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词解释 1.器 乐 器乐以乐器为物质基础,借助乐器的性能特征,结合演奏技巧的应用,所表现一定情绪与意境的音乐作品。
2.乐 种历史传承于某一地域(或宫廷、寺院、道观)内的,具有严密的组织体系,典型的音乐形态构架,规范化的序列表演程式,并以音乐(器乐、声乐、吟诵)为其表现主体的各种艺术形式,均可称为乐种。
3.弦索乐主要用弦乐器演奏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
一般仅用三、四件富有地方特点的弦乐器演奏。
如弦索十三套,河南大调曲子板头曲、潮州细乐等。
4.丝竹乐以某一、二件弦乐器、管乐器为乐队组合核心,配合其它管弦乐器、打击乐器所组成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
如二人台牌子曲乐队中主要乐器为笛、四胡,江南丝竹乐队中主要乐器为笛、二胡,广东音乐乐队中主要乐器为粤胡等。
5.鼓吹乐以某一件吹奏乐器如管、唢呐、海笛、笛为主奏乐器,配合其它管弦乐器、打击乐器所组成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
如河北音乐会的主奏乐器为管,鲁西南鼓吹乐的主奏乐器为唢呐(或海笛)等。
6.吹打乐以管弦乐器(或单纯用管乐器)与打击乐器演奏并重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
以笛、鼓演奏为主的吹打乐有陕西西安鼓乐,苏南的十番锣鼓、十番鼓,广东的笛套大锣鼓等;以唢呐、锣鼓为主的吹打乐有浙东锣鼓、潮州大锣鼓、广东锣鼓柜等。
7.锣鼓乐全部用打击乐器演奏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这种演奏形式民间又叫清锣鼓和素锣鼓。
如西安铜器社,土家族打溜子,山西威风锣鼓、绛州锣鼓等。
8.弦索十三套中国民间器乐合奏,属弦索乐类乐种。
弦索十三套是指由清蒙古族明谊(荣斋)汇编,嘉庆甲戊(1814)年抄本之译谱(音乐出版社出版)。
弦索十三套的主要乐器有琵琶、弦子(三弦)、筝、胡琴4件。
13首套曲的名称是《十六板》、《琴音板》、《清音串》、《平韵串》、《月儿高》、《琴音月儿高》、《普庵咒》、《海青》、《阳关三叠》、《青松夜游》、《舞名马》、《合欢令》、《将军令》。
其中经常演奏的乐曲有《合欢令》、《将军令》、《十六板》等。
9.广东音乐中国民间器乐合奏,属丝竹乐类乐种。
流传于广州市以及珠江三角洲一带,以后又传至上海、天津、北京等大城市。
广东音乐形成于清末民初,早期乐队编制有二弦、提琴、三弦、月琴、横笛,号称"五架头",亦称"硬弓组合"。
1926年吕文成从上丝竹音乐吸收了二胡的特点,经过改造衍变为粤胡,将"五架头"的乐队编制改变为粤胡、秦琴、扬琴,号称"三件头",亦称"软弓组合"。
广东音乐乐队早期以扬琴、琵琶等弹弦乐器为主,目前主奏乐器是粤胡。
早期著名乐曲有《雨打芭蕉》、《双声恨》、《三潭印月》、《汉宫秋月》、《饿马摇铃》等,以后不少演奏家创编了一批乐曲,重要的有《连环扣》(严老烈)、《平湖秋月》(吕文成)、《赛龙夺锦》(何柳堂)、《娱乐升平》(丘鹤俦)、《孔雀开屏》(何泽民)、《鸟投林》(易剑泉)、《鱼游春水》(刘天一)等。
10.江南丝竹中国民间器乐合奏,属丝竹乐类乐种。
