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式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对专业要求比较少,只要知道一些关于调性的东西就可以了,不像对位法,死难死难的,科班的都学不好。
好了,现在开始。
再重申一下,我不是专业,所以我讲的就是经验之谈,不是书本知识。
(当然,也有来自书本的经验)一首乐曲中,最小的单位是什么?音。
废话!不过单音没有任何意义,也就省去了,放到旋律的写法中来讲。
在创作中,最小的单位应该是动机了。
所谓动机,就是展示你旋律特征的一到两小节的短旋律,不要求完整,只是把鲜明的特征表述出来即可。
一个模进的旋律就是由一连串动机构成的。
动机是构成音乐的基本素材,无论是呈示,还是展开,都要用到这样的素材作基础。
各个段落以及乐章之间的紧密联系也都是和动机分不开的。
一部音乐,最重要的主题,没有主题的音乐好像没有脑袋的人(嗬嗬嗬,有点儿荒诞吧?),是不可理解的。
主题的定义很模糊,魏纳。
莱奥也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
总之能让听者进入状态的就是主题了。
主题也有好多的结构呢,从最简单的乐句到复杂的综合乐段,都是主题。
大家在写作的时候可以挑选着用,我来一一描述一下: 乐句:一个完整的句子,就像写文章一样,一直到让人产生”句号”的感觉(也就是终止)为止。
乐句的终止可以是完全终止(结束在主和弦上),也可以是不完全终止(结束在属和弦上)。
甚至可以不用终止,直接进入下一段。
这时没有终止的乐句就称作开放式乐句。
比如钢男的那个impromptu的中段(Trio,三声中部,一会儿会讲到。
)就是一个开放式乐句。
重复乐句:超级简单,就是把一个乐句重复一下,不改动或者作一些修饰性质的改动。
mozart特别喜欢用这种重复乐句。
乐段:也是由两个类似的乐句构成,不同于重复乐句的是,在终止上作了本质的修改。
最普通的做法是前乐句不完全终止,后乐句是完全终止。
这个非常常见,在mozart等人的sonata里面经常出现,大家应该有所体会。
另外在前后乐句之间可以插入短小的动机作为连接。
重复乐段:不用我再废话了吧?两个一样的乐段。
在小步舞曲(menuetto)当中大量出现。
三部乐段:呵呵,这个有些像元曲当中的”鼎足对”,就是把原来两部分的东西变成三部分了。
分成前乐句,中乐句和后乐句。
这时三个乐句的终止式就非常微妙,有兴趣不妨琢磨一下。
beethoven在处理时意外地把中间的的乐句转到下属调上,然后在下属调上面用了个完全终止。
复合乐段:就像把乐句攒成乐段那样,就可以把乐段攒成复合乐段。
综合乐段:如果乐段前后乐句在材料上(也就是动机上)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或者说前后乐句用的不是一个材料,这样构成的乐段就是综合乐段。
这种乐段会让你的作品更加富有变化。
三部综合乐段:三部乐段,其中每一部分都是不同的素材,就是这种乐段。
这是最复杂,最奇妙的一种,因为,三个部分可以是乐句,也可以是乐段,也可以交替使用。
注:乐段也可以是开放的。
这些其实是一些基本的主题结构,魏纳。
莱奥之所以讲了许多是因为后面他要分析beethoven全部的32部sonata,在我们业余爱好者来说,不必了解的那么精深,大略知道一些就足够了。
下面开始讲真正的重头戏–曲式。
从二部曲式开始吧。
这个可是最最基础的曲式了,可以说一切的曲式都是从这个演变来的。
因为在最初写作的时候,作曲家最简单的方法不过是把曲子分成两部分,随后这两部分就逐渐有了定型。
单二部曲式的结构是(A B),也就是两个部分。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划分,而是互相有联系的。
通常A段是以不完全终止结束,然后B段用A段的素材在变化和弦,通常是七和弦或九和弦上开始,最后再用相似的材料在完全终止上结束。
在bach和haydn的作品中(haydn限于早期,因为晚期他已经把奏鸣曲式发展出来了),有大量的这种曲式出现,但是稍有不同。
在B段的末尾有大量的A段素材出现,造成了结构听上去像(A BA),这样的二部曲式称作带有再现的二段曲式,比通常的更加完善一些,这种结构也直接导致了三部曲式的出现。
