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初学作曲(一)
时间:2019-04-13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曲式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对专业要求比较少,只要知道一些关于调性的东西就可以了,不像对位法,死难死难的,科班的都学不好。

好了,现在开始。

再重申一下,我不是专业,所以我讲的就是经验之谈,不是书本知识。

(当然,也有来自书本的经验)一首乐曲中,最小的单位是什么?音。

废话!不过单音没有任何意义,也就省去了,放到旋律的写法中来讲。

在创作中,最小的单位应该是动机了。

所谓动机,就是展示你旋律特征的一到两小节的短旋律,不要求完整,只是把鲜明的特征表述出来即可。

一个模进的旋律就是由一连串动机构成的。

动机是构成音乐的基本素材,无论是呈示,还是展开,都要用到这样的素材作基础。

各个段落以及乐章之间的紧密联系也都是和动机分不开的。

一部音乐,最重要的主题,没有主题的音乐好像没有脑袋的人(嗬嗬嗬,有点儿荒诞吧?),是不可理解的。

主题的定义很模糊,魏纳。

莱奥也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

总之能让听者进入状态的就是主题了。

主题也有好多的结构呢,从最简单的乐句到复杂的综合乐段,都是主题。

大家在写作的时候可以挑选着用,我来一一描述一下: 乐句:一个完整的句子,就像写文章一样,一直到让人产生”句号”的感觉(也就是终止)为止。

乐句的终止可以是完全终止(结束在主和弦上),也可以是不完全终止(结束在属和弦上)。

甚至可以不用终止,直接进入下一段。

这时没有终止的乐句就称作开放式乐句。

比如钢男的那个impromptu的中段(Trio,三声中部,一会儿会讲到。

)就是一个开放式乐句。

重复乐句:超级简单,就是把一个乐句重复一下,不改动或者作一些修饰性质的改动。

mozart特别喜欢用这种重复乐句。

乐段:也是由两个类似的乐句构成,不同于重复乐句的是,在终止上作了本质的修改。

最普通的做法是前乐句不完全终止,后乐句是完全终止。

这个非常常见,在mozart等人的sonata里面经常出现,大家应该有所体会。

另外在前后乐句之间可以插入短小的动机作为连接。

重复乐段:不用我再废话了吧?两个一样的乐段。

在小步舞曲(menuetto)当中大量出现。

三部乐段:呵呵,这个有些像元曲当中的”鼎足对”,就是把原来两部分的东西变成三部分了。

分成前乐句,中乐句和后乐句。

这时三个乐句的终止式就非常微妙,有兴趣不妨琢磨一下。

beethoven在处理时意外地把中间的的乐句转到下属调上,然后在下属调上面用了个完全终止。

复合乐段:就像把乐句攒成乐段那样,就可以把乐段攒成复合乐段。

综合乐段:如果乐段前后乐句在材料上(也就是动机上)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或者说前后乐句用的不是一个材料,这样构成的乐段就是综合乐段。

这种乐段会让你的作品更加富有变化。

三部综合乐段:三部乐段,其中每一部分都是不同的素材,就是这种乐段。

这是最复杂,最奇妙的一种,因为,三个部分可以是乐句,也可以是乐段,也可以交替使用。

注:乐段也可以是开放的。

这些其实是一些基本的主题结构,魏纳。

莱奥之所以讲了许多是因为后面他要分析beethoven全部的32部sonata,在我们业余爱好者来说,不必了解的那么精深,大略知道一些就足够了。

下面开始讲真正的重头戏–曲式。

从二部曲式开始吧。

这个可是最最基础的曲式了,可以说一切的曲式都是从这个演变来的。

因为在最初写作的时候,作曲家最简单的方法不过是把曲子分成两部分,随后这两部分就逐渐有了定型。

单二部曲式的结构是(A B),也就是两个部分。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划分,而是互相有联系的。

