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云南民族民间鼓锣撷萃
时间:2019-05-07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云南,被民族学家、音乐艺术家们称为“乐器王国”。

云南民族博物馆乐器陈列馆展示的各类乐器,就是这个王国里的精彩篇章。

这里吹奏、拉奏、弹奏、击奏等乐器种类繁多且年代久远,各具特色,尤以击奏乐器为甚。

  云南民族击奏乐器主要分为鼓类和锣类。

  鼓类有:瑶族百楔扁鼓。

广泛流行于滇东南瑶族地区,鼓身多用整段樟木挖成,两面蒙山羊皮,声音激越粗犷,铿锵有力。

“百楔”的含义是用小木棍在牛皮条下打楔子,用以绷紧鼓面,既实用,又起到美化鼓身的作用,在云南少数民族乐器中独具特色。

哈尼族牛皮鼓。

为双面牛皮蒙制的筒形直腔中短形鼓,是铓鼓舞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

牛皮鼓在哈尼人心中极其神圣,平时不轻易敲响,只有过年和祭龙时才使用。

敲铓鼓有谷物颗粒饱满之意,人们认为谁的鼓敲得最响,舞跳得最好,谁家的庄稼就会丰收。

傣族大鼓。

多用于缅寺。

明代《百夷传》记述傣族风俗中提到“击大鼓”,可见其见诸史载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大鼓的形制为木框,两面鞔牛皮,鼓面周围钉数十枚突出的木钉。

可一人边击边舞,也可于人合击。

合击时一人在前面执槌边击边舞,另一人在后面用长篾条击奏,配以象脚鼓、铓、钹等乐器合奏,气氛热烈。

佤族木鼓。

用整段红毛树或椿树制作,上方挖一直槽,中间挖空,两侧各刻一鼓舌。

有公鼓和母鼓两种,公鼓小,母鼓大。

木鼓被佤族人民奉为神圣器物,每个村寨至少有一对木鼓供在木鼓房中,在逢年过节或宗教活动时使用。

演奏时可一人敲击,亦可数人合击。

佤族盛大的节日“拉木鼓节”就围绕木鼓展开,包括人们上山选树、砍树、拉木进寨,制成木鼓直到庆祝歌舞的全过程。

过去在佤族地区,木鼓不是普通乐器而是通天的神器,只要一敲响它,住在天上的社神“达梅吉神”就知道下界发生了什么事情,人们把木鼓称为“寨中之主”,每当听到木鼓声,村寨的每个成员就立即放下手中的事采取统一行动。

50年代前佤族村寨之间经常发生械斗,目的是为了猎取对方村寨的人头送到木鼓房举行祭祀活动。

木鼓在猎首活动中起着传递信号的作用,同时在供奉人头祭祀保佑谷物丰收的活动中,更是扮演着重要角色。

人们通击木鼓跳舞,使天神“达梅吉神”得到愉悦,从而护佑佤族村寨正常运转。

随着解放后的移风易俗,猎头习俗在佤族地区已被废止,拉木鼓活动则保存下来,在当地文化背景巨变的过程中,木鼓昔日的神秘色彩正在慢慢消褪,而更多地作为佤族人民所喜爱的传统乐器出现在各种日常生活娱乐场合。

彝族磨皮花鼓。

彝语称“热波”,鼓身木制,形如木桶,中粗而两端稍细,蒙牛皮、马皮或羊皮,鼓身涂红漆,上下端的鼓边各置一铁环,以系红布条或红绸鼓绳。

用于喜庆节日时彝族男女打花鼓集体表演。

白族金钱鼓。

因鼓身多呈八角形,又称八角鼓。

用梨木制作,蒙驴皮或马皮,侧面嵌两片小钹,常与霸王鞭等配合使用。

纳西族热巴鼓。

鼓面呈圆形,核桃木为框,两侧系绳,各拴一小木片,带柄。

演奏时两手转动鼓柄,鼓两侧木片击鼓发出声音,用于纳西族东巴跳神。

基诺族大鼓。

是基诺族的代表性乐器。

传说洪水时代,有兄妹俩为逃生,躲进一段树木掏空蒙上牛皮做成的大鼓里,洪水淹没了大地,大鼓漂到杰卓山上,兄妹俩用刀划开鼓皮,见到世上的人和动物都死光了,后来兄妹成婚,从此才有了基诺族、傣族和布朗族。

大鼓用一段红毛树挖成鼓框,两头鞔牛皮,两端周围钉有十八至二十二根竹钉,鼓身绘有红、白、黑色图案,两侧有两年长形音孔,演奏时将鼓置于特制的梯形鼓架上,两人在前轮流击鼓对舞,一人在后击固定节奏,另外四人敲击镲、铓。

  云南民族的锣类分云锣和铓锣两种。

纳西族云锣。

多由十个小锣组成,小锣形如浅边圆盒盖,各锣大小相同,厚薄、音高不一,按声音高低置于木架上。

演奏时左手持木架的柄,右手用单槌敲击,演奏花点较少。

其他各民族的云锣都为铜制,形如圆筛,大小不一,圆周有边,边上穿孔,孔上系绳,手提或悬于木架上,用槌敲击,有的小云锣则托于手上击奏。

铓锣。

傣、佤、德昂、布朗、拉祜、景颇等民族都使用这种打击乐器,中间敲击部位凸起如乳,又称乳锣。

铜制,形状似锣,边比普通锣稍高,音色清越柔和,常常数个铓一起敲击演奏。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