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 > 故宫网红院长退休继任者大有来头!
时间:2019-05-13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单霁翔,男,汉族,1954年7月出生,江苏江宁人。

1971年1月参加工作,1985年6月加入中国。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研究生,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高级建筑师、注册城市规划师。

历任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中共北京市房山区区委书记,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

2002年8月任文化部党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2012年1月任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党委书记(2013年2月不再兼任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

2018年3月任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级)、故宫博物院院长。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委员。

从前几年开始,妙语频出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成为了著名网红,他“专门给领导看最破的文物”等名言在网上广为流传,被誉为“隐藏的段子手”。

不仅自己成了网红,单院长也成功的让故宫成为了网红。

凭借皇帝身份证、雍正卖萌图等一系列操作,故宫品牌成功打进年轻人市场,故宫口红等产品更是卖到脱销。

但最让人钦佩的是,单霁翔院长不仅仅是个段子手,更是一名优秀的“看门人”。

人们常常说,紫禁城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房子。

有谁每一个房间都走过一遍呢?恐怕以前的皇帝也没有。

自称“故宫看门人”的单霁翔上任后,用了整整五个月的时间,走遍了紫禁城里的每一间房子,一共九千三百七十一间。

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接棒单霁翔执掌故宫博物院备受瞩目。

这位52岁的学者型院长也是故宫博物院的第七任院长。

与单霁翔颇为相似的是,王旭东也是典型的学者型官员,长期从事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作,学术成果颇丰:在敦煌研究院近30年间,他撰写了60多篇论文、3部专著,还曾获国家及省部级奖10项,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同时也是兰州大学与西北大学的兼职教授兼博士生导师。

王旭东是土生土长的甘肃人,19岁那年,考入兰州大学地质系,毕业后他先是到甘肃省张掖地区水电处当了一名技术员。

彼时,敦煌研究院正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合作,美国专家建议石窟保护应该去找地质工程专业的人加入。

敦煌研究院只好到兰州大学“寻人”,兰州大学推荐了已毕业的王旭东。

1991年正月,王旭东坐着长途车从张掖一路颠簸到了敦煌,这一次与敦煌的“邂逅”改变了其人生走向。

到敦煌的当晚,王旭东绕着莫高窟转了好几圈,万籁俱静的敦煌让王旭东倍感舒心。

他与时任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李最雄聊了聊,很快就被敦煌的风土和这里浓厚的学术氛围吸引。

初来乍到的王旭东进行的第一个研究课题是崖体稳定性研究。

王旭东很上心,几乎跑遍了莫高窟有壁画彩塑的492个洞窟。

最初,抱有水利工程师梦想的王旭东对敦煌壁画并未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回忆起最初对这些壁画的印象,王旭东还曾坦言“没有感觉,只觉得就是石头泥巴。

”后来,王旭东又承担了洞窟的壁画修复工作。

当时,一些洞窟的壁画出现表面开裂的情况,王旭东和美国专家们一起研究,从环境监测到壁画制作材料、工艺以及岩体内和壁画地仗层(注:壁画和岩壁之间的草泥或麻泥层)中盐分的分析,终于找到病因。

由于壁画颜料层的盐分含量太高,当相对湿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盐分就会溶解;当湿度低的时候,盐分又会结晶。

反复溶解和结晶导致壁画的表面产生病害,长期修修补补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王旭东就此从岩体结构和水盐运移规律入手,最终破解了这个难题。

在莫高窟待得越久,王旭东的兴趣也与日俱增。

不同时代的壁画的风格、技艺以及反映出来的风土人情也慢慢让王旭东感受到壁画不仅是石头泥巴,还有着精深的学问,也有着历时千年的生命力。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掌握工作,王旭东随后在工作期间于兰州大学攻读硕博,并于36岁那年最终拿下地质工程的博士学位。

此后,王旭东在敦煌研究院近30年间获得多项优异成绩,学术成果颇丰。

据公开资料显示,除60多篇论文,3部专著外,王旭东还曾获国家及省部级奖10项,获技术专利4项,申请技术专利5项,完成国家及行业技术标准5项。

作为项目负责人,王旭东还主持过30余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壁画及土遗址保护加固的勘察设计和现场施工,承担国家文物局和科技部下达的文物保护重点研究项目20多项,并主持或参加与美国、日本、英国的国际合作4项。

从一名技术员到敦煌的守卫者,从不知道壁画的价值到对此如数家珍,在王旭东心里,敦煌具有独特的魅力。

“敦煌莫高窟拥有4.5万平方米的壁画和2000多身彩塑,记录着从4世纪到14世纪社会生活的具体场景。

它是一座千年的博物馆、一座艺术的博物馆、也是最能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博物馆。

”王旭东曾对媒体说。

早时期,敦煌文化不被外人了解因此少有人迹,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敦煌莫高窟也逐渐成为热门景点之一。

如何让普通观众看懂敦煌,与敦煌文化产生共通共鸣,成为摆在敦煌研究院面前的新命题。

2012年,王旭东升任敦煌研究院院长,自接任工作以来,“创新”就是王旭东工作的关键词。

2013年在保护敦煌莫高窟的前提下,实现游客限流,莫高窟将全年的观展人数限制于200万人以内,有游客们反映限流后能看到的洞窟太少。

2014年,敦煌采用数字技术将莫高窟内的真实情景通过影像还原展示给观众,王旭东曾对媒体表示,这一举措将使得更多对敦煌文化感兴趣的公众了解和认识敦煌文化。

2017年12月4日,围绕“互联网+:让文物活起来”,来自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敦煌研究院的院长以及文物领域专家在乌镇共同讨论文化的包容互鉴和网上文化交流共享。

王旭东在会上介绍,敦煌石窟已完成180多个洞窟数字化,网民们只要点点鼠标,就能畅游敦煌石窟。

据悉,这个项目实现了壁画的数字化、塑像的三维建模、洞窟3D模型和崖体的三维重建。

数字敦煌资源库已实现30个洞窟整窟高清图像的全球共享。

据悉,为更好保护文物,莫高窟风险监测预警体系也已初步建成,工作人员可随时掌握自然因素对莫高窟壁画的影响。

针对近年来各大博物馆纷纷发展文创产业,王旭东将目标精准的锁定在了年轻人身上。

在去年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利用高峰论坛暨创意大师工作坊”活动中,王旭东曾明确表示,敦煌的文创,年轻人是主体。

据介绍,近年来一些年轻人参与敦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把近乎失传的“拨浪鼓”“竹马”“射箭”等传统游戏呈现在电子屏幕上。

2018年9月在敦煌的“古乐重声音乐会”上,年轻音乐人用箜篌、筚篥等6种古乐器和古乐谱创作了全新的飞天乐曲,当天网络直播的观看量曾达1000多万,较为罕见。

此前2017年3月8日,由敦煌研究院、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同济大学联合主办的“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公益巡展”,也在同济大学博物馆正式开幕,这一年,该展览还多次进入西北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展览上不乏有VR技术等现代科技辅助观展者体验洞窟虚拟漫游,再一次体现王旭东的创新理念。

以“互联网+”玩转文物,打造智能文物研究院,同时注重开发年轻人的市场,王旭东的一系列理念都与近年来故宫的发展方向不谋而合。

南都记者了解到,此前,“网红院长”单霁翔对故宫未来的发展也曾谈到:未来将打造5G故宫博物院。

来源:南方都市报(nddaily)南都记者蒋小天发自北京部分综合自@新华视点、@新京报、北京青年报(beijingqingnianbao,记者王岩)关键词本文为媒体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