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 > 生存环境之差异对土家族民间音乐留存的影响
时间:2019-04-13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前 言 笔者分别于2003年8月22日—26日和2004年2月23日—28日,对张家界及保靖县的土家族民间音乐进行采风。

在采风过程中,笔者发现张家界的土家族民间音乐由于当地旅游业的影响,其功用、传承与传播方式等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与其传统的定义有了很大的不同;而在保靖县,由于农业在当地经济之根本地位的维持,土家族民间音乐的传统得以留存至今。

针对以上现象,本文试图通过土家族民间音乐在保靖县与张家界两个地区的不同现状之比较,探究生存环境对民间音乐留存的影响,并讨论“非原生态”民间音乐对音乐学研究的意义。

一、两地土家族民间音乐现状 传统的土家族民间音乐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山歌、劳动号子、打镏子、摆手舞、咚咚喹、哭嫁歌、跳丧、薅草锣鼓、汉戏、毛古斯舞、梯玛神歌等等。

这些土家族民间音乐在两地的留存情况各有不同。

保靖县今天主要流行的土家族民间音乐主要有山歌、打镏子、摆手舞、汉戏、哭嫁歌、跳丧、薅草锣鼓等。

当地山歌分为“沿河腔”和“坡头腔”,皆属于四句歌。

沿河腔往往在唱正词之前有开唱托腔,而坡头腔则没有。

如果这两种腔被用于盘歌[1]则往往缩为两句。

笔者在采风中了解到,当地的调年会上,山歌对唱仍是很受欢迎的节目。

无论是来自县城还是来自山里,无论是年老的还是年轻的,大家都争相对歌,那些不大会唱的群众也围着台子看热闹,碰到对得好的人还会拍手叫好。

从歌词内容上看,除了传统山歌中的土家族历史、历史典故、道德风化、日常生活之外,实事歌(政策歌)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新产生的山歌形式。

对口支援、新修公路、普及教育、开发农副产品等等,都是政策歌的即兴题材。

此次采风中所采访的两位七、八十岁高龄的老人就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以保靖县的新面貌为内容,用“沿河腔”即兴对上了几十句,要不是嗓子吃不消,恐怕两位老人还停不下来。

打镏子在当地的叫法是“打家伙”,调年会上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节目,且常常以打镏子比赛的形式进行。

参加比赛的镏子队也不限于保靖县,邻近的花垣、龙山等县的群众都会自发地组成镏子队,到年会上来一比高下。

此外,摆手舞、哭嫁等场合,更是少不了打镏子。

此次采风过程中,笔者还看到,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当地镏子队的人数也比原来最为常见的三人、四人有所扩大,最多的曾达到十几个人,场面十分热闹。

摆手舞在当地一般被称为“调年舞”,最初是土家族在摆手堂、三月堂或调年坪进行的重要祭祀舞活动,一般择每年农历正月或三月逢单日结束。

此次采风中笔者注意到,当地的摆手舞已经从先前的祭祀活动脱离出来,而纯粹是以庆祝新年为主,场地、时间上也不像以前那样有严格的规定。

但是音乐、动作、舞蹈内容仍然和以前保持一致。

哭嫁歌和跳丧分别是当地土家族婚嫁及丧礼风俗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属于仪式歌。

由于婚嫁、丧礼的习俗在当地土家族中一直得以沿袭至今,所以哭嫁歌和跳丧也就随之一起留存下来,且在风格、功用、传承方式上基本于传统保持一致。

薅草锣鼓在当地叫做“锣鼓哈”,是一种劳动歌曲。

最初,由于土家族大多居住在偏僻的大山区,在进行农事时人们为了防止被野兽侵害,便击鼓鸣锣,驱赶野兽。

后来逐渐加紧了歌唱,以鼓舞劳动。

一般,保靖县的薅草锣鼓分“歌头”(唱早晨风光或唱古)、“请神”(先请歌娘歌爷,再请五方五位神灵)、“扬歌”(主题,内容广泛,可以是传说故事,也可以随编随唱)和“送神”(包括结束语,场次与请神歌呼应)四个部分。

唱腔上,主要以两个音调、节奏不同的乐段构成。

先是由锣鼓引出紧打慢唱的歌腔,曲调高亢由杨、节奏自由,之后节奏变为明快有力。

这种劳动歌曲在当地的山里、田间还可以听到,只是在县城里不再流行。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