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香港筝乐之起源与发展
时间:2019-05-07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1947至1995年回顾)港筝之起源与初期发展概况  筝乐在香港自萌芽至今,只有短短的几十年。

约在1947年,潮州有几位学者和民间古筝演奏者:陈蕾士教授(字伯桐)、李少耕先生、郑献三先生、陈汉光先生等,移居香港开始播下了潮调的筝乐种子。

陈教授在港期间曾为丽的呼声(亚洲电视台前身)主持古筝节目,也为中胜唱片公司灌录了两张78转唱片,共灌录了他演奏的八首不同筝派风格的独奏曲。

陈先生于1951年离港定居马来西亚。

由于香港的剧种主流是粤剧,后期的习筝者为适应粤剧腔调及风格的需要,在技法飞上作了相应的改变。

1967年间出现了杜焕先生(弹唱南音),王粤生先生、郭伦先生、朱庆祥先生等几位广东音乐演奏者。

当时最负盛名的应是王先生,他于1967年至1977年间,以广东音乐为主的奏法,先后为香港风行等唱片公司灌录了几张唱片。

定居在马来西亚的陈蕾士教授,亦在1970年初期受新加坡丽风唱片公司之邀,灌录了《春江花月夜》唱片,此片在香港流行至今。

在中国大陆方面,于1958年春,初版了曹正教授编著的《古筝弹奏法》,此书本港约在六十年代初期出版。

1960年及1962年又推出赵玉斋教授编著的《古筝选集》及《古筝曲集》。

唱片的出品:干六十年代初期,演奏者除上述两位教授外,尚有曹东扶、任清志、曹桂芬、刘天一等名家演奏的名曲不下二十首。

以上两书及唱片乐曲在本港颇为流行,且部分筝曲更流行至今,使本港的古筝弹奏者在视听上吸收到传统与现代古筝乐派的不同风格及技法。

初学者亦能在指法的学习上,得到一套较完整的入门方法。

总而言之,香港的古筝音乐从始现到五十年代后期,都是以弹奏本地筝乐家所编写的潮调及粤调为主。

从六十年代至今,一直渐进地依循中国大陆的轨迹发展。

但1966年至1976年间,由于大陆爆发了文化大革命,筝乐的创作也和大陆的其它文艺创作一样,几乎陷入停滞状态。

有意境的古调及不适合当时政治气候,艺术成份较高的筝曲及筝书的出版,都受到限制。

与此同时,本港的作曲家及演奏家便开始将早期大陆一些适合古筝演奏的乐曲,改编成筝曲,(如关圣佑编的《梁祝》、《瑶族舞曲》等),并创作出自己的作品(如吴大江创作的《丰收歌》、关圣佑的《祭神》及苏振波的《荒城来客》、《客夜思归》等),初露了本港日后应去的筝乐路向。

  推广过程与传播者  1948年及1949年间,当时内战日趋激烈,大陆的外国及本土资金大量流入香港。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联合国对大陆实行禁运,当时由内地涌进香港的人数接近75万(1949至1950年间)。

这一形势使香港由转口港趋向于工业发展。

因此,影响到1950至1960年代初期香港的筝乐发展。

这期间虽已向工业发展,但仍处于落后状态。

人口膨胀,人们的生活艰难,文化素质很低,香港政府及港人对中国音乐极不重视,且筝人为了糊口而奔波,公开演奏的传扬机会甚微,只能在工余时私下相约同好共奏,遣兴自娱。

在这不利于筝乐发展的社会因素影响下,致使港人对古筝的认识层面非常狭窄,推广的成果也不大。

时至1965年,作者与同好为将筝乐推广,就透过登报招生,教授筝艺,且经常到学校、教堂、外国驻港或本港的文化协会、社区中心等机构参加不同形式的演出,之后,习筝者虽逐渐增多,但也只局限于较富有的家族及音乐世家的子弟,推广面仍很狭窄。

直到七十年代初,本港的社会结构随工业与教育的发展而改变,人们生活较为安定,对音乐(精神文明)亦开始重视,香港政府也逐渐提倡各项文娱活动,传播界对古筝的介绍及宣扬,亦逐渐增多,这都助长了研习古筝的风气,使之渐趋热烈。