通常A段是以不完全终止结束,然后B段用A段的素材在变化和弦,通常是七和弦或九和弦上开始,最后再用相似的材料在完全终止上结束。

在bach和haydn的作品中(haydn限于早期,因为晚期他已经把奏鸣曲式发展出来了),有大量的这种曲式出现,但是稍有不同。

在B段的末尾有大量的A段素材出现,造成了结构听上去像(A BA),这样的二部曲式称作带有再现的二段曲式,比通常的更加完善一些,这种结构也直接导致了三部曲式的出现。

三部曲式中,(也叫三段式,不过名字听起来有些。

想起亚理士多德和卢卡西维奇来了。

)三部曲式的结构为(A B A),和带有再现的二段曲式很像,但是不同在于B段相对独立,可以完全使用新的材料,也可以继续使用A段的材料。

而且再现A段相对完整,而不是只有一个A段特征的小乐段加上一个完全终止。

这里的再现A几乎可以和呈示A一模一样。

重复一般为(||:A:||:B A:||),也有省略前面或者后面重复的。

A或B只有一个乐句或者乐段,不可再分的,称作单三部曲式。

有单三部曲式,当然就有复三部曲式啦!如果A段或B段本身又是一个二段或三段式,整个乐曲就是一个复三部曲式了。

这是乐曲的结构已经相当丰富,完全可以作为套曲的一个乐章了,这就是第三乐章,小步舞曲(menuetto)或者谐谑曲(scherzo)。

回头要说。

现在研究研究复三部曲式的调性和结构。

复三段式的中间B段在早期作品中一般以三重奏(Trio)的形式出现,称作三声中部。

大多数情况下三声中部用另外的调性,这样可以让听众不至于在长大的作品之中感到烦躁。

当然也可以不转调。

至于转向的调性,通常有以下几种: 1、属调:颜色更加明亮。

2、下属调:颜色更加柔和,这是速度宜放慢,要是保持速度不变的话至少也要把节奏放慢。

3、同名大小调:颜色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4、上方大三度的调性:色彩忽然闪亮。

5、下方大三度的调性:色彩忽然变得柔和,有圆号的感觉。

另外复三部曲式结构还可以加以变化,比如前面加引子,后面加尾声,或者使用多个三声中部等等。

两个三声中部的结构如下:A:二段式主题–B:三声中部I–A:二段式主题–C:三声中部II–A:二段式主题。

这时至少要有一个trio转调,否则就会使乐曲枯燥无比,即使是催眠曲也将不会有这样好的催眠效果。

j。

s。

bach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一部最后乐章就是复杂的复三段式,结构为:A:二段式主题–B:Trio_I–A:二段式主题–C:波兰舞曲–A:二段式主题–D:Trio_II(这个我在共享区上传过)–A:二段式主题。

