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音乐的大调和小调是从古老的六种音阶中(一般所称为“调式”),经过淘汰遗留下来的。
这六种调式直到16世纪末还被人们所使用着。
莫尔勒在1597年所写的文章里曾谈到“调式”体系,认为那是一些古旧的,属于废弃不用的东西,这是丝毫无可争论的。
帕莱斯特里那——他在1594年逝世——从他事业开始一直到辞世,都是一位权威的调式体系的使用者。
事实上这是因为从调式过渡到音阶,其变化过程是缓慢逐渐的,没有人能指出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变迁的。
总之,所有调式都是属于严格的自然音阶,那就是说,它们都是包括五个全音和两个半音。
但在不同的调式里,它们的排列次序或半音的位置是不同的。
最便于了解它们的方法是想着钢琴的白键,依着次序排列着,形成一组一组的音列,只是每一列音都是从不同的音起始,而终止于它同名的音。
其他从F、G、A和C开始的各有名称,叫“里地安”(Lydian)、“米克欧里地安”(Mixolydian)、“阿奥里安”(Aeolian)和“伊欧尼安”(lonian)。
这些名字是借用古希腊的音阶名称,但实际上与希腊的不尽相同。
这样的写下来,只是为使读者对它有一个比较完全的概念。
此处没有从B开始的调式,因为B—F是虚伪五度,结果使这一调式不能使用。
读者或者要问,是否变化音一直就被使用呢?这问题的答案是,在最初调式体系被发现被采用的时候,它就有所出现或使用的可能了。
不过它们的完全被使用,则是经过若干世纪的时间,它们也不是同时出现的。
在14世纪末以前bB、#F、#C是很少使用的。
bE和#G则出现更晚。
其他如bA、bD、#D在16世纪晚期“牧歌”(madrinals)中都没有用过。
使用它们主要有两个目的——去修正三全音(即虚伪五度B—F,或它的转位),和升高音阶的第七度音,以使在需要时形成完全静止,不过这种变化半音的使用并非每一次都写出来。
只是为着上述两个原因,在演奏时自动的予以改变。
当然还有些其他原因,不过这里无需详述。
把这些调式的效果加以考虑,像上面所列的“多里安”(Dorian)音阶。
试看每一次当B在靠近于F时,常把它变为bB;每一次C要形成静止引入于D,常把它变为#C。
那么这是什么呢?不是“旋律的”短音阶吗?使用这样变化的方法于其他调式,你便可知道,调式体系之所以在时间上或早或迟的被淘汰,而成为今天两个音阶的体系,乃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在它们中间没有矛盾的地方,从一个到另一个仅是一种逐渐的和极细微的变换。
- 夏天的风 姑娘 老男孩 理想三旬 月半小夜曲 生日快乐 其实 那些年 光阴的故事 少年 后来遇见他 那女孩对我说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 火红的萨日朗 想见你想见你想见你 冬眠 关键词 芒种 往后余生 关山酒 年轮说 小镇姑娘 烟雨行舟 记念 你笑起来真好看 来自天堂的魔鬼 学猫叫 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 不仅仅是喜欢 浪人琵琶 卡路里 带你去旅行 红昭愿 纸短情长 最美的期待 体面 小跳蛙 悬溺 侧脸 山楂树之恋 我的名字 失眠飞行 有可能的夜晚 追光者 请先说你好 流浪 东西 星球坠落 我的将军啊 烟火里的尘埃 答案 心如止水 我们不一样 嘴巴嘟嘟 晴天 成都 告白气球 南山南 女儿情 天空之城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