三部曲式中,(也叫三段式,不过名字听起来有些。
。
。
想起亚理士多德和卢卡西维奇来了。
)三部曲式的结构为(A B A),和带有再现的二段曲式很像,但是不同在于B段相对独立,可以完全使用新的材料,也可以继续使用A段的材料。
而且再现A段相对完整,而不是只有一个A段特征的小乐段加上一个完全终止。
这里的再现A几乎可以和呈示A一模一样。
重复一般为(||:A:||:B A:||),也有省略前面或者后面重复的。
A或B只有一个乐句或者乐段,不可再分的,称作单三部曲式。
有单三部曲式,当然就有复三部曲式啦!如果A段或B段本身又是一个二段或三段式,整个乐曲就是一个复三部曲式了。
这是乐曲的结构已经相当丰富,完全可以作为套曲的一个乐章了,这就是第三乐章,小步舞曲(menuetto)或者谐谑曲(scherzo)。
回头要说。
现在研究研究复三部曲式的调性和结构。
复三段式的中间B段在早期作品中一般以三重奏(Trio)的形式出现,称作三声中部。
大多数情况下三声中部用另外的调性,这样可以让听众不至于在长大的作品之中感到烦躁。
当然也可以不转调。
至于转向的调性,通常有以下几种: 1、属调:颜色更加明亮。
2、下属调:颜色更加柔和,这是速度宜放慢,要是保持速度不变的话至少也要把节奏放慢。
3、同名大小调:颜色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4、上方大三度的调性:色彩忽然闪亮。
5、下方大三度的调性:色彩忽然变得柔和,有圆号的感觉。
另外复三部曲式结构还可以加以变化,比如前面加引子,后面加尾声,或者使用多个三声中部等等。
两个三声中部的结构如下:A:二段式主题–B:三声中部I–A:二段式主题–C:三声中部II–A:二段式主题。
这时至少要有一个trio转调,否则就会使乐曲枯燥无比,即使是催眠曲也将不会有这样好的催眠效果。
j。
s。
bach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一部最后乐章就是复杂的复三段式,结构为:A:二段式主题–B:Trio_I–A:二段式主题–C:波兰舞曲–A:二段式主题–D:Trio_II(这个我在共享区上传过)–A:二段式主题。
长大,没有转调,但巴赫借助乐队的变化避免了枯燥。
复三部曲式经过进一步变化之后,发展成了两个非常常用的复杂的曲式–奏鸣曲式和回旋曲式。
奏鸣曲式吗,自然是在奏鸣曲里面大有用武之地了。
九成以上的奏鸣曲第一乐章都是奏鸣曲式的。
在这种优美的曲式里面,对称的美与不对称的美做到了统一,规律与变化达到了和谐。
奏鸣曲式的大结构是这样的:(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
括号里面的可以省略。
每一个部分都有详细的结构: 呈示部:主部主题–(连接部)–副部主题–结束主题群。
展开部:相当自由,没有什么限制。
再现部:主部主题–副部主题–结束主题群。
现在研究一下调性。
呈示部:主部主题自然出现在乐曲的调性上,副部主题就要转调了,而且这个转调在呈示部是必须的。
一般大调转向属调,或者上方大三度(比如贝多芬<黎明>,C转E),有时也往下属调转;小调最常见的是转到关系大调(如c->C),同名大调(如c->bE)或者是属调。
可以直接转调,也可以通过一个插部来过渡。
跟在副部主题后面的,是一个一个的结束主题。
主题的数量是乐曲规模的标志,一般在三四个左右。
mozart的曲子里面结束主题排列有序,整齐化一,是标准的参考资料。
呈示部一般重复一遍。
展开部:一般来说展开部没有什么限制,素材可以从呈示部或引子里面拿,也可以出现新的旋律。
但是也不是一点限制都没有,所谓调性的自由是指要不停地转调,转调,转调,一直到转的彻底晕菜了为止。
等到实在不行了,再把调性引回来到再现部。
再现部基本上是呈示部的重复,不过有些人喜欢在主部主题把调性转到下属调上去。
这一次的副部主题不能再转调了,因为乐章接近结尾,要把调性稳定下来了。
小调奏鸣曲的大调副部主题要改回小调,并要在乐章的调性上面。
结束主题也要力求平稳,可以做同名大小调的变化,但不可有太大的动作。
在协奏曲的奏鸣曲式中,再现部结束主题的末尾部分可以安排一个长长的大三和弦,然后可供独奏者演奏华彩段。
可以加入尾声,尾声可以向下属调离调,是很不错的处理方式。
