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2019》在没什么波澜的情况下落下帷幕。
作为一名观众,《歌手2019》让人略感失望的不仅仅是大众评审让人捉摸不透的审美取向,还在于节目并未践行首播时所宣称的“原创”精神。
无论新老歌手,“老歌新唱”依旧是主流。
这也是原创音乐困境的一个缩影——每年的音乐类综艺这么多,但真正聚焦原创的,凤毛麟角。
这一季《歌手》的歌王是刘欢,不少人会想到他曾担任评委的另一档音乐综艺《中国好歌曲》——一档聚焦原创音乐的综艺。
《中国好歌曲》2014年播出第一季,三年连续播出了三季,为音乐市场输出了《卷珠帘》《野子》《当你老了》《从前慢》《悟空》等出圈歌曲,也让霍尊、赵雷、苏运莹等原创音乐人进入大众视野。
但三季过后节目遭遇停播。
当时刘欢为此在朋友圈深感惋惜,他说道,“放眼熙来攘往的中国电视,终于容不下这唯一一档以原创为核心的音乐真人秀,慨当以叹!”必须特别指出,我们这里所提及的“原创音乐”,不包含网络口水歌和大部分抖音神曲,它们更近乎“拼贴”。
在北京聚集了许多小型音乐公司,它们每天的精力就是从抖音从微博上找热点,然后迅速根据热点推出歌曲,每天用制歌软件流水线式地生产两三首。
就像电影《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火了之后,就有人迅速炮制了一首《比悲伤更悲伤的电影》。
如果没人听就算了,如果爆红了,那么在音乐平台上的版权收益就非常可观。
这样的口水歌创作跟公众号平台上的“10万+”写作没什么区别,它谈不上原创,没什么音乐性和意义,就是蹭热点博流量。
有人精准地将这样的音乐形容为“两元店”的产品。
“两元店”的商品薄利多销,精品之作不免显得曲高和寡。
这是原创音乐普遍面临的主要困境:推广困难,出圈难。
之前有第三方调查数据显示,80%的音乐人作品没有被收听。
你作品再好,但你没有厂牌和平台支撑,没有渠道和方式推广,也应者寥寥。
哪怕推广出去了,版权保护机制的欠缺以及付费意识的薄弱,歌手也赚不到什么钱。
其结果是,原创音乐人生存困境的艰难。
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曾做过一个《2018年音乐人生存现况与版权认知状况调查研究报告》,报告指出,三成音乐人音乐收入为0,音乐人的兼职率高达70%,95%的音乐人无法仅靠音乐收益来养活自己。
没有原创,华语音乐就没有未来。
这10余年来,鲜有新的“金曲”诞生。
《歌手》的总导演洪涛曾说:“流行音乐的市场资源越来越匮乏,现在80后进KTV唱的大多是10年或者20年前的歌,那么下一代要欣赏怎样的音乐?唱些什么歌?”音乐人李健也表示过类似的担忧:“我认为最匮乏的是原创音乐,太多的节目竭泽而渔,重复的编排让很多优秀的音乐变得乏味,希望更多有能力的人创作更多的原创音乐,让曲目更丰富一些。
” 在这样的背景下,视频网站联合在线音乐平台推出原创音乐类综艺《这!就是原创》《我是唱作人》,自然是值得欢迎的。
对于视频网站来说,继选秀、嘻哈、街舞、机器人、电音等领域之后,急需找到新的风口,原创音乐就是一个;对于在线音乐平台来说,好的音乐的版权争夺是重中之重……而之于华语乐坛而言,这两档综艺能够为优质的原创音乐提供一个展示平台,成为原创音乐产业链条上重要的传播一环。
《这!就是原创》海报《我是唱作人》预告海报《这!就是原创》的模式,与之前的音乐选秀类节目诸如《中国有嘻哈》《明日之子》相似:导师挑选手,选手来比拼。
节目由萧敬腾、陈粒、王嘉尔三人组成“原创捕手”,105个原创歌手原创歌曲人气前10名直接晋级,剩下95人挑40人。
晋级之后,再通过8小时限时创作、音乐辩论赛等多个比赛环节逐一比拼,选出最后的优胜者。
虽然节目流程大体与选秀相似,但《这!就是原创》在比赛细节上还是有所创新,比如如果在心仪的捕手这里没有被选中,还可以去其他两位嘉宾的通道进行二次演唱,寻求获得“调剂”的可能;再如主题创作,采用了辩论赛的形式,以不同的立场创作比拼,增加对抗性。
如果说《这!就是原创》是“比选手”,那么《我是唱作人》则是“比导师”。
