乐中,还是在阿拉伯民族音乐中,都鲜见其身影。
竖箜篌隋唐时达到顶峰 箜篌大约在古波斯帝国时期就已经传入印度和中亚地区。
传入中亚的箜篌基本上保持了波斯原样,只是三角形上弦共鸣箱由直线变为弓弧形。
东汉末年,该乐器经西域传入中原,被称为“竖箜篌”或“胡箜篌”,弹奏方式演变为用双手从两侧拨弦,因此俗称为“擘箜篌”。
传入印度的箜篌,外形与波斯箜篌大致相似,但共鸣箱采用了苏美尔人的方式,设于下端横木,上弦木质弓弧则雕饰为雅利安神鸟形状。
该乐器在东晋初年从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原,中国人依其形状,以中国神鸟称之为“凤首箜篌”。
晋曹毗的《箜篌赋》对之有详细描绘:“龙身凤形,连翻窈窕,缨以金彩,络以翠藻。
” 东汉末年,中原大乱,儒家礼乐崩坏,西北胡乐东来。
继之,魏晋南北朝成为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时期:一方面,西北少数民族仰慕中原文化,学习其诗书礼仪,向往儒化;另一方面,中原民族却喜好西北少数民族的舞乐服饰,渴望豪迈奔放,释放儒家礼仪的束缚,崇尚胡化。
《后汉书·五行志》曰:“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
”中唐杜佑《通典》卷142记载,自北魏宣武帝(500-516)开始,琵琶、箜篌等胡乐“铿锵镗𨱏……洪心骇耳”,成为宫廷音乐主流,“琵琶及当路,琴瑟殆绝音。
”琴瑟古筝类的华夏丝乐,因其柔美,听起来“歌响全似吟哭,听之者无不凄怆”,风骚渐逝。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西域传入的竖箜篌逐渐取代中原传统乐器卧箜篌的地位。
因此,“箜篌”一词,若无专门分别,在魏晋之前的典籍中指华夏旧器;之后,一般指胡乐器。
卧箜篌尽管在隋唐清商伎中仍占有一席之地,但已风骚不再,宋时消亡。
隋唐宫廷音乐多用胡乐器,从波斯、印度传入的箜篌也在这时期达至辉煌的顶峰。
竖箜篌用于西凉伎、高丽伎、龟兹伎、安国伎、疏勒伎、高昌伎六部乐;凤首箜篌用于天竺伎和高丽伎两部乐。
从中可见,共鸣箱在下、印度式的凤首箜篌不及共鸣箱在上、波斯式的竖箜篌运用广泛(凤首箜篌在明代消亡,现代重新仿制)。
竖箜篌不仅用于宫廷乐队,也时时现身于贵族官僚们出行仪仗乐队中。
敦煌莫高窟第156窟《张议潮夫妇出行图》,其礼仪乐队中便有一乐伎在行进中演奏竖箜篌。
唐之前,竖箜篌基本上保持了波斯旧制,体型小巧,一般为从髋部到头顶,且多为七弦,也有十弦左右者。
唐人崇尚奢华,箜篌在形制上日趋繁复,装饰竞相奢华,上弓弧共鸣箱增大增长,远远高出头顶,弦数也由十数弦发展至二十二或二十三弦,《通典》卷144记载:“竖箜篌,胡乐也。
汉灵帝好之。
体曲而长,二十二弦,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
”上述《张议潮夫妇出行图》中的箜篌与北朝时期壁画中的箜篌相比,明显硕大了许多。
随着体型的不断增大,箜篌由全怀抱发展为有落地柱支撑。
可见,源自西亚地区的这一古老乐器,在东西方的不同流变中却有着相似之处,即在西方发展为落地式竖琴,在中国则发展为落地式大型箜篌。
但是,波斯旧制的小箜篌也并未消亡,因其体型小巧,便于携带弹奏,运用十分广泛。
《新唐书》卷21记载:“高宗即位……张文收采古谊为《景云河清歌》,亦名燕乐,有玉磬、方响、扫筝、筑、卧箜篌、大小箜篌……”小箜篌虽然不像大箜篌那样煊赫夺目,但一直静静流传,直到清代仍有典籍记载:“小箜篌,女子所弹,铜弦,缚其柄于腰间。
随弹随行,首垂流苏,状甚美观……弦乐器可行走弹奏者惟小箜篌一种而已。
”
- 夏天的风 姑娘 老男孩 理想三旬 月半小夜曲 生日快乐 其实 那些年 光阴的故事 少年 后来遇见他 那女孩对我说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 火红的萨日朗 想见你想见你想见你 冬眠 关键词 芒种 往后余生 关山酒 年轮说 小镇姑娘 烟雨行舟 记念 你笑起来真好看 来自天堂的魔鬼 学猫叫 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 不仅仅是喜欢 浪人琵琶 卡路里 带你去旅行 红昭愿 纸短情长 最美的期待 体面 小跳蛙 悬溺 侧脸 山楂树之恋 我的名字 失眠飞行 有可能的夜晚 追光者 请先说你好 流浪 东西 星球坠落 我的将军啊 烟火里的尘埃 答案 心如止水 我们不一样 嘴巴嘟嘟 晴天 成都 告白气球 南山南 女儿情 天空之城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