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品味舒伯特
时间:2019-05-10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提起舒伯特,内心总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接近他一定要小心翼翼,要静心,才能听懂他的心语。

舒伯特总是给我一种沉默的,很温情的印象。

这倒让我想起了一幕场景:记得一次外出写生,我钻到一处人烟稀少的村落,坐在一条浅溪边。

那时正是夏末秋初的傍晚,天色已经变暖了,四周的植物也发黄了。

在对面的岸上有一棵大树,它的影子投在溪水里,随波轻轻地摇荡。

夕阳的余晖也映照在水面上,反射着金黄的光。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这场景很舒伯特。

就是在这种默默无语中,好像含蓄着一点什么东西,但要表达出来,又找不到恰当的词语。

  舒伯特的歌曲和室内乐都很值得反复体味。

我非常喜欢他的声乐套曲《冬之旅》。

我觉得舒伯特是属于冬季的。

他就像歌中唱的那位流浪者,心失去了依靠,不知要流浪到何方;在寒冷的旅途中奔波,度过自己凄凉的一生。

歌中那位流浪者,在“春梦”前还有那么一丝希望;而“春梦”以后,他的幻想已经完全破灭,充满了悲观与绝望。

在最后一首“老艺人”中,所有的一切凝结成一个悲剧性的结尾,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冬之旅》不光是音乐,歌词也很值得一读,像“晚安”,“风向标”,“菩提树”,“旅舍”等等,都耐人寻味。

这部套曲中我最偏爱的是“晚安”。

那是舒伯特特有的感伤,淡淡的忧郁,也许还带着对往昔的那么一点儿温存的回忆,但立即被残酷的现实所打断。

最令我感动的是在末尾:“我不愿意惊醒你的梦,让你静静安眠;不让你听到脚步声,轻轻把门儿关。

  我非常喜欢那种意境,那种带着深灰色的、萧瑟和冰冷的感觉,也许是悲观和绝望,但并不能因此就说它不美。

这也是一种美,美得令人凄切,一种“天鹅之歌”的美。

舒伯特的一生是悲惨,简直想象不出还有哪一位音乐家比他更不幸。

他短暂的31年的生命,如同那冬日的旅程,凄清,寒冷,苦难无边;而生活给予他的,似乎只有贫困与窘迫。

他没有理由不去怨恨这个残酷的现实的世界。

  而就外表听来,我觉得舒伯特不光是沉静的,某种程度上还带着几分柔弱,敏感而细腻;但舒伯特的音乐又不仅仅限于此。

语言无法描述的,就像是梦境一样,变化万千,很奇特。

一忽儿是温柔可爱的影像,一忽儿又是阴沉压抑的境界。

他的音乐戏剧性很强,往往是富于歌唱性的旋律和粗暴的动机交织在一起。

而且他的许多作品中运用了转调的手法,这在那个时代是让人吃惊和大胆的作法。

记得听舒伯特的《纺车旁的格里卿》,我特别喜欢那钢琴伴奏那持续不断的16分音符,如流水一般,带着悲戚。

舒伯特的音乐,就像是半边滚着乌云,半边透着阳光的天空一样的戏剧化。

他的音乐,如同在黑暗中折射出一道神秘而幽蓝的光芒,如梦幻一般。

  舒伯特的室内乐相当不错;一些钢琴奏鸣曲,弦乐四重奏,以及像即兴曲这类的小品都堪称经典。

舒伯特的东西总是有即兴的味道,即使是他的室内乐也有着如歌似的旋律,如清泉般自然流露,浑然天成。

在对舒伯特钢琴作品的诠释中,就所听过的而言,我以为钢琴家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和皮蕾斯(Maria Joao Pires)是最能体现出舒伯特的韵味的。

以舒伯特的即兴曲为例,那是钢琴作品中的极品,一般是(d•899)和(d•935)一共8首,曲曲动听,都非常的精致典雅,温婉如歌。

舒伯特的乐思在其间表现得很流畅,处处流露出天才的灵感。

舒伯特喜爱将几个主题在一支曲中不断地反复,好像是为了更深地抒发情感似的。

  这部作品作于1828年,也是舒伯特生命中最后一年的“天鹅之歌”。

这也是即兴曲,包括3首小品,我想要提的是其中的第二首,一段Allegretto(稍快板)。

这支曲子是“五段体”式,也就是A-B-A-C-A的形式。

其中的A段在曲中反复出现了3次,那是一个非常温情和充满幻想的乐段;而B段和C段都带着一份悲哀和阴暗。

所以当A段一次次地重现,尤其在末尾,最后一次重复时,显得格外的余韵深长。

我觉得舒伯特的感伤是真正的感伤之美。

他绝不同于肖邦的。

肖邦我也从不认为他就是纯粹感伤。

肖邦更多的是一种独白性,只是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而舒伯特,我觉得,正因为他一生的苦难历程,也更能体会到人世间的那份沧桑,他的感伤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悲哀。

  很久以来我就一直觉得舒伯特和贝多芬的音乐在某些程度上很相似,但如要指出相似在哪里又说不出来。

近日听了一些贝多芬的晚期钢琴奏鸣曲,似有所悟。

我觉得晚期的贝多芬才是真正的经典,无论是贝九,还是一些晚期的弦乐四重奏,钢琴奏鸣曲,庄严弥撒,体现的全是博大精深。

那时的贝多芬,仿佛削减了战斗力,变得豁达而宽广。

极富一种哲理性的深思。

尤其是我最最偏爱的最后一部钢琴奏鸣曲(OP•111),在第二乐章中,体现出一种“淡泊以明智,宁静以致远”的意境,天国的光辉已照耀其间,乐曲已达到少有的巴赫的那种境界,崇高!那仿佛是另一个世界,以前所不存在的,美好的境界。

  这一点舒伯特的作品中也有类似的地方,另一个自己的世界。

舒伯特是默默地在忍受着世间留给他的苦难。

他不像贝多芬,命运给予他的苦难,他以全力反击。

他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唤醒世界,改变世界,创造世界。

而舒伯特呢?他知道他是无力的,无助的。

他知道反抗没有用,他屈服了。

他所能做的,只能是去忍受苦难。

而在心灵的另一个地方,创建了一个不为人知,或鲜为人知的境界。

他生活在他自己创造的那个神奇的世界里。

在那里,他能暂时忘却内心的苦难。

而他的心不正是在流浪么?就像歌中唱的那样。

只是他的这个世界是心灵的避难所,虚幻而缥缈,甚至带点儿消极避世;而贝多芬的,是理想中的美好境界,如果有可能,会争取实现。

  那样一个心灵的境界,在几百年之后的今天,通过舒伯特的音乐,仍向人们展现它神奇的魅力。

我们需要这样的一个避难所,在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安静下来,在舒伯特的音乐中歇息,获得心灵上的慰藉。

也许无需多语,就在默默中,倾听他的诉说。

在每个寂寥的冬日,在那如梦的黄昏,那位流浪者都会悄悄地出发,一次次轻轻地触动我们内心深处温柔的角落,叩响我们心底的那扇门。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