《我是唱作人》的节目形式,与《歌手》相似,请来王源、热狗(MC Hotdog)、毛不易、汪苏泷、梁博、曾轶可、高进、陈意涵(Estelle)等8位已经成名的歌手进行原创歌曲的比拼,创作、演唱者都是导师本人。
节目同样在流程上有创新,比如一开场就是8个唱作人进行歌曲demo的无伴奏试唱互听,并进行1-8名的互投,非常紧张刺激,几个唱作人的相互点评也毫不客气。
而demo试唱后的唱作人根据互投结果被分为上、中、下三个初始生态区,选择权由下至上,由唱作人自主选择进行1v1battle。
最后由101个来自各个不同领域人士组成的评审团投票,投票采用“实名制”投票,投的哪位唱作人、哪个唱作人多少票,一目了然,避免“黑幕”,也增加了看点。
《我是唱作人》直接公布得票数目前两档节目都面临着平衡音乐性与可看性、原创性与大众化之间的困境。
《这!就是原创》给更多素人原创歌手以舞台,让更多原创音乐人被看见,其之于行业的意义很大,但坦白地说,节目的可看性并不是太强,主要还是依托导师贡献流量和看点;限定时间创作虽为凸显选手才华,但这种“为比赛”的速成创作又有多少能够留得下来,也是一个问号。
《我是唱作人》可看性更足,只是在导师的选择上依旧是流量至上、市场至上的思维。
流行就意味着“够格”吗?自己写歌就称得上“原创”吗?节目究竟是希望以音乐的原创性提升大众审美,还是以大众审美来评断音乐?曾轶可和梁博能够走得多远(尤其是曾轶可),将直接成为这档节目成色的一个重要指标。
梁博《表态》和曾轶可《彩虹》的人文深度,比不少唱作人空洞套路的小情小爱,高明太多。
如果评审团没有高于普通听众,那么节目的包容性将大打折扣总体而言,《这!就是原创》和《我是唱作人》都是值得期待和支持的。
一方面,观众可以在节目中直观地感受民谣、摇滚、嘻哈、电音、中国风等多种音乐类型的差异性和不同魅力,打破对某一类型的偏见,提升对原创音乐的接受度和包容度。
像《我是唱作人》就有大众评审一开始对曾轶可怀抱严重偏见,但听了歌曲才发现“真香”。
另一方面,《这!就是原创》着实干货满满,对于提升观众的音乐审美颇有帮助。
像一开始萧敬腾非常严厉批评歌手们有写给爷爷、写给爱人、写给大地、写给宇宙的,“很多人的创作动机太好了,大过音乐本质”;一上场每个人都是小清新、都是民谣,音乐类型、层次都不够丰富。
这个评价也适合于《我是唱作人》中的某些唱作人,点破口水歌之为口水歌的原因:熟悉的旋律、矫情的内容、空洞的表达。
当然也应看到,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改变原创音乐的处境也不可能通过一两档网综就能实现。
但还是希望《这!就是原创》《我是唱作人》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原创、听见原创、选择原创、支持原创;并且通过强大平台的覆盖、推广和宣传,让更多原创音乐和原创音乐人出圈,打通原创音乐变现的渠道,提升原创音乐人的创作热情,最终促进原创音乐良性健康的发展。
原创是猛兽,也是价值
- 夏天的风 姑娘 老男孩 理想三旬 月半小夜曲 生日快乐 其实 那些年 光阴的故事 少年 后来遇见他 那女孩对我说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 火红的萨日朗 想见你想见你想见你 冬眠 关键词 芒种 往后余生 关山酒 年轮说 小镇姑娘 烟雨行舟 记念 你笑起来真好看 来自天堂的魔鬼 学猫叫 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 不仅仅是喜欢 浪人琵琶 卡路里 带你去旅行 红昭愿 纸短情长 最美的期待 体面 小跳蛙 悬溺 侧脸 山楂树之恋 我的名字 失眠飞行 有可能的夜晚 追光者 请先说你好 流浪 东西 星球坠落 我的将军啊 烟火里的尘埃 答案 心如止水 我们不一样 嘴巴嘟嘟 晴天 成都 告白气球 南山南 女儿情 天空之城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