流传于上海市以及江苏省南部、浙江省西部一带地区,1911年在上海建立的"文明雅集"是目前所知道最早的江南丝竹乐集社组织。
江南丝竹的乐队有"丝竹班"与"清客串"两种。
"丝竹班"是专业性的,由固定的乐社为风俗节日或婚丧喜事演奏;"清客串"是自娱性的,乐友们多在茶馆、私人住宅等地聚集演奏。
江南丝竹乐队主奏乐器有笛子、二胡,常用乐器有小三弦、琵琶、扬琴、箫、笙、鼓、板、木鱼、铃等。
村镇的丝竹乐社常加用大件打击乐器。
江南丝竹最大特点是以板式变化手法构成乐曲的发展与展开,以[老六板]曲牌为例,板式变化手法可衍变为5首乐曲:《老六板》(1/4)、《快六板》(1/4)、《中六板》(2/4)、《中花六板》(4/4)、《慢六板》(8/4),俗称"五代同堂"。
江南丝竹号称八大名曲:《欢乐歌》、《云庆》、《行街》、《四合如意》、《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
11.福建南音中国民间器乐合奏,属丝竹乐类(或综合性乐类)乐种。
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
主要流传于福建省的泉州、晋江、厦门等市区,随着华人迁徙又传至台、港、澳省区,以及南洋群岛诸国的华侨聚集地。
福建南音乐队编制分上四管、下四管。
上四管主要用箫(或笛)、琵琶。
三弦、二弦、拍板5件乐器;下四管主要用南嗳(中音唢呐)、琵琶、三弦、二弦、以及响盏、狗叫、铎(木鱼)、四宝、声声(碰铃)、扁鼓等10件乐器。
福建南音分指、谱、曲三大类。
指:亦称指谱,指套,用于器乐演奏的声乐套曲(旋律与唱词均来自戏曲音乐)。
传统有36套,著名套曲有《自来生长》、《一纸相思》、《趁赏花灯》、《心肝跋碎》、《为君去时》。
谱:亦称大谱,即器乐曲,传统大谱有12套。
著名套曲有《四时景》、《梅花操》、《走马》、《百鸟归巢》,简称"四、梅、走、归"。
曲:亦称小曲、散曲,为独立演唱的艺术歌唱,数量有千余首,流传地域很广。
著名乐曲有《因送哥嫂》、《夫为功名》、《阿娘差遣》、《恨王魁》等。
12.潮州弦诗中国民间器乐合奏,属丝竹乐类乐种。
主要流传于广东省潮、汕地区以及福建省南部一带,以后随商贾、华工的迁徙传至香港、澳门地区,以及东南亚诸国华侨聚集地。
潮州弦诗以二弦主奏,佐以椰胡、提胡、筝、琵琶、三弦、洞箫、笛等乐器。
潮州弦诗用"二四"谱,传统用调有轻三六调、重三六调、轻三重六调、活五调等多种。
乐曲的结构布局严格依据一定的板式规律,俗称"曲速三变"。
即引子 头板(4/4)或二板慢 拷拍(1/4) 三拍(1/4或2/4),运用"催"的旋律发展手法,可多次反复演奏。
潮州弦诗的乐曲,绝大多数为68体乐曲。
轻三六调的代表乐曲有《浪淘沙》,《平沙落雁》;重三六调的代表乐曲有《寒鸦戏水》、《昭君怨》;活五调的代表乐曲有《福德词》、《柳青娘》等。
13.河北音乐会中国民间器乐合奏,属鼓吹乐类乐种。
主要流传于河北省中部保定、石家庄、廊坊及衡水地区,故又有冀中管乐之称。
音乐会主要在全村每年重要的祭祀节日和风俗性节日中演奏,如阴历七月十五日盂兰盆节、正月十五日前后各村的"串村"活动等等。
河北音乐会的主奏乐器为管,佐以笙、笛。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北乐会"与"南乐会"两个派别,"北乐会"与"南乐会"它们在乐队编制,演奏曲目以及社会运用功能方面等均有所差异。