还有一种简单的小奏鸣曲式,就是用一个经过句代替展开部。
有一个很有名的例子就是mozart<费加罗的婚礼>序曲。
回旋曲式。
回旋曲叫Rondo,源自欧洲的一种乡村舞曲形式–轮舞。
这种曲式的特点就是有一个风格鲜明的主题,反复出现,至少三次以上。
最适合用作套曲的终曲。
海顿创立的原则就是最后一个乐章为乡村舞曲风格的Rondo。
回旋曲式有两种形式,下面容我一一道来: 第一种:简单回旋曲式。
这个有点像经过扩展的复三段式,结构为主题–插部I–主题–插部II。
。
。
–主题–(尾声)。
不同的是插部的体裁不限,不一定是trio。
而且主题每次出现都可以做各种修改,甚至调性都是自由的,你可以来回来去地改变调性,只要在结束的时候改回来就可以了。
插部的安排,调性的变换,一切都在你的控制之中。
这种结构通常用在第二乐章慢板和终曲当中,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mozart的弦乐小夜曲einklein nacht musik, kv525的终曲。
调性变换非常频繁。
第二种:奏鸣回旋曲式。
呵呵,这个有些像回旋曲,结构是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
怎么一样呢?!嘿,细节不一样,来看一下: 呈示部:主题–副群–(主题)。
所谓副群就是副部主题加上结束主题,有时只有副部主题。
要是没有那个括号里面的主题不就是奏鸣曲式了吗?没错,可是这会的括号里面的主题很少省略。
调性吗,副群转调啊,其他都在本来调性上。
展开部:这次可更加自由了,不光能像奏鸣曲式那样乱转一气,还能用类似复三段的trio来代替展开部。
更有甚者,还可以用更加自由的幻想曲来代替展开部。
至于其他形式吗,看作者的喜好了。
不过要避免重复,因为Rondo本来重复就够多的了。
再现部:主题–副群–主题+尾声。
最后的尾声和主题是很紧密的,而副群也回到了原来的调性。
嘿嘿,这不就是奏鸣曲式多出现一次主题吗?没错,所以叫奏鸣回旋曲式。
很工整。
下面来看一下完整结构: 主题–副群(转调)–主题–展开部(或trio,或fantasy)–主题–副群(不转调)–主题+尾声。
再对比一下普通回旋曲:主题–插部I–主题–插部II–主题–插部III。
。
。
主题+尾声。
呵呵,原来就是一种特殊形式啊。
不错,这样的曲式在终曲里面应用最广。
如beethoven悲怆奏鸣曲的终曲,中间用的是trio。
最后一种,变奏曲式。
这个不难,首先有一个主题,一般是二段式,速度中庸。
在这个主题的基础上发展出无数的变奏,一般调性不发生变化,最多就是同名大小调之间的变换。
不过速度和风格可一定要有丰富的变化,否则本来主题和变奏就很像。
。
。
当然,还有一种不规则的变奏,无论是和声还是调性都可以与主题相去甚远。
在结尾一般有一个尾声,或者快速的变奏,要么就是把主题再现,然后加上尾声(常用)。
看一看结构:主题–变奏i–变奏II–变奏III。
。
。
(主题)+尾声。
代表作:舒曼的<交响练习曲>,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变奏,有规则的,也有不规则的,一共十几个。
尾声写的漂亮极了。
上一篇:重金属史上最触目惊心10件事
下一篇:初学作曲(二)
- 夏天的风 姑娘 老男孩 理想三旬 月半小夜曲 生日快乐 其实 那些年 光阴的故事 少年 后来遇见他 那女孩对我说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 火红的萨日朗 想见你想见你想见你 冬眠 关键词 芒种 往后余生 关山酒 年轮说 小镇姑娘 烟雨行舟 记念 你笑起来真好看 来自天堂的魔鬼 学猫叫 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 不仅仅是喜欢 浪人琵琶 卡路里 带你去旅行 红昭愿 纸短情长 最美的期待 体面 小跳蛙 悬溺 侧脸 山楂树之恋 我的名字 失眠飞行 有可能的夜晚 追光者 请先说你好 流浪 东西 星球坠落 我的将军啊 烟火里的尘埃 答案 心如止水 我们不一样 嘴巴嘟嘟 晴天 成都 告白气球 南山南 女儿情 天空之城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