长大,没有转调,但巴赫借助乐队的变化避免了枯燥。

复三部曲式经过进一步变化之后,发展成了两个非常常用的复杂的曲式–奏鸣曲式和回旋曲式。

奏鸣曲式吗,自然是在奏鸣曲里面大有用武之地了。

九成以上的奏鸣曲第一乐章都是奏鸣曲式的。

在这种优美的曲式里面,对称的美与不对称的美做到了统一,规律与变化达到了和谐。

奏鸣曲式的大结构是这样的:(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

括号里面的可以省略。

每一个部分都有详细的结构: 呈示部:主部主题–(连接部)–副部主题–结束主题群。

展开部:相当自由,没有什么限制。

再现部:主部主题–副部主题–结束主题群。

现在研究一下调性。

呈示部:主部主题自然出现在乐曲的调性上,副部主题就要转调了,而且这个转调在呈示部是必须的。

一般大调转向属调,或者上方大三度(比如贝多芬<黎明>,C转E),有时也往下属调转;小调最常见的是转到关系大调(如c->C),同名大调(如c->bE)或者是属调。

可以直接转调,也可以通过一个插部来过渡。

跟在副部主题后面的,是一个一个的结束主题。

主题的数量是乐曲规模的标志,一般在三四个左右。

mozart的曲子里面结束主题排列有序,整齐化一,是标准的参考资料。

呈示部一般重复一遍。

展开部:一般来说展开部没有什么限制,素材可以从呈示部或引子里面拿,也可以出现新的旋律。

但是也不是一点限制都没有,所谓调性的自由是指要不停地转调,转调,转调,一直到转的彻底晕菜了为止。

等到实在不行了,再把调性引回来到再现部。

再现部基本上是呈示部的重复,不过有些人喜欢在主部主题把调性转到下属调上去。

这一次的副部主题不能再转调了,因为乐章接近结尾,要把调性稳定下来了。

小调奏鸣曲的大调副部主题要改回小调,并要在乐章的调性上面。

结束主题也要力求平稳,可以做同名大小调的变化,但不可有太大的动作。

在协奏曲的奏鸣曲式中,再现部结束主题的末尾部分可以安排一个长长的大三和弦,然后可供独奏者演奏华彩段。

可以加入尾声,尾声可以向下属调离调,是很不错的处理方式。

还有一种简单的小奏鸣曲式,就是用一个经过句代替展开部。

有一个很有名的例子就是mozart<费加罗的婚礼>序曲。

回旋曲式。

回旋曲叫Rondo,源自欧洲的一种乡村舞曲形式–轮舞。

这种曲式的特点就是有一个风格鲜明的主题,反复出现,至少三次以上。

最适合用作套曲的终曲。

海顿创立的原则就是最后一个乐章为乡村舞曲风格的Rondo。

回旋曲式有两种形式,下面容我一一道来: 第一种:简单回旋曲式。

这个有点像经过扩展的复三段式,结构为主题–插部I–主题–插部II。

–主题–(尾声)。

不同的是插部的体裁不限,不一定是trio。

而且主题每次出现都可以做各种修改,甚至调性都是自由的,你可以来回来去地改变调性,只要在结束的时候改回来就可以了。

插部的安排,调性的变换,一切都在你的控制之中。

这种结构通常用在第二乐章慢板和终曲当中,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mozart的弦乐小夜曲einklein nacht musik, kv525的终曲。

调性变换非常频繁。

第二种:奏鸣回旋曲式。

呵呵,这个有些像回旋曲,结构是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

怎么一样呢?!嘿,细节不一样,来看一下: 呈示部:主题–副群–(主题)。

所谓副群就是副部主题加上结束主题,有时只有副部主题。

要是没有那个括号里面的主题不就是奏鸣曲式了吗?没错,可是这会的括号里面的主题很少省略。

调性吗,副群转调啊,其他都在本来调性上。

展开部:这次可更加自由了,不光能像奏鸣曲式那样乱转一气,还能用类似复三段的trio来代替展开部。

更有甚者,还可以用更加自由的幻想曲来代替展开部。

至于其他形式吗,看作者的喜好了。

不过要避免重复,因为Rondo本来重复就够多的了。

再现部:主题–副群–主题+尾声。

最后的尾声和主题是很紧密的,而副群也回到了原来的调性。

嘿嘿,这不就是奏鸣曲式多出现一次主题吗?没错,所以叫奏鸣回旋曲式。

很工整。

下面来看一下完整结构: 主题–副群(转调)–主题–展开部(或trio,或fantasy)–主题–副群(不转调)–主题+尾声。

再对比一下普通回旋曲:主题–插部I–主题–插部II–主题–插部III。

主题+尾声。

呵呵,原来就是一种特殊形式啊。

不错,这样的曲式在终曲里面应用最广。

如beethoven悲怆奏鸣曲的终曲,中间用的是trio。

最后一种,变奏曲式。

这个不难,首先有一个主题,一般是二段式,速度中庸。

在这个主题的基础上发展出无数的变奏,一般调性不发生变化,最多就是同名大小调之间的变换。

不过速度和风格可一定要有丰富的变化,否则本来主题和变奏就很像。

当然,还有一种不规则的变奏,无论是和声还是调性都可以与主题相去甚远。

在结尾一般有一个尾声,或者快速的变奏,要么就是把主题再现,然后加上尾声(常用)。

看一看结构:主题–变奏i–变奏II–变奏III。

(主题)+尾声。

代表作:舒曼的<交响练习曲>,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变奏,有规则的,也有不规则的,一共十几个。

尾声写的漂亮极了。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