"北乐会"演奏的代表曲目有《昼锦堂》、《拿天鹅》、《普庵咒》等;"南乐会"演奏的代表曲目有《小二番》、《雁过南楼》、《豆叶黄》、《脱布衫》、《放驴》等。
14.辽宁鼓吹乐中国民间器乐合奏,属鼓吹乐类乐种。
辽宁鼓吹乐遍及全省,尤以辽宁省南部地区鞍山、海城、牛庄以及沈阳等地最为活跃。
演奏鼓吹乐的组织叫作"鼓乐班"、"鼓乐房",主要在民间婚、丧礼仪场合演奏。
辽宁鼓吹乐的主奏乐器是唢呐。
婚事演奏时用2支小唢呐;丧事演奏时用2支大唢呐。
配以堂鼓、小钹、细乐、铜锣等乐器演奏。
辽宁鼓吹乐演奏的乐曲分四类: 汉吹:用于丧事,代表曲目有《朝阳》、《骂玉郎》、《欧天歌》等; 大牌子曲:用于婚、丧事,代表曲目有《一条龙》、《一枝花》、《雁儿落》等; 小牌子曲:用于婚、丧事,代表曲目有《海青歌》、《万年欢》、《哭皇天》等; 水曲:用于婚、丧事,代表曲目有《八条龙》、《太平春》等。
15.十番鼓中国民间器乐合奏,属吹打乐类乐种。
十番鼓的名称,最早见于明余怀所著《板桥杂记》,民间俗称"吹打"。
主要流传于江苏省南部地区,以苏州、无锡为中心,南京、上海、常州、常熟等地亦很盛行。
十番鼓的演奏主要用于宗教的超度、醮事与民间各种风俗礼仪活动。
十番鼓的主奏乐器为鼓、笛,打击乐有同鼓、板鼓、板、云锣。
十番鼓的乐曲分只曲、套曲两大类。
套曲的称谓以鼓的独奏段落来划分。
一个鼓段的套曲主要有《百花园》、《一封书》等;两个鼓段的套曲主要有《满庭芳》、《雁儿落》等;三个鼓段的套曲主要有《甘州歌》、《泣颜回》等。
16.十番锣鼓中国民间器乐合奏,属吹打乐类乐种。
简称"十番"或"锣鼓",历史上曾有过"十样景"、"十不闲"等名称,民间俗称"吹打"。
主要流行于江苏省南部地区,以苏州、无锡为中心,南京、常州、上海、无锡等地亦很盛行。
十番锣鼓的演奏主要用于宗教的超度、醮事与民间各种风俗礼仪活动。
十番锣鼓的主奏乐器为笛(极少量乐曲为笙),配合使用的打击乐器比较丰富,有同鼓、板鼓、大锣、马锣、齐钹、内锣、春锣、汤锣、大钹、小钹、木鱼、梆子等。
十番锣鼓的主要特点是其打击乐部分,以一、三、五、七字节为基本单位,按数列规范程式组合成节、句、段;十番锣鼓套曲曲式结构中,以"身部"出现"大四段"(以锣鼓或锣鼓丝竹相间组成的段落,必需变化演奏四次)为标志。
十番锣鼓代表性的锣鼓牌子有[十八六四二]、[鱼合八]、[金橄榄]、[螺丝结顶]等;代表曲目主要有《十八六四二》(清锣鼓曲)、《下西风》(笛吹粗锣鼓曲)、《香袋》(粗细丝竹锣鼓曲)等。
17.西安鼓乐中国民间器乐合奏,属吹打乐类乐种。
民间成为"细乐"或"乐器",20世纪50年代以后专业音乐工作者统称其为西安鼓乐。
主要流传于陕西省西安市以及邻近各县,如长安县何家营、周至县南集贤、蓝田等地。
多在每年夏秋之际各地举行的乡会、庙会上演奏。
西安鼓乐的主奏乐器为笛,佐以笙。
体裁有套词、北词、南词、外南词、经套、大乐、花鼓段、别子、赚、打札子、鼓段、耍曲、垒鼓、引令、别子、赚等多种。
代表曲目为《尺调双云锣八拍坐乐全套》;行乐的代表曲目有《香山射鼓》、《歌沙》(即《铜鼓》)、《得胜令》等。
18.土家族打溜子中国民间器乐合奏,属锣鼓乐类乐种。
俗称"打路牌子"、"打家伙"。
流传于湘西的龙山、永顺、宝靖及鄂西的来凤等县,是土家族民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演奏形式。
每当迎亲、进新居、庆丰收以及三月三等喜庆节日,各村户之间常常举行竞赛,平时亦用于自娱。
