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 > 新疆:绿色生态正成为扶贫“源泉
时间:2019-05-13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原标题:新疆:绿色生态正成为扶贫“源泉 编者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编者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二○二○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天山南北聚力脱贫攻坚,努力发展致富,在脱贫的道路上蹄疾而步稳。

尤其是近年来,我区扶贫开发本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践行生态扶贫、推进绿色发展方面一路高歌。

全疆各地州县市纷纷结合本区域发展实际,因地制宜推进生态扶贫,探索出了生态扶贫带动精准扶贫新途径,减贫脱贫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成果不断显现。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党的十九大开幕当天,习总书记的讲话振奋人心。

十九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在新疆各项事业的发展中,生态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新疆绝大多数的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分布在生态环境脆弱、敏感及重点保护的地区,因此统筹推进环境保护和扶贫开发,可保护新疆脆弱的生态环境,维护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

近年来,自治区扶贫开发本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践行生态扶贫、推进绿色发展方面一路高歌。

全疆各地州县市纷纷结合本区域发展实际,因地制宜推进生态扶贫,探索出了生态扶贫带动精准扶贫新途径,减贫脱贫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成果不断显现。

今年以来,自治区打响了新一轮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要在生态脱贫上聚焦发力,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生态补偿力度,开发提供生态建设公益性岗位,实现生态环境与贫困人口“双受益”。

从海拔2400米的深山搬到平原移民定居点,从破旧的土坯房搬到路、水、电、地暖等设施齐全的砖瓦新房,从勉强维持家人温饱到发展庭院经济致富奔小康,从落后闭塞到眼界开阔、脑筋活络,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博孜墩柯尔克孜族乡65岁的维吾尔族农民艾尼·阿不都热依木一家这几年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来我家所在的巴依里村一遇到雨雪天气就成了‘孤岛’,由于过度放牧当地草场退化严重,动物也少了,村民们只能维持温饱。

搬到新的帕克勒克村拱拜孜生态移民定居点时,政府补助了12万元,现在我们全家人住上了80多平方米的新房,还拥有占地1.5亩的院落,家里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10月22日,艾尼·阿不都热依木感慨地说,他还以为会和父辈一样在大山里住一辈子呢!近年来,多个结合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的生态移民定居点在全疆各地铺开,许多贫困山区的农牧民走出深山,像艾尼·阿不都热依木一家这样,过上了生活环境改善的好日子,还有了良好的生产发展基础,这些都得益于自治区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实施。

据了解,我区一部分贫困人口生活在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生活水平低下,生存环境恶劣,而生态恶化常与贫困“伴生”。

正是意识到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可持续发展,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在制定扶贫惠民规划时,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

今年年初,自治区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自治区175个安置区(点)的7665套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全面开工建设,年底就竣工7576套,累计完成投资24.28亿元,超出计划投资总额15.59亿元的55.74%。

根据自治区的安排部署,今年是我区易地扶贫搬迁攻坚年,将2018年搬迁任务提前至2017年实施,两年完成11万人的搬迁任务。

还绿水青山于自然,从不适宜人居的地方将贫困人口迁移出来,无疑是一项重大举措。

自治区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力度的加大,正在有力保护贫困地区日渐恶化的脆弱生态环境,拔掉了贫困户的“穷根”,同时又奠定了当地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疆内不少地方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实践“生态+扶贫”的脱贫攻坚可持续发展思路,将产业扶贫推上绿色生态路,获得了可喜的成果。

和田地区洛浦县阿其克乡是一个距和田市不到60公里的山区乡。

这个乡是洛浦县唯一的国家级特困山区乡,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落后、农民贫困程度深。

过去,因为交通不便和气候寒冷,该乡农牧民守着奇秀山峰、碧水蓝天过着穷日子。

如今,这里已是和田居民节假日选择乡村生态游、旅游避暑的热门之地。

目前,阿其克乡的养殖业正发展得红红火火。

该乡喀勒台拜勒村于2014年成立的金山畜牧养殖合作社,已下设畜牧养殖、家禽养殖、互助资金、农家乐旅游休闲和热风烘干杏5个分社,每年可出售烘干杏60吨以上,年创产值120万元以上;出售各类牲畜和家禽产品60余万元。

去年全乡近半数贫困农牧民通过合作社人均增收2000元。

正是在绿色生态大旗的引领下,对口援疆、专项扶贫、社会帮扶等社会各界力量拧成一股绳,阿其克乡走上修路、完善基础设施、发展养殖产业等发展之路,已由偏远落后变得生机勃勃。

据了解,全疆大力培育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正在成为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增收的重要力量。

他们积极打好绿色、生态、有机牌,加快设施农业、观光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不断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今年7月,巴州和静县额勒再特乌鲁乡32名建档立卡贫困农牧民高高兴兴地来到北山森林公园务工。

北山森林公园曾经是茫茫的荒漠戈壁。

从2013年开始,经过和静县各族干部群众的努力,这里已是绿树成荫,土壤蓄水和防风固沙能力大大增强,有效改善了和静县的生态环境,成为“大美和静”的新景区以及和静全域旅游节点上的“休闲采摘园”“生态观光园”“北山森林公园”“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基地。

显然,北山绿化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十分突出。

更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和静县脱贫攻坚的重要载体,这里是该县扶贫就业安置基地,已吸纳全县8个农牧区建档立卡的各族贫困人口500余名,其中200余名贫困农牧民已经实现脱贫。

无独有偶,去年3月,喀什地区叶城县20万亩重点生态防护林建设全面展开;今年4月,伊犁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启动万亩生态经济林建设……现在,这些植树造林项目的实施意义正逐渐得以体现,那就是最先让贫困农牧民受益,林木的管护以及后期的收益,都让当地的贫困户“近水楼台先得月”。

