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论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时间:2019-04-13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我国的音乐美学思想可追溯到二千八百年前的西周。

在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人们对“美”的认识和审美意识也在逐渐深化,形成的以孔子为代表的独特的儒家学派的音乐美学思想体系,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研究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对于领悟现代音乐美学思想以及利用音乐的教育作用来提高当代青年人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春秋战国时期,在音乐方面,儒家学派与墨家、道家所持的观点不同,但儒家观点占主流。

孔子(公元前511年—公元前479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时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中国音乐、文化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孔子一生极其重视礼乐教化并一生积极躬行,其谈仁、谈礼、谈信等都影响了二千多年来的中国人的心灵。

而其谈音乐则较少为人所注意。

其实,孔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音乐家,他不仅懂得声乐韵律,而且会弹古琴,吹笛吹箫。

他经常唱歌弹琴,以音乐表达情意和感受。

孔子虽然没有建立非常系统的音乐理论,但他对音乐理论极其有研究,所形成的音乐思想已成为后人的宝贵财富,并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如在理论上他强调音乐的政治作用,要求“乐”与“礼”相配合,以巩固国家统治。

  孔子的音乐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

在政治上崇尚“以政以德”,提倡“礼治”,重礼、乐的政治作用,强调音乐从道德上能感化人。

他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关于礼。

”孔子承认音乐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以“善”和“美”来评价音乐,凡合乎所谓仁德者为善,表现平和中庸者为美。

推崇以歌颂舜的文德为内容的《韶》乐为尽善尽美的艺术,把表现武王伐纣的《大武》评为尽善未尽美的艺术,“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这是著名的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

孔子认为音乐家可以反映人们的痛苦和欢乐,但在感情上必须受到节制,不应该超越中庸之道的伦理准则。

强调形式与内容要统一,“推崇”了“乐而不淫,衰而不伤”的雅乐,不喜热情奔放或具有反抗精神的民间俗乐“郑卫之声”,“恶郑声之乱雅也”,不免带有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偏见。

孔子认为,音乐美是作为一种艺术的范畴来与“善”(道德范畴)相对应的,而道德范畴所包括的,是大家所熟悉的“仁义礼智信”等儒家伦理学说,音乐以艺术的形式帮助道德实施其教化作用,道德同时也渗透进音乐,使音乐在“美”的基础上,融合“善”,达到“美善合一”,于是便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音乐审美标准之一。

孔子在美学方面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他以“美善合一”的主张奠定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其“美善合一”的观点,是深刻而成熟的音乐美学观点。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音乐思想,还相当完整地表现在《乐记》一书中。

《乐记》代表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论述了音乐的本源:“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即音乐的起源是人的心灵受到外物的刺激,而以声音表现出来。

音乐的作用在于“和”,即作用于人的情感;《乐记》在强调礼与乐的结合时认为“乐也者,情之不可变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关乎人情矣”。

这样音乐在政治的指导下可以充分发挥作用,也足以说明儒家强调音乐社会功能的特点。

《乐记》提出了音乐艺术相关的许多问题。

如:音乐的成因和特征、音乐与国家政治的关系、音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音乐的审美作用、音乐的教育作用、音乐的社会功能等。

这种音乐美学思想,有的内容和审美标准到现在仍还是适用的,如《乐记——乐情篇》中写道:“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

”就是说,作品的思想内容是主要的,技艺是次要的,品德的修养是首要的,事情的完成是次要的。

《乐记》作者主要是为巩固封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秩序的需求,利用音乐作为端正社会风气使整个社会和谐一致,达到王天下的目的。

美善的统一是儒家美学思想所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对美与善的认识与追求标志着古代中国人审美意识的成熟。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