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都想用文字的方式“素描”一下我的老师于本善先生。在读我的文字前,请大家先看看于本善先生的简介:于本善先生,中国著名吉他音乐家。从小酷爱吉他,自60年代初开始, 向当时著名吉他教师林岚(现定居香港)学习吉他演奏。1966年至1977年期间,在农村插队,并以自学为主研习吉他。之后,他调入江苏省歌舞剧院至今。多年来,他从事专业吉他演奏和教学,在1984年开始在歌舞剧院举办吉他训练班,而且每年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吉他培训班,并培养了大批的吉他人才。1986年,江苏电视台邀请他作为主讲人,合作拍摄了国内最早一部电视吉他教学片(共15集),并出版了电视广播教材。作为一名专业吉他演奏家,他不仅能演奏古典吉他、匹克吉他和弗拉门哥吉他,而且电吉他演奏也相当出色。尤其是,他在音乐会上用古典吉他与乐队合作演出维瓦尔第的《D大调吉他协奏曲》,以及用电吉他演奏的爵士、摇摆风格的吉他乐曲,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 除此之外,他也致力于吉他音乐作品创作,其代表作品有《全新吉他演奏法》等。 于本善先生现任南京吉他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歌舞剧院吉他演奏员、江苏省吉他考级评委.1985年,他与著名吉他音乐家吴子彪共同创建了“南京吉他学会”,并任学会副会长。于本善先生的名字被收入《中国名人专家大辞典》。我认识于本善老师是经我舅舅(著名国际标准舞舞蹈家、国际标准舞国际评审胡春田先生)的介绍,他和于老师在江苏省歌舞剧院是多年的同事。之前跟舅舅提起想找于老师学习古典吉他的事情时,他简单的介绍了一下于老师,虽然说的很模糊,但我有种莫名的感觉,这位于老师性格有点“古怪”,可能不太好相处,但是由于求学心切,还是去了。第一次见面是在于老师的家里。我试探性的敲了门,此刻我还在想象心目中著名演奏家的“光辉”形象。突然门开了,我定神一看,门里竟站着个瘦瘦的、看起来有点脆弱的“老头儿”,穿着非常简单,我估计那件衬衫的“年纪”应该跟我的年纪差不多大,反正和我想象中的形象简直是大相径庭。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后,便进门坐下。环顾于老师的家,房子很小,布置极其简单,没有什么像样的家电,更别提什么时尚了。此时我观查到一个细节,从我进门到坐下,于老师根本就没正眼看过我一下,头抬得老高,我觉得先前的猜测没错,这一定是位“古怪”的“老头儿”。在于老师的要求下,我弹了一首自认为最拿手的曲子,当曲子弹到高潮部份的时候,大概是因为弹得还行,于老师终于“扫”了我一眼。于老师对我的最终评价是:“弹的还可以,有点基础,但基本功很不扎实,还是要系统的学习!”。我这才松了口气,看来我这个学生他是“勉强”收下了。就这么在于老师家中学习了数月后,我向于老师提出买把新琴,望得到一些建议,正巧于老师也有购琴的打算,一拍即合,我们经过商议后一同前往上海购买西班牙品牌ALMANSA(阿列曼萨)古典吉他,(购琴的过程我已发表在了guitarchina(吉他中国)的首页上。)那天早晨我在车站接他。数月来和于老师会面都是在他家里,这次是第一次在室外见到他,本以为出门嘛!老师在家里的那几套行头总该换换了吧!谁知当于老师下车后,那情景简直让我目瞪口呆,戴着个“老土式”的帽子(我只记得在旧上海一类的电影里见过),穿着感觉不知洗了多少水的衣裤,再一看皮鞋,那是一双棕色的大头皮鞋,鞋头上的皮子大概是因为老化,已经掉了许多。唉。。。真的不能怪我以貌取人,他那身行头确实太“滑稽”。他却满不在乎,依然是昂首挺胸,风采依旧。从南京乘火车到上海,已经是中午了,得找个地方吃点东西,于是我跟着于老师来到一家小超市,在里面转了一圈终于发现这里有快餐卖,所谓的快餐是塑料盒子里装的饭菜,还是冷冻的,超市提供微波炉,由于没有专门的服务员,我们只能付了钱后自己拿着盒子去热一下再吃,更搞笑的是在这里吃饭没有座位,只能找个类似窗台的地方站着吃。饭菜的口味就更不用说了,我的确很不习惯,我一边硬着头皮吃着盒子里不知在冰柜里冻了几天的的饭菜,一边扭头想看看老师表情,嘿!他吃的可带劲了!一会功夫都吃完了。之后便跟随于老师学习了将近一年,也渐渐的知道了他的一些事,原来于老师退休之前就早已离异,一直是一人居住,生活起居虽简单,但却很有规律,每天早睡早起,早晨出门锻炼身体,白天在家里或在琴行里教课,晚上看完新闻准时睡觉,每周有休息天。平时一日三餐的都是自己做,食物虽然简单,以蔬菜为主,却是他精心为自己“设计”的,绝对达到低糖、低盐、低脂肪的高标准。