将产业、扶贫、旅游、生态有机结合,既改善生态环境,又形成产业带动脱贫,这种创新的生态扶贫思路已在天山南北产生着不可估量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按照推进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新疆的要求,绿色生态正成为扶贫“源泉”,以广阔的发展空间不断带动着贫困群众加速脱贫。

10月20日,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万亩生态扶贫经济林基地,大型挖掘机正在开挖管沟,工人们分工有序地安装管道、砌井修闸、平整土地,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为即将到来的秋季植树造林做最后的准备。

如今,在已完成的第一期1.1万亩生态扶贫林基地,苹果树、杏树长势良好,一期生态扶贫林区已初步成形。

十月深秋,红的、黄的、绿的树叶将这片土地装扮成一幅色彩鲜艳的油画。

说起自己承包的这片果树,察布查尔县海努克乡海努克村贫困户吐尔逊江·萨吾提打开了线亩果树,按考核出工每年能有12000元的管护费,这对我们家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吐尔逊江·萨吾提所说的承包50亩果树一年给12000元管护费,就是察布查尔县实施的“生态+扶贫”产业创新模式。

据悉,察布查尔县第一期1.1万亩生态扶贫经济林,共种植苗木101万株。

按照要求,苗木成活率要达到85%以上,在严重缺水的山区,确保这么高的成活率谈何容易?为了保证造林成果,察布查尔县按照“谁主管,谁受益”的原则,成立察布查尔生态扶贫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将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造林考核进行有序管理。

通过前期筛选确定建档立卡贫困户220户,每户管护生态林50亩。

挂果前5年无收益时,给予每户每年12000元的补助。

5年挂果后进行二次分配,户均享受15亩收益分红。

此外,贫困户还可以继续从事劳务工作,公司按市场用工标准支付工资。

“植树造林是我们老百姓义不容辞的责任,生态好了,我们的家园也会变得更美丽。

这不仅是为了我自己这一代人也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做好事。

”吐尔逊江·萨吾提说。

作为伊犁河谷百万亩生态经济林工程建设重点县,“十三五”期间,察布查尔县计划完成生态造林面积30万亩。

按照自治区脱贫攻坚部署,2016年察布查尔县启动脱贫攻坚摘帽行动。

经过一年的奋斗,全县建档立卡3223户贫困户、11497人顺利脱贫摘帽。

今年初,察布查尔县将“生态+扶贫”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新模式和新方向,将推广与建设30万亩生态扶贫造林工程,拟计划将产业、扶贫、旅游、生态有机结合,形成生态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今年上半年已完成集中连片生态扶贫造林工程1.1万亩。

“我看了党的十九大开幕盛况,习总书记对贫困人口的特别关怀,让我感触很深。

正是党和国家的关怀,才让我们这些贫困家庭对生活充满希望,我相信自己一定能摘掉‘贫困帽’。

”吐尔逊江·萨吾提说。

临近十月底,位于哈密市巴里坤县海子沿乡的巴里坤湖,已经历了白雪的洗礼,牛羊归圈、草木沉眠,准备迎接下一个万物复苏的时节。

天地愈加辽阔而清冷,但在牧民们的定居兴牧房内,火热的气氛却在无限蔓延。

十九大刚闭幕不久,热议十九大的氛围在这个天山脚下的村庄里却愈发热烈。

“十九大召开那几天,我天天守着电视,一点都没落下。

习总书记强调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我都牢牢地记在心里。

现在的生活已经很幸福了,但我相信,未来一定有更好的日子在等着我们。

”村民热合木·马尔旦对记者说。

说起现在的好生活,热合木·马尔旦似乎有说不完的心里话。

他向记者讲述在旅游热季时他是怎样用羊拉车招呼游客的,一边说着一边还不断地用手比画着,说到开心之处,他咧开的嘴角让脸上的皱纹显得更加细密,岁月留下的痕迹折射出的是他对人生的幸福寄语。

谁能想到,这个满脸写着幸福的热合木·马尔旦在一年之前还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父母体弱多病,仅靠着家里的30多只羊维持着一家5口人的生计。

2013年,巴里坤县政府为全村村民在巴里坤湖畔修建起了漂亮的定居兴牧房,并配套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

2015年至2016年,巴里坤县又投资了1500多万元,先后在巴里坤湖架设浮桥、围栏,修建了停车场、牧家乐餐饮区等基础设施,这让热合木·马尔旦和周围的村民看到了增收的希望。

去年,热合木·马尔旦利用扶贫贷款以每只1300元的价格购买了两只山羊,做起了羊拉车的小生意;妻子高萨·马吾提则在景区开办了一家小商店,房屋由政府出资建设,牧民只需缴纳2000元押金就可以免费使用。

“政府为我们免费提供了房子,我妻子在这里出售奶疙瘩、酸奶、马奶等特色小吃以及其他生活用品,一年能收入1万多元。

加上我用山羊车挣的钱,加起来有3万多元。

”热合木·马尔旦和记者算着账。

据了解,去年,巴里坤湖景区直接带动140多名当地牧民就业,间接带动300多人。

2016年,巴里坤县整合各类资金7.75亿元,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了特色产业、转移就业、生态脱贫、教育扶贫、社会保障、民生改善、突破瓶颈、边境扶贫、金融扶贫、现代文化引领“十大专项行动”,14个贫困村全部实现了通水、通路、通电、通邮、通广播电视、通网络,贫困村“5+2”工程实现全覆盖。

2016年,巴里坤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2406元,增长16%,全县累计减贫2198户7703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国家确定的标准之内,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重点县摘帽指标均达到或超过验收标准。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