土家族打溜子乐队由溜子锣、头钹、二钹、马锣4件乐器组成。
传承的牌子有100多首,著名的乐曲有《八哥洗澡》、《八仙过海》、《锦鸡拖尾》、《猫捕老鼠》、《鸡婆屙蛋》等。
19.借 字我国民间音乐术语,北方鼓吹乐常用的移宫变调手法之一。
借字即在五声音阶旋律基础上,演奏中有规律的变换原旋律某些音高,而到达移宫的目的。
如将原旋律中的"宫"音变换为"变宫"音,形成上五度移宫,称"压上"(即"变宫为角");将原旋律中的"角"音变换为"清角音",形成下五度移宫,称"单借"(即"以凡代宫")等等。
20.隔 凡我国民间音乐术语,俗称"凡忘工",民间移宫变调手法之一。
即将原旋律的"角"音在演奏时变换为"清角"音,使旋律的片段或全曲达到下五度移宫,与借字手法中的单借相同。
21.移调指法变奏民间叫"翻调",鼓吹乐中"一曲多变"常用手法之一。
移调指法变奏即将同一首乐曲在管子(或笛、或唢呐)上应用不同的指法演奏,它不是单纯的音高移位演奏,而是在移位和指法变换的同时,根据乐器性能和音域特点使乐曲旋律相应地进行变化,发挥乐器的不同音高和演奏技巧来丰富乐曲的表现能力,形成乐曲在演奏上不同特点和变化,同时,达到改变调式、调性的目的。
往往一首乐曲可以翻四、五个调演奏,但对比最明显的是宫音相距四、五度的翻调演奏。
如《小二番》,用正宫调演奏时,第3孔作do(宫=A);改用上字调演奏时,第6孔作do(宫=D)。
22.工尺谱我国传统记谱法,因用工、尺等谱字记写唱而得名。
工尺谱记谱法普遍地运用我国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与民间器乐中。
现今通行的工尺谱字有10个,与北宋以来沈括《梦溪笔谈》、陈旸《乐书》、《辽史·乐志》等书所载相同,为"合、四、一、上、勾、尺、工、凡、六、五。
"工尺谱由于它流传的时期、地域与乐种的不同,故在音列调首、书写字体、谱字音高等方面均有所差异。
工尺谱音列排序,其调首有三种,即以"合"字为调首(如西安鼓乐所用工尺谱),以"尺"字为调首(如福建南音、晋北笙管乐所用工尺谱),以"上"字为调首(如江南丝竹乐所用工尺谱)。
前两种调首音列多为固定音高记谱法,后一种调首音列多为首调记谱法。
23.二四谱我国传统记谱法,主要应用于广东潮、汕地区与福建漳州地区的民间音乐。
乐谱谱字为"二、三、四、五、六、七、八"7字,合工尺谱字的"合、四、上、尺、工、六、五"。
二四谱的"四"字为正调宫音(F),二四谱的"三"、"六"二音,除可演奏工尺谱对应的"四"、"工"二音外,还可以通过对弦的按颤,获得"一"、"凡"二音,从而使乐曲产生"轻三六调"、"重三六调"、"轻三重六调"、"活五调"(在"重三六调"基础上重颤"五"音,即工尺谱字的"尺"音)等各种调式的变化。
24.重三六调我国民间音乐术语,为潮州弦诗、潮州筝曲的调式之一。
"三"、"六"二字来自潮乐"二四谱"谱字,即"si"、"fa"二音。
重三六调即在七声音阶音列基础上,演奏时通过按颤"↓si"、"↑fa"构成"sol、(la)、↓si、do、re、(mi)、↑fa、sol"的音列,这个音列的旋律中,"↑fa"、"↓si"已不是偏音的位置,而是旋律框架中色彩与个性表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5.拆 头我国民间音乐术语,主要应用于苏南十番鼓音乐,拆头即在旋律进行中有规律地插入鼓的演奏片段。
