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澳门道教科仪音乐:从道场到舞台
时间:2019-05-13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新华社澳门4月12日电(记者郭鑫)在澳门道教协会大堂,澳门道教协会会长吴炳志拿出两本厚厚的道教科仪音乐乐谱。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但鲜有人了解道教科仪音乐。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澳门道教科仪音乐的代表性传承人,吴炳志向记者讲述了他的家族与这一本土古乐的不解之缘。

“道教科仪音乐就是道教仪式中所使用的音乐。

我们经常能在道场里听到。

”吴炳志开门见山。

澳门道教文化积淀深厚,现存的40多家庙宇中,约有八成与道教有关,比如哪吒庙、康公庙、土地庙、关帝庙、谭公庙等。

澳门道教科仪音乐秉承的是道教正一派的音乐传统,又融入了道教全真派音乐特色,同时还与广东民间音乐近似,可谓融道教音乐和本土民乐为一体。

由于澳门道教科仪音乐历史传承有序,记录详备,2009年被列入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5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吴炳志则在2012年被评为国家级非遗的代表性传承人。

吴炳志说,各地道教科仪音乐使用的乐器差不多,有鼓、镲、唢呐等,但是每个地方的剧目不同,且多取自当地民间音乐,具有不同特点,所以形成了道教音乐百花齐放的形态。

比如上海、苏州、四川等地都有各自的科仪音乐。

但科仪音乐与民间音乐还是有所区别,音乐旋律也不同。

吴炳志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三代都是正一派道士,吴炳志和他的孩子虽然都从事了其他职业,但家传的道教科仪音乐传统和技能一直延续下来。

吴炳志家族的科仪音乐,以前大多是为渔民做道场时演出。

澳门曾经是个小渔港,渔民在新船下水、结婚、求神、还愿的时候,都要做道场。

吴家先辈就是在道场中,把科仪音乐的技能融会贯通。

“那时候我们家每个月都要做十多个道场,所以我爹爹很容易就学会了。

”吴炳志说。

但是到了上世纪70年代,澳门经济开始转型,从渔港变成服务型经济体,渔民减少了,道场也跟着减少了。

吴炳志说,澳门的道士从前有六七十人,到现在只剩下十多人,这让道教科仪音乐有失传的危险。

由吴家流传下来的澳门道教科仪音乐曲目很多,有500余首,以前大多是口耳相传,传到吴炳志父亲这一代,曾用卡式录音机录过音,但时间久了吴炳志觉得也不太可靠。

从2006年开始,吴炳志有了一个计划,就是为家族的音乐记谱。

为此,他邀请武汉音乐学院的王忠人教授来到澳门。

这一做就是4年,终于完成500多首音乐的记谱工作。

时代在变,澳门的道场文化在变,道教科仪音乐的表现形式也在变。

2008年,吴炳志和王忠人开始组织澳门道乐团,把道教科仪音乐搬上舞台。

“以前在道场使用,现在是放到舞台上表演,以前敲鼓、吹唢呐、拉二胡,现在加入了扬琴、古筝、琵琶等许多种乐器。

”吴炳志说,“以前做道场的人才去听,现在放到舞台上,什么人都可以来听。

”更重要的是,他们将道教科仪的仪式、服装等有机融合,打造成舞台演出的形式,后台是音乐,前台是表演。

道乐团成立前,科仪音乐的表演以吴炳志的家族成员为主。

道乐团则把人员范围扩大了。

乐团成立时只有五六个人,现在已发展到30多人,主要招收中学生和小学生。

“我们希望年轻人认识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他们传承澳门本土音乐。

”吴炳志说。

道乐团成立以来,除了在澳门展演外,还到过山西、陕西、江苏、浙江、河南、湖南、吉林、福建等地演出。

现在,道乐团每年去一个地方展演,不仅让更多人了解澳门道教科仪音乐,还与各地道乐互相交流借鉴。

道乐团的成员流动性比较大,年轻人有的去内地念书了,有的参加工作了,就不再有时间过来,但乐团不断从中小学招收新人,避免人才断层。

吴炳志从五个方面总结道教科仪音乐的传承,一是抢救,即记谱;二是保育,比如出版书籍和光盘;三是传承,即招募年轻人加以训练;四是宣传推广,比如道乐团在各地展演;五是持续发展和创新。

“我们曾经请芭蕾舞演员,让他们在道教音乐伴奏下跳芭蕾舞,这就是一种创新的形式。

”吴炳志说。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