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天华是我国“五四”时期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和革新家。
《病中吟》是刘天华的处女作,也是他的第一部作品。
他的初稿写作是在1915年。
那个时候他在母校教书,但后来又失业了。
这时他父亲也故去。
那时,在思想上、生活上、家庭上都处于一种不幸与苦闷时期,而且在自己的前途上,也是处于彷徨时期,在这种背景下,他酝酿了这个作品。
这个作品原名叫《安适》,也就是说人生到底向何处去。
这个作品的思想、意境就是这样的。
这个在作品写作过程中,体现出他的第一部作品就是不俗、不凡的。
表现了他在传统基础上,是如何探求革新,探求一个新的创作道路和新的作品意境的。
《病中吟》反映的是这么一个背景与思想。
在写作上来讲,第一他首先借鉴了西方音乐创作带再现的原则。
在我们中国传统的作品,一般都是多段联缀的套曲结构,即使是三部性曲式,它一般也不带再现。
那么他第一个带我们走近现代音乐史的创作中,在第一首民族器乐作品中,使用了这个带再现的原则,也就是这个ABA原则,这是刘天华先生首先应用的。
当然这里面也有个误区。
比如说20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创作的很多二胡曲几乎千篇一律的都是应用的ABA曲式结构,这种现象并不是刘天华的问题。
刘天华开创了这个做法,并没有说以后所有的人都必须按照这个模子走,应该说所有的人在进步中都应该有自己的创造性。
二胡曲《病中吟》,给我们感觉,它既是我们传统的、民族的,但它又有一种新颖的东西在里边。
比如旋律中那种大跳的音型,在江南丝竹里都是没有的。
从作品中我们感觉到一个知识分子,当时一种彷徨苦闷的心情,一种追求光明前景的奋斗精神在里边。
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不满的情绪体现在作品里边。
《空山鸟语》、《月夜》、《良宵》、《闲居吟》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
这几首二胡曲也是各有特色,都写得非常的好。
《空山鸟语》这首乐曲的题材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有唢呐曲、笛曲,如《百鸟朝凤》、《百鸟荫》等等,但是唢呐曲《百鸟朝凤》的最大特点是一定要模仿具体的动物的各种鸣叫,在演奏中你模仿得越像越多,说明你的技巧越高。
比如农村里,除了鸟,包括家禽走兽都可以模仿,因为老百姓比较爱听嘛,出去做婚丧喜庆的时候演奏,很有生活气息。
刘天华的二胡曲《空山鸟语》,也是表现自然的一种美,但它不是完全仿效写实的作品。
而是在艺术上进行概括升华的,演奏中你听起来好像有鸟鸣,可是你又说不出来是那个鸟在啼鸣,而实际上你感觉到在空山中,树林里很多鸟在那儿跳跃、争鸣,那种飞翔的感觉你有。
所以这首二胡作品,虽然也引用了民间的这种创作的方法,就是说在作品中通过描绘家禽、飞鸟来表现现实生活。
但是,刘天华在作品中有了很多艺术上的加工和提高。
又如他的二胡曲《良宵》,也是很有特点的。
《良宵》就是除夕之夜,他跟学生们一起吃了年饭以后,就在二胡上将这首乐曲摸索出来了,实际上是一首即兴曲。
为这首乐曲他自己写了一个很简短的解说。
他说现在的胡琴,虽有三把,但是实际上第二把第三把拉出来的还是第一把的旋律,只是高八度而已。
他说想写一首曲子,是在这二胡三把个位上各把位的不同音域和音色,用旋律表现出来。
二胡曲《良宵》的创作,就是为了探索这个目的。
《良宵》虽然是一个非常短小的乐曲,但是现在流传很广,现在小提琴等很多乐器上都用。
因为它又短小,曲调又很优美,但实际上作为刘天华来讲,他当时也不是随意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他整个很短暂的艺术生涯里,他确实始终是充满着一种创作精神、一种革新的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在他整个创作生涯里。
刘天华先生他创造性地提高和发展了二胡这件乐器的独奏能力,对二胡艺术的发展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刘天华是五四时期一位注重自己民族尊严、热爱自己祖国文化的爱国主义音乐家。
在他短暂的一生里,以毕生的经历从事民族音乐的理论整理研究,创作教学与演出等活动,在继承与发展民族民间音乐问题上,有着自己独到的、科学的见解。
其观点至今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刘天华的一生注重苦干、注重实践,他是一位对中国近现代民族音乐发展作出优异成绩的现实主义音乐家。
上一篇:“钢琴调律大师”吴子桂

- 夏天的风 姑娘 老男孩 理想三旬 月半小夜曲 生日快乐 其实 那些年 光阴的故事 少年 后来遇见他 那女孩对我说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 火红的萨日朗 想见你想见你想见你 冬眠 关键词 芒种 往后余生 关山酒 年轮说 小镇姑娘 烟雨行舟 记念 你笑起来真好看 来自天堂的魔鬼 学猫叫 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 不仅仅是喜欢 浪人琵琶 卡路里 带你去旅行 红昭愿 纸短情长 最美的期待 体面 小跳蛙 悬溺 侧脸 山楂树之恋 我的名字 失眠飞行 有可能的夜晚 追光者 请先说你好 流浪 东西 星球坠落 我的将军啊 烟火里的尘埃 答案 心如止水 我们不一样 嘴巴嘟嘟 晴天 成都 告白气球 南山南 女儿情 天空之城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