十番鼓的拆头有半拆、单拆、双拆、梅花拆四种。
半拆在旋律进行中插入两拍鼓段;单拆在旋律进行中插入四拍鼓段;双拆在旋律进行中插入八拍鼓段;梅花拆是在旋律进行中,使旋律与鼓段在有规律地板式变化中穿插进行演奏。
26.穗 子我国民间音乐术语,又称"碎子",是我国北方鼓吹乐重要的乐曲发展手法之一。
穗子往往是全曲中一个具有对比性质的展开性的独立部分。
如山东鼓吹乐的曲式结构模式: 《大合套》曲牌[开门]+穗子+尾部 《抬花轿》 曲牌[抬花轿]+穗子+尾部 《一枝花》 散板序+曲牌[一枝花]+穗子+尾声 穗子的旋律特点往往围绕着乐曲的某些骨干旋律或骨干音列自由展开,形式多为紧打慢唱,一气呵成,即兴性比较强。
穗子不仅是乐曲展开的高潮所在,而且也是民间音乐家展示创作才能与表现与众不同的演奏技巧的重要段落。
27.68板体我国民间音乐曲式结构的基本形式之一。
最早记载见于清干隆二十七年(1762)一素子整理的《琵琶谱·援琴三辨》中。
68板体曲式结构是指乐曲有68小节,分8个乐句,每个乐句8小节,在第5乐句(或5-6乐句)8小节后加4小节的固定模式。
68体曲式结构广泛地应用于我国筝曲、琵琶小曲以及部分丝竹乐、弦索乐中,在汉、满、蒙等民族中均有流传。
28.板式变化体我国民间音乐曲式结构的基本体式之一。
即在乐曲反复变奏时,不改变乐曲的板数结构,而以板式(节拍)变化为原则来发展乐曲。
如潮州弦诗《寒鸦戏水》,第一段为头板,68小节,一板三眼;第二段为拷拍,68小节,流水板;第三段为三板,68小节,一板一眼。
29.曲牌体我国民间音乐曲式结构的基本体式之一。
即以曲牌为乐曲结构的基本单位,将若干不同曲牌联缀成套的曲式结构。
如京剧锣鼓套曲《打通》(又名《闹台》、《闹头场》),系由[急急风]、[四击头]、[走马锣鼓]、[一封书]、[九锤半]、[走马锣鼓]、[急急风]、[四击头]、[冲头]、[水底鱼]、[住头]等锣鼓牌子联缀而成。
30.二十四况 "二十四况"载于明代徐上瀛的著作《溪山琴况》,是一篇探讨古琴表演理论的美学著作。
书中提出古琴演奏中的二十四项美的原则,即"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
称"二十四况。
二、分类 一、古代的“八音”分类法 周代,我国已有根据乐器的不同制作材料进行分类的方法,分成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叫做“八音”。
在周末至清初的三千多年中,我国一直沿用“八音”分类法。
金类:主要是钟,钟盛行于青铜时代。
钟在古代不仅是乐器,还是地位和权力象征的礼器。
王公贵族在朝聘、祭祀等各种仪典、宴飨与日常燕乐中,广泛使用着钟乐。
敲击钟的正鼓部和侧鼓部可发两个频率音,这两个音,一般为大小三度音程。
另外还有磬、錞于、勾鑃,基本上都是钟的变形。
石类:各种磬,质料主要是石灰石,其次是青石和玉石。
均上作倨句形,下作微弧形。
大小厚薄各异。
磬架用铜铸成,呈单面双层结构,横梁为圆管状。
立柱和底座作怪兽状,龙头、鹤颈、鸟身、鳖足。
造型奇特,制作精美而牢固。
磬分上下两层悬挂,每层又分为两组,一组为六件,以四、五度关系排列;一组为十件,相邻两磬为二、三、四度关系。
它们是按不同的律(调)组合的。
丝类:各种弦乐器,因为古时候的弦都是用丝作的。
有琴、瑟、筑、琵琶、胡琴、箜篌等。
竹类:竹制吹奏乐器,笛、箫、篪、排箫、管子等。
匏类:匏时葫芦类的植物果实,用匏作的乐器主要是笙。