所以偶尔和师兄弟们在于老师家里蹭饭,基本都是我们自己动手,一是想让于老师休息一下,尝尝我们的“手艺”;二是老师亲自做的菜,我们肯定吃不惯。呵呵。。于老师有一个女儿,离异之后女儿判给了妈妈。不知是不巧,还是其它的原因,我去过于老师家很多次,却始终未曾见过他的女儿来探望过他。于老师平时话不多,更是很少谈及自己的家事,但从他一些简短的言语中,我能清晰的感觉到他对女儿的那种爱,那种非常强烈的父爱!!!每每这个时候,我心里都不由对老师有种莫名的同情,甚至觉得他有些可怜。。。也许我的感觉不对,或许我不该这么写,但这的确是我最真实的感觉。于老师是个不图名利的人。其实在国内早已有一种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教师的收入,一定是和他在业内的水平和地位紧密相联的。我曾经做过比较,于老师上一节小课(一对一教学)的收费,只相当于他同行收费的1/3,甚至1/4,那么就于老师在中国音乐界和吉他界的重要地位。这样的收费是极其低廉的。所以我觉得这很不合理,曾几次强烈建议老师提高价格,但是他每次都无所谓的摇摇头说,我本来就有份退休工资,现在带些学生,有点额外收入就可以了,没必要再加钱!记得有一次在家接到老师的电话,让我教他使用一种叫做Cool edit pro的录音处理软件。由于这个软件是全英文版的,想学会要有一定的英语基础。我一想,老师现在年纪大了,又经历过文革那个混乱的年代,被下放到农村好多年,大概基础的文化都没系统的学好,更别提英文了,不免有些担心,于是花时间将软件上涉及的所有单词全部翻译过来写在纸上带去。谁知去了老师家,运行软件后我刚准备为他解释第一个单词的意思,他却已经脱口而出了,英文发音还挺标准的,我大吃一惊!后来才知道,于老师虽然经历过那些混乱的年代,但他始终坚持自学,如今的英语水平,便是他当年自学的成果。后来渐渐的我才知道,每天用计算机上网看新闻,了解时政,聊MSN,聊QQ,通过互联网免费教课,甚至是了解一些年轻人最喜欢的时尚的东西,很早之前就成了于老师每天的“必修课”。于老师生活上“糊涂”,教学上却很严谨,众所周知,中国第一吉他手李延亮,便是于老师的学生。跟着这么好的老师学习,我的吉他演奏水平自然是大有提高。随着时间一天天的推移,我和于老师已成无话不谈的朋友,但我更想说的是,随着我对于老师的深入了解,原本心目中这位“古怪老头儿”的形象,已逐渐“升华 ”。也不知为什么,我打心里想用以下这十六个字来“素描”我所认知的于老师——“不为名利、胸襟宽广、与世无争、平易近人”的老一辈艺术家,在那个残酷打击西洋乐器、将外国名曲列为“黄色歌曲”的年代,他能够顶住压力,坚持自己的信念,延着艺术人生这条曲折而美妙的道路一直走下去,为中国的吉他事业填补了空白,将自己毕生的心血都倾注在了我国的音乐和教育事业上。如今于本善老师已六十多岁,个头不高,花白的头发,身子骨看似脆弱,其实还算硬朗,这应刻归功于他良好的处事心态和生活习惯。平时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出门办事,着装依旧极其简单,甚至说成是有些破旧也不为过。完全保持着老一辈人艰苦朴素、功成不居的作风。我总觉得他更像是一位身怀绝技,却隐居市井的隐士。我和于老师在一起学到的不仅仅是吉他,更多的是面对生活中的诸多无奈,而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我想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因为艺术源自生活。于老师是我的良师益友,是我要用一生去尊敬的人! 陈仕涛 2009.9.18
- 夏天的风 姑娘 老男孩 理想三旬 月半小夜曲 生日快乐 其实 那些年 光阴的故事 少年 后来遇见他 那女孩对我说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 火红的萨日朗 想见你想见你想见你 冬眠 关键词 芒种 往后余生 关山酒 年轮说 小镇姑娘 烟雨行舟 记念 你笑起来真好看 来自天堂的魔鬼 学猫叫 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 不仅仅是喜欢 浪人琵琶 卡路里 带你去旅行 红昭愿 纸短情长 最美的期待 体面 小跳蛙 悬溺 侧脸 山楂树之恋 我的名字 失眠飞行 有可能的夜晚 追光者 请先说你好 流浪 东西 星球坠落 我的将军啊 烟火里的尘埃 答案 心如止水 我们不一样 嘴巴嘟嘟 晴天 成都 告白气球 南山南 女儿情 天空之城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