  1974年,可说是为筝乐奠定能在今日香港取得较突出成果的一年。

这年8月8日,作者在香港首次主办两场以古筝为主的音乐会——“中日古筝、一弦琴弹唱交流演奏会”,邀请日本筝家新苍凉子莅港与作者及其筝艺团同场演出(该团是香港首个筝艺团,成立于1971年),并最先以古筝为主,用大提琴、长笛、战鼓等乐器伴奏或合奏,亦有筝合奏和筝歌弹唱等形式,及用现代奏法在香港举行公开演奏。

与作者同期推动筝乐的古筝、琵琶演奏家林风先生亦在这年组建筝乐团,并主办“琵琶、古筝演奏会”。

当时,唐健垣先生在香港电台主讲“古筝讲座”节目,共26讲,前后重播五次,如此等等,一时为本港的乐坛掀起了阵阵的古筝热潮。

1975年作者在12月25日(圣诞节晚)主办“中国古筝之夜”演奏会。

同时本港的丽风唱片公司也推出作者与其筝艺团灌制的第一辑唱片:中国古筝名曲《梁祝》、《祭神》(作者第一张唱片是1969年由凯旋唱片公司出品的《荒城来客》),该片上市后,在新、马、台等地极为轰动,作者在往后几年便收到各地大量来信,查询筝艺事项。

1976年,蔡稚丝、蔡洁仪姐妹亦主办师生观摩性“古筝、琵琶演奏会”,演奏者除蔡氏姐妹外,其筝艺团亦协助演出。

同年作者主办个人独奏会。

陈蕾士教授亦于同年接受香港中文大学聘请,返港任职崇基学院音乐系讲师。

1977年,香港丽风唱片公司再次为作者及其筝艺团出版唱片《战台风、普庵咒》。

作者并在6月20日主办“陈蕾士古筝独奏会”,并邀请现居台湾,我国早期筝乐先驱者——梁在平教授来港客串演出。

该晚节目使习筝者对传统筝乐风韵加深了认识。

此后,陈氏每隔两年在港举办一场个人独奏会,并经常到有关的文化机构举行古筝讲座及示范。

作者与其他筝乐传播者,除唐健垣先生外(因到外国留学),也都各自每年主办一或两场不同形式的古筝音乐会。

(林风及蔡雅丝姐妹的音乐会更兼奏琵琶),且经常活跃于香港市政局、文化署新界事务科(现区域市政局)、艺术中心、音乐统筹处和业余国乐团的演出及讲座等。

早期及中期的传播者还有:曾赵龙先生、陈汉铭先生、郑文先生、严观发先生、黄神祎琦先生、陈敏庄小姐、刘丽娟小姐等。

直到1981年及1982年,由内地移居香港的筝家——项斯华小姐、陈传音小姐,也开始加入推动本港筝乐的行列。

她俩到港后,各自先后灌录唱片,1983年,项小姐还举办了个人独奏会,且经常受邀到有关文化机构举行古筝讲座及示范演奏等,她与吴赣伯先生合编著的《项斯华演奏中国筝谱》第1、2两集二书及唱片《项斯华中国古筝名曲演奏集》,在各地广泛流行至今。

陈小姐于1983、1984年,在陈治国先生创办的远东艺术学院所主办的“古筝传音”三场筝乐会演出。

目前活跃于本港筝坛且每年多有开筝乐会的本地团体和筝家,除本人及本人的筝艺团外,尚有项斯华(项小姐于1983年尾移居加拿大)、苏巧筝、林风及其香港中西音乐学院、陈传音及其传音艺术中心、蔡雅丝、蔡洁仪姐妹之古筝团、陈治国创立的香港古筝艺术团(陈先生初期主办筝乐会机构名称是远东艺术学院)、黄伟达的青苗中西艺术表演团、李志雄的蓓蕾艺术中心、郭慧诗的中国古筝学院、邱少彬的新声国乐团、林流波的香港华声艺术学院(林先生之学院于1988至1990年,主办过三场“中国南派古筝演奏会”, 以后再没有主办音乐会)等。

此外,市政局、区域市政局、音乐统筹处及演艺学院(附设筝艺团)每年都邀请本地筝家、有关团体、大陆、台湾及亚洲各国筝家到港演出或举行筝乐讲座,这都促进了研习古筝的风气,使之更为热烈,现时古筝可以说是本港学习人数最多、也是开演奏会最多的民族乐器,1992年的8至9月间,曾出现过在一个月内有七场筝演奏会的纪录,亦有两场于同晚在同时间演出的情况。

粗略估计,现习筝者约有四万多到五万人,全年举办的大、中、小型筝乐会不少于三十余场。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