土类:就是陶制乐器,埙、陶笛、陶鼓等。
革类:主要是各种鼓,以悬鼓和建鼓为主。
木类:现在已经很少见了,有各种木鼓、敔、柷。
敔是古代打击乐器。
形制呈伏虎状,虎背上有锯齿形薄木板,用一端劈成数根茎的竹筒,逆刮其锯齿发音,作乐曲的终结。
用于历代宫廷雅乐。
柷是古代打击乐器。
形如方形木箱,上宽下窄,用椎(木棒)撞其内壁发声,表示乐曲即将起始。
用于历代宫廷雅乐。
二、目前常见的乐器分类法(按演奏性能分类) 吹奏乐器 我国吹奏乐器的发音体大多为竹制或木制。
根据其起振方法不同,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气流吹入吹口激起管柱振动的有箫、笛(曲笛和梆笛)、口笛等。
第二类,气流通过哨片吹入使管柱振动的有唢呐、海笛、管子、双管和喉管等。
第三类,气流通过簧片引起管柱振动的有笙、抱笙、排笙、巴乌等。
由于发音原理不同,所以乐器的种类和音色极为丰富多采,个性极强。
并且由于各种乐器的演奏技巧不同以及地区、民族、时代和演奏者的不同,使民族器乐中的吹奏乐器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极其丰富的演奏技巧,具有独特的演奏风格与流派。
典型乐器:笙、芦笙、排笙、葫芦丝、笛、管子、巴乌、埙、唢呐、箫。
全部乐器: 木叶、纸片、竹膜管(侗族) 、田螺笛(壮族) 、招军(汉族) 、吐良(景颇族) 、斯布斯、额(哈萨克族) 、口笛(汉族) 、树皮拉管(苗族) 、竹号(怒族) 、箫(汉族) 、尺八 、鼻箫(高山族) 、笛(汉族) 、排笛(汉族) 、侗笛(侗族) 、竹筒哨(汉族) 、排箫(汉族) 、多(克木人) 、篪(汉族) 、埙(汉族) 、贝(藏族) 、展尖(苗族) 、姊妹箫(苗族) 、冬冬奎(土家族) 、荜达(黎族) 、(口利)咧(黎族) 、唢呐(汉族) 、管(汉族) 、双管(汉族) 、喉管(汉族) 、芒筒(苗族) 、笙(汉族) 、芦笙(苗、瑶、侗族) 、确索(哈尼族) 、巴乌(哈尼族) 、口哨(鄂伦春族) 。
弹拨乐器 我国的弹拨乐器分横式与竖式两类。
横式,如:筝(古筝和转调筝)、古琴、扬琴和独弦琴等;竖式,如:琵琶、阮、月琴、三弦、柳琴、冬不拉和扎木聂等。
弹奏乐器音色明亮、清脆。
右手有戴假指甲与拨子两种弹奏方法。
右手技巧得到较充分发挥,如弹、挑、滚、轮、勾、抹、扣、划、拂、分、摭、拍、提、摘等。
右手技巧的丰富,又促进了左手的按、吟、擞、煞、绞、推、挽、伏、纵、起等技巧的发展。
弹奏乐器除独弦琴外,大都节奏性强,但余音短促,须以滚奏或轮奏长音。
弹拨乐器一般力度变化不大。
在乐队中除古琴音量较弱,其它乐器声音穿透力均较强。
弹拨乐器除独弦琴外,多以码(或称柱)划分音高,竖式用相、品划分音高,分为无相、无品两种。
除按五声音阶排列的普通筝等外,一般都便于转调。
各类弹奏乐器演奏泛音有很好的效果。
除独弦琴外,皆可演奏双音、和弦、琵音和音程跳跃。
我国弹奏乐器的演奏流派风格繁多,演奏技巧的名称和符号也不尽一致。
典型乐器:琵琶、筝、扬琴、七弦琴(古琴)、热瓦普、冬不拉、阮、柳琴、三弦、月琴、弹布尔。
全部乐器:金属口弦(苗族)(柯尔克孜族) 、竹制口弦(彝族) 、乐弓(高山族) 、琵琶(汉族) 、阮(汉族) 、月琴(汉族) 、秦琴(汉族) 、柳琴(汉族) 、三弦(汉族) 、热瓦甫(维吾尔族) 、冬不拉(哈萨克族) 、扎木聂(藏族) 、筝(汉族) 、古琴(汉族) 、伽耶琴(朝鲜族) 、竖箜篌、雁柱箜篌。
