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是保存我国古代音乐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号称“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千篇”。
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福建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
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
南曲主要流行于泉州市、闽南晋江、龙溪和厦门市,在台湾及南洋群岛华侨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
一般认为南曲起源于唐,形成于宋: (1)据文献记载:唐僖宗光启元年(885),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入闽,他们带去了唐代“大曲”传播于民间。
大曲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相互影响和吸收,从而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南曲”。
(2)南曲的主奏乐器琵琶的演奏姿势是斜抱着弹奏。
所用筒箫严格规定为一尺八寸。
这两件乐器的演奏姿势与形制与唐旧制相符。
(3)南曲的曲牌名称有不少与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称相同。
如《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梁州曲》、《婆罗门》等。
(4)宋代“南戏”五大名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和《琵琶记》,南曲也演唱这些剧目。
南曲在民间流传,有赖于社团组织的传承和传播。
清代以来在泉州、厦门和晋江、南安、惠安、安溪等地都有社团成立,并有专业的教师传艺。
建国以来,成立了不少南音研究社、南音研究会。
还建立了专业的南曲音乐团。
南曲音乐包括“指、谱、曲”三类: “指”是有词有谱和注明琵琶指法的大曲。
“谱”是无词而有琵琶指法的器乐演奏谱。
原有十三大套,后增至十六大套;南曲十六大套“谱”,以“四”(四时景)、“梅”(梅花操)、“走”(八骏马)、“归”(百鸟归巢)四套最为著名 “曲”即散曲(亦称草曲),在南曲音乐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下于千首。
南曲使用的工尺谐与众不同,是一种独特的谱式,以“X(尺字的俗写)、工、六、土、-”。
这五字依次代表“宫、商、角、徵、羽”。
采用固定唱名法。
南曲的乐队组合有固定的形式,分“上四管”和“下四管”两种。
①上四管又分“洞管”和“品管”两种不同组合:洞管——洞箫、二弦、琵琶、三弦、拍板五种。
品管——品箫(即笛)、二弦、琵琶、三弦、拍板五种。
②下四管乐器有南嗳(中音唢呐)、琵琶、三弦、二弦、响盏、狗叫、铎(木鱼)、四宝、声声(铜铃)、扁鼓,共十种,故又称“十音”。
在惠安一带有用云锣、铜钟、小钗和笙等。
上四管属丝竹乐队、下四管属吹打乐队。
南音流行于闽南方言地区,东南亚闽南籍华侨中南乐也很盛行。
南乐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称号,泉州叫弦管,流传到南洋叫南乐,东渡于台湾叫南管。
成因 南乐起源于泉州南部,以闽南语泉音为主,始于何时,民间有种种传说,未见历史文献记载。
但从南乐的音阶、曲牌、乐器等分析推断,它可能起源于唐代之前。
泉州南音同其他中华传统文化一样,有着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
它是从中原传到闽南来的,与历史上的三次南迁大移民有关。
一是晋永嘉衣冠南渡。
晋江原名南安江,南渡后晋人沿江而居,生息繁衍,故改称晋江。
几年前,南安丰州庙下晋代古墓葬出土发现部曲印章,可见当年入泉的士大夫连他的部曲都迁来了,也就是说他们带来了中原文化。
二是唐末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
王审知之侄王延彬在南安设招贤院,招贤纳士,中原士人纷纷南迁。
三是北宋覆亡。
宋都南迁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赵宋皇族的南外宗正司也自临安迁来泉州。
士大夫南迁带来的中原音乐,这些音乐同闽南地方音乐互相渗透融合,孕育出泉州南音来。
南唐顾闳中的传世之作《韩熙载夜宴图》即可印证。
上一篇:古筝与“自然”
下一篇:浅谈中国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
- 夏天的风 姑娘 老男孩 理想三旬 月半小夜曲 生日快乐 其实 那些年 光阴的故事 少年 后来遇见他 那女孩对我说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 火红的萨日朗 想见你想见你想见你 冬眠 关键词 芒种 往后余生 关山酒 年轮说 小镇姑娘 烟雨行舟 记念 你笑起来真好看 来自天堂的魔鬼 学猫叫 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 不仅仅是喜欢 浪人琵琶 卡路里 带你去旅行 红昭愿 纸短情长 最美的期待 体面 小跳蛙 悬溺 侧脸 山楂树之恋 我的名字 失眠飞行 有可能的夜晚 追光者 请先说你好 流浪 东西 星球坠落 我的将军啊 烟火里的尘埃 答案 心如止水 我们不一样 嘴巴嘟嘟 晴天 成都 告白气球 南山南 女儿情 天空之城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