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奏曲是序和引子的意思,原来是十五、十六世纪一种古代乐器柳特琴独奏曲或古钢琴曲的引子,最初常是即兴演奏,有试奏乐器、活动手指和准备后面乐曲进入等作用。
到十七和十八世纪上半叶,前奏曲常放在组曲、赋格曲等作品前面演奏,作为主要乐曲开始以前的一段序奏,以和后面的乐曲形成对比。
十八世纪的前奏曲,大多数都是一种小型的自由幻想曲,其中即兴的性质往往特别明显。
巴赫著名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包含四十八首赋格曲,每首赋格曲的前面,都有一首前奏曲。
这些前奏曲内容非常丰富,形式是不拘一格的:有的是主调音乐,有的是复调音乐,并且大部分乐曲常常以一个富于特性的曲调音型为基础,自由地加以展开。
第一首前奏曲象一首钢琴练习曲,从头到尾贯穿着一个由分散和弦构成的单一节奏型;在这个节奏型的连续不断的发展中。
旋律是隐藏在和声进行中的,所以属于主调音乐的范畴。
这首前奏曲用明净的和声、均衡地流动的节奏,把我们带进了一种和谐、纯洁的精神境界。
后来法国作曲家古诺给这个曲子加上了一个歌唱性的旋律,叫做《以巴赫的前奏曲为基础的默想曲》。
原来是由女高音、小提琴、钢琴和管风琴演唱、演奏的,常常改编为小提琴(或大提琴)和钢琴演奏的《默想曲》,钢琴部分就是巴赫的第一首前奏曲,小提琴(或大提琴)的旋律是古诺补加的。
十九世纪波兰作曲家肖邦把巴赫的前奏曲发展为不附在任何乐曲之前的独立的钢琴小品。
肖邦一共写了24首前奏曲。
他在每一首乐曲中都用精炼的音乐语言,深刻地揭示一个艺术形象,刻划一种思想感情,抒写一种诗的意境。
肖邦的前奏曲原来是没有标题的。
有人给他的24首前奏曲,每一首都较上一个标题,企图用它们来说明作品的富于诗意的内容。
他的d小调前奏曲被称为“暮年的伤感”,也有人称它为“雷雨中的祈祷”。
这些标题都加得不很确切。
肖邦是1831年在国外听到波兰起义失败,华沙陷落的消息时,怀着无比悲愤的情绪写这个作品的。
音乐所表现的,不是伤感,也不是祈祷,而是热情激动的慷慨悲歌和强烈的抗议。
乐曲开始,低音部先出现顽强地贯穿全曲的伴奏音型,然后在这个音型上响起了象悲壮的独自一般的旋律。
整个曲子就是以这个旋律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旋律部分常常出现用自由节奏上下飞驰的“走句”,但伴奏音型的节奏是坚定不移,始终不变的,好象风吹树叶,而树干屹立不动一样。
热情奔放的音乐有如波涛起伏,一浪高于一浪,在进入高潮时,急速下行的半音阶旋律,有如暴风骤雨一样迅猛。
整个乐曲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沿着肖邦的路子前进,写了许多热情洋溢、诗意盎然的钢琴前奏曲。
其中显著名的是他青年时期所作的升c小调前奏曲。
这个作品作于1892年,表现了俄国知识分子,在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黑暗统治下,痛苦压抑和悲愤激动的情绪。
这个曲子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慢板,从三个沉重的低音开始,这是一种严峻的压力。
接着,这一个沉重的低音同弹得很轻的、断断续续的旋律结合在一起,象是在残酷的压迫下发出的的痛苦呻吟。
痛苦的情绪在滋长,在冲动,但受到压力的束缚,没有能够爆发出来。
第二部分速度转快,三个沉重的低音不再出现,从痛苦呻吟的旋律演变而成的半音下行的音调,象脱羁的骏马一样飞驰,象汹涌的怒涛一样奔腾,表现激动的热情,不可遏制地爆发出来。
第三部分是再现部,又回到慢板,三个沉重的低音以更严峻的姿态出现,痛苦呻吟的旋律也发出了更为强烈的呼吁。
悲愤的情绪,在第二部分音乐形象的推动下,表现得更为激动人心;但最后还是无可奈何地归于沉寂。
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也写过24首钢琴前奏曲,每个曲子都有一个标题,如《原野上的风》、《飘荡在晚风中的声音和香味》、《月光照临的阳台》等等,都是一幅幅气韵生动的音画。
- 夏天的风 姑娘 老男孩 理想三旬 月半小夜曲 生日快乐 其实 那些年 光阴的故事 少年 后来遇见他 那女孩对我说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 火红的萨日朗 想见你想见你想见你 冬眠 关键词 芒种 往后余生 关山酒 年轮说 小镇姑娘 烟雨行舟 记念 你笑起来真好看 来自天堂的魔鬼 学猫叫 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 不仅仅是喜欢 浪人琵琶 卡路里 带你去旅行 红昭愿 纸短情长 最美的期待 体面 小跳蛙 悬溺 侧脸 山楂树之恋 我的名字 失眠飞行 有可能的夜晚 追光者 请先说你好 流浪 东西 星球坠落 我的将军啊 烟火里的尘埃 答案 心如止水 我们不一样 嘴巴嘟嘟 晴天 成都 告白气球 南山南 女儿情 天空之城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