打击乐器 我国民族打击乐器品种多,技巧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根据其发音不同可分为:1、响铜,如:大锣、小锣、云锣、大、小钹,碰铃等;2、响木,如:板、梆子、木鱼等;3、皮革,如:大小鼓、板鼓、排鼓、象脚鼓等。
我国打击乐器不仅是节奏性乐器,而且每组打击乐群都能独立演奏,对衬托音乐内容、戏剧情节和加重音乐的表现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民族打击乐器在我国西洋管弦乐队中也常使用。
民族打击乐可分为有固定音高和无固定音高的两种。
无固定音高的如:大、小鼓,大、小锣,大、小钹,板、梆、铃等有固定音高的如:定音缸鼓、排鼓、云锣等。
典型乐器:堂鼓(大鼓)、碰铃、缸鼓、定音缸鼓、铜鼓、朝鲜族长鼓、大锣小锣、小鼓、排鼓、达卜(手鼓)、大钹。
全部乐器: 梆子(汉族) 、杵(高山族) 、叮咚(黎族) 、梨花片(汉族) 、腊敢(傣族) 、编磬(汉族) 、木鼓(佤族) 、切克(基诺族) 、钹(汉族) 、锣(汉族) 、云锣(汉族) 、十面锣(汉族) 、星(汉族)——碰钟 、钟(汉族) 、编钟(汉族) 、连厢棍(汉族) 、唤头(汉族) 、惊闺(汉族) 、板(汉族) 、木鱼(汉族) 、吾攵(汉族) 、法铃(藏族) 、腰铃(满族) 、花盆鼓(汉族) 、铜鼓(壮、仡佬、布依、侗、水、苗、瑶族) 、象脚鼓(傣族) 、纳格拉鼓(维吾尔族) 、渔鼓(汉族) 、塞吐(基诺族) 、京堂鼓(汉族) 、腰鼓(汉族) 、长鼓(朝鲜族) 、达卜(维吾尔族) 、太平鼓(满族) 、额(藏族) 、拨浪鼓(汉族) 、扬琴(汉族) 、竹筒琴(瑶族) 、蹈到(克木人) 、萨巴依(维吾尔族) 。
拉弦乐器 拉弦乐器主要指胡琴类乐器。
其历史虽然比其它民族乐器较短,但由于发音优美,有极丰富的表现力,有很高的演奏技巧和艺术水平,拉弦乐器被广泛使用于独奏、重奏、合奏与伴奏。
拉弦乐器大多为两弦少数用四弦如:四胡、革胡、艾捷克等。
大多数琴筒蒙的蛇皮、蟒皮、羊皮等;少数用木板如:椰胡、板胡等。
少数是扁形或扁圆形如:马头琴、坠胡、板胡等,其音色有的优雅、柔和有的清晰、明亮;有的刚劲、欢快、富于歌唱性。
典型乐器:二胡、板胡、革胡、马头琴、艾捷克、京胡、中胡、高胡。
全部乐器: 乐锯(俄罗斯族) 、拉线口弦(藏族) 、二胡(汉族) 、高胡(汉族) 、京胡(汉族) 、三胡(汉族) 、四胡(汉族) 、板胡(汉族) 、坠琴(汉族) 、坠胡(汉族) 、奚琴(汉族) 、椰胡(汉族) 、擂琴(汉族) 、二弦(汉族) 、大筒(汉族) 、马头琴(蒙古族) 、马骨胡(壮族) 、艾捷克(维吾尔族) 、萨它尔(维吾尔族) 、牛腿琴(侗族) 、独弦琴(佤族) 、雅筝(朝鲜族) 、轧筝(汉族)。
三、常见曲式 曲式指的是乐曲的结构,中国传统器乐曲的常见曲式有:单牌体、联曲体、变奏曲、循环体和套曲体。
单牌体 单牌体是由一个曲牌构成的乐曲形式。
曲牌又称“牌子”,原为说唱、戏曲及器乐音乐中独立使用的曲式单位,每一曲牌均有一个特定的名称,俗称“牌名”,就说唱及戏曲音乐而言,牌名一般出自于歌词,可以从牌名看出原曲的内容(如《赛龙夺锦》)、来历(如《梁州序》)或音乐特点(如《急板令》),但大多数的曲牌名和音乐的内容无必然联系,只是一个标志(如《夜深沉》、《下西风》),故同名的曲牌,其曲调乃至词格往往大不相同,在器乐曲中,变化则更大。
