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综艺 > 环游世界的90后音乐人:一把吉他且行且歌
时间:2019-05-14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2014年,美国西海岸最南端的圣何塞,褚乔站在断崖峭壁下的礁石滩,看那平安夜的月光柔和,对着大海拿出吉他,唱了一首 《Silent Night》,一群野生海豹竟循着歌声凑了过来。

一年后,他坐上第一艘从中国出发的环球邮轮,用86天环游世界。

期间从夏威夷到横滨,横穿太平洋度过了没有陆地和网络的整整九天。

回到国内,他带着新专辑,跟乐队一起开上两辆皮卡车,在十座城市的街头巡演。

今年春天,褚乔来到成都,歌声穿越宽窄巷子,流连东郊记忆,在熙熙攘攘的陌生人中,找寻新的火花。

成都城南,文创园区,褚乔抱着一把吉他,讲起了他的故事,语焉不详的时候,便会弹唱起来,“我觉得歌更能表达”。

前段时间,一位歌迷在宽窄巷子认出了褚乔,激动地拉着他合影。

褚乔感到惊喜,“这里还是有人能认得我”。

2009年,褚乔19岁,一档选秀节目的导演在学校的演出里找到了他。

进入全国四强后,褚乔签约了唱片公司,成为张惠妹、陶喆等人的同门师弟。

对于一个自小喜欢唱歌,又有天赋的少年来说,机会来得如此突然。

但由于在选歌方面和公司产生分歧,他没有发片就被冷落了一年。

夜晚,褚乔走在无人的大街上,望着远处的大楼,灯光一盏盏熄灭,从热烈到落寞。

他看得失神,回到家,寥寥几笔写下歌词,“我只是个深夜的行者,藏在自己编织的躯壳。

月光洒满银河,最幸福了,晚安,晚安。

(歌曲《晚安》)”。

异地他乡,前路纵然未知,但音乐成为了褚乔最好的慰藉。

他又辗转来到深圳。

在这座机会之城,褚乔却迈不进灯红酒绿的夜场。

兜里只揣着7000块钱,他一次都没有驻唱。

有三四个月的时间,他借公司下班后无人使用的录音棚,制作了自己第一张专辑的所有demo。

早上5点多下楼离开时,深圳的太阳已经灼热无比,褚乔背着吉他,对着阳光,想着,“太阳,你是看不见我吗?”从深圳离开后,褚乔参加了第一季《中国好声音》的录制,成为庾澄庆的学员,忽然又有了些名气。