曲牌是音乐陈述的基本段落,一般由一个乐段组构成,也有的可分成两个或三个相似或互相呼应的乐段。
联曲体 联曲体又称曲牌联缀体,是以曲牌为基本单位,将若干支不同的曲牌联缀成套,构成一首完整乐曲。
在板腔体音乐出现以前,联曲体是戏曲、说唱音乐及器乐曲的主要形式,它对中国音乐的发展有过巨大的影响。
曲牌联缀的结构原则有二点: 1、套曲中的每个曲牌的宫调必须相通,调性统一和谐。
2、套曲中的曲牌排列有一定层次,一般是先为慢曲,次为中曲,急曲在后,引子和尾声为多为散板,依次递变,因而形成:散——慢——中——快——散的规律。
在说唱、戏曲音乐中,往往以第一支曲牌及所属宫调命名。
变奏体 变奏体是以一个曲牌为基础,以变奏手法加以发展而成构成完整的曲式,又分为原板变奏和板式变奏两种。
原板变奏不改变曲牌原来的板式,只用原板加花的方法进行变奏。
板式变奏是以一个曲牌为基础,运用“添眼加花”、“反调”、“叫散”等等曲调发展手法加以变奏,并形在一系列的板别,再把不同板别按一定规律联缀起来,就构成了大型套曲,它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最常见的一种曲式形式。
戏曲中的板式变奏体和联曲体一样,都采用“散——慢——中——快——散”的原则。
器乐曲中则遵循“慢——中——快”的原则,如江南丝竹中的《五代同样》是以《老六板》(有板无眼)为原板,添眼加花变成《快花六》、《花六板》、《中花六板》、《慢六板》,演奏次序为《慢六板》——《中花六板》——《花六板》——《快花六)——《老六板》,因为原板《老六板》放在最后演三,故器乐曲中的板式变奏亦被称为“倒装变奏”。
循环体和套曲体 循环体是以相同的过渡曲或牌子连接不同的曲牌,或以同一曲牌演变成不同变体的曲式结构。
过渡曲调或牌子被称为“过曲”,由它串接的曲牌则被称为“主曲”。
循环体与西洋音乐的回旋曲不同,回旋曲中重复的是乐曲的主要部分,而循环体重复的是乐曲的次要部分,如浙东吹打《划船锣鼓》以锣鼓牌子《三五七》为“过曲”,主曲则有《茉莉花》、《八板》和《柳青娘》。
套曲体是由若干曲牌按一定音乐逻辑关系联缀成套而成的一种曲式结构,它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最为庞大复杂的曲式,典型的例子如陕西鼓乐中的“坐乐”和苏南吹打中的丝竹锣鼓曲。
下一篇:伦巴舞(Rumba)简介

- 夏天的风 姑娘 老男孩 理想三旬 月半小夜曲 生日快乐 其实 那些年 光阴的故事 少年 后来遇见他 那女孩对我说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 火红的萨日朗 想见你想见你想见你 冬眠 关键词 芒种 往后余生 关山酒 年轮说 小镇姑娘 烟雨行舟 记念 你笑起来真好看 来自天堂的魔鬼 学猫叫 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 不仅仅是喜欢 浪人琵琶 卡路里 带你去旅行 红昭愿 纸短情长 最美的期待 体面 小跳蛙 悬溺 侧脸 山楂树之恋 我的名字 失眠飞行 有可能的夜晚 追光者 请先说你好 流浪 东西 星球坠落 我的将军啊 烟火里的尘埃 答案 心如止水 我们不一样 嘴巴嘟嘟 晴天 成都 告白气球 南山南 女儿情 天空之城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