在寸土寸金的北京,褚乔固执地租下一栋别墅,把地下室改成了排练室,拉着自己的乐手住了下来。

梦想开始像放在玻璃罩里的泡沫,美丽剔透,却虚幻不已。

慢慢的,大家有的改行,有的离开了北京。

2013年夏天,褚乔决定和公司解约。

他干脆抛下烦恼,在发小的邀约下去到美国,纵穿一号公路,沿着风景边走边唱。

平安夜圣地亚哥无人的夜晚,他站在美国西海岸最南端,峭壁悬崖下的海滩上,弹起《Silent Night》,一群海豹围了过来,最小的那只靠得最近。

与自然对话的时间里,他的音乐也悄然发生了改变。

褚乔的第二张专辑叫《褚乔的世界观》,这是他环游世界86天后的作品。

在那些日子里,他和7名同行者,与一艘航行在大海上的邮轮为伴。

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反反复复,他的世界一下从逼仄的小路来到广阔的天地。

从夏威夷岛到横滨穿越太平洋,邮轮有整整9天没有靠岸。

无际的大海上没有网络,所有的一切是最原始的状态。

一日台风过后,远处横滨港的灯塔透出微弱的亮光,他在歌里写道,“灯塔边的岸上有我的船,我的最初的梦灿烂依然”。

也是在这场旅行中,褚乔爱上了零距离靠近观众的感觉。

葡萄牙、西班牙、希腊、意大利,所到之处有机会,他就带着吉他上街演唱。

在异国他乡,音乐变成了一门通用的语言。

阳光洒下,褚乔的脸印在路人碧蓝色的眼眸里,没有人认得他,却能安静地听他唱歌。

环游世界回来后,他带着新专辑,跟乐队一起开上两辆皮卡车,在十座城市的街头巡演,不论是当地的高校还是广场上,都留下过他的歌声。

“旅行中的歌要在旅行中表达出来”,这是他的愿望。

褚乔在旅行中看过世界各地的晚霞,甲板,峭壁,海滩,天边的一角,城市的一隅,火一般的晚霞让他沉醉。

于是,他在歌里唱着:“我们说过一起环游世界,看着天边的晚霞犹如火一般的梦。

”褚乔喜欢街头,喜欢在不认识的人面前唱歌;比起其他商演,他更愿意参加大大小小的音乐节,他渴望着自己的歌声能在周围的观众间,形成一种“能量场”,那一刹那的火花让人神往。

今年春天,褚乔来到成都,计划待上一年的时间,“持证的街头艺人,想着挺激动。

”他的第一场演出在宽窄巷子。

周五的傍晚,白日的暑气还未褪去,人群熙熙攘攘,他抱着心爱的吉他唱了20首歌。

观众里,有不认识他的,也有得到消息专程而来的歌迷。

“《晚安》这首歌,大家都轻轻和唱着,那种感觉很温馨”。

演出结束后,他送给观众自己的专辑,里面写着“成都首次街头演出,有缘遇见你”。

11年。

音乐的枝蔓繁衍生息,层层叠叠,攀附着梦想的高墙,一路向上。

如今,站在成都街头的褚乔,只是一个热爱唱歌,喜欢音乐,简单而纯粹的人。

偶尔,褚乔会去九眼桥附近走走,这里让他想起北京的后海。

一排排酒吧里,藏着无数个音乐的灵魂。

屋外夜色柔软,屋内浅语低喃,台上的人唱着有故事的歌,台下的人痴醉地听着。

“相比于宏大的北京,成都府南河温柔的风,望江楼青翠的竹林,更能使我还原成一位行走在路上唱歌的人。

”封面新闻见习记者钟雨恒 受访者供图“老文,又收到啥子好机子没有?”8月28日上午,成都紫荆北路58号大院文先生家,朋友张天志一进门就问。

今年52岁的文先生是一个老式放映机资深收藏爱好者,从1986年起,32年来收藏200多台老式放映机。

他家一间套二的房子里,除了卧室里有落脚的地儿外,客厅里摆满了他的宝贝。

文先生希望有人提供场地,能有机会让市民见到这些见证电影发展的老电影机。

1986年的一天,文先生在成都的大街上闲逛,路过一家废品站,看到废品站师傅正打算砸一台老式放映机,他赶紧花了100块钱买下这台美国柯达牌放映机。

“小的时候家里没有电视,也看不了电影,就想着如果有一个放映机,就可以随时看电影了。

”这次经历,便成了他收藏之路的起点。

他家里的摆设看上去十分简陋,满屋子堆放着的各式各样机器却十分扯眼。

“这些可都是我的宝贝,你在别处看不到。

”仔细一看,文先生家中的这些机器确实不一般,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放映机和电影胶片。

文先生介绍说,这些机器大部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使用的放映机,在市场上几乎看不到了。

特别是其中一台无声放映机,制造于1903年,算起来有100多年历史,经过他修理以后,现在还能使用,这个“老家伙”可是文先生的最爱。

到现在,他已经认识了全国不少老式放映机的爱好者,“现在收藏老式放映机都是通过这些圈内的朋友们才知道的,而且价格比之前贵了将近3倍。

”上世纪90年代人们都不是很重视这些老物件,所以收藏起来相对容易些,但是现在老式放映机的收藏爱好者多了起来,收藏起来也就没那么容易了。

文先生的众多藏品中,“老54”总共有5台,生产年代大概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甘肃光学仪器厂生产的放映机占大多数。

”由于收藏的物品太多,他还专门在院坝里租了间房屋来堆放。

走进文先生的“仓库”,整个机房都堆满了一些放映机和老物件。

“家里放不了这么多东西,就把它们堆在这里了。

”看到堆积如山的老物件,文先生有些发愁,他对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讲,希望有人提供场地,让市民参观这些老电影机。

封面新闻记者刘陈平实习生李娟平摄影报道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