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综艺 > 一档走过7载的节目,如何为民歌开拓新空间|《歌从黄河来》图鉴
时间:2019-07-04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自2011年播出以来,《歌从黄河来》始终坚持传承、普及、创新、礼赞山西民歌乃至中国民歌,并备受业界和观众的关注。

其坚守与创新也触动了业内诸多思考,在多元的电视节目市场环境中,《歌从黄河来》要怎样做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初心不改,又如何做到的“致敬经典,讴歌时代”? 在2018年《歌从黄河来》第六届“黄河歌王”年度总决赛上,节目通过嘹亮的歌声让人们看到老牌节目所呈现出的新的维度,亦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

题面:追求什么样的节目价值观?问:音乐节目最重要的是什么?答:音乐本身的内容质量。

这样司空见惯的“问答”也许太过简单和直白,但一问一答间透视和折射着问题的本质。

《歌从黄河来》是由山西卫视打造的一档原创电视节目,7年来,节目始终不变的创作宗旨之一就是不追求节目场面、舞台美术的宏大和奢华,不追求参与人员的“星度”和“光环”,只是让来自基层、身份普通、生活平凡的老百姓和劳动者登上他们梦想的舞台。

从2017年多类节目的“铺面”,到2018年音乐类与情感类两大综艺矩阵的发掘和确立,《歌从黄河来》这档民歌风情节目逐渐探索出一条与众不同且特立独行的发展路径。

尽管如何做好培养观众民歌审美之路任重道远,但节目的创作团队始终认为,在追求返璞归真的过程中,音乐也许不再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技巧,在践行“言之有物、歌以咏志”的创作理念下,节目也始终坚持“原创、真实”,将“传承优秀文化、讴歌崭新时代”作为最终目标。

回答:用坚守赋予中国民歌崭新的生命“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

”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

苏洵有道:“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

”《歌从黄河来》的每一位选手就是这架“马车”的车轮。

白沙是蓝野乐队的主唱,这个乐队5个意气风发的蒙古汉子一路挺进全国16强,当所有人都沉浸在晋级的喜悦中时,白沙突然住院,短短半年里爆瘦近30公斤。

胃癌晚期残酷的病情,不仅意味着他无法继续比赛,就连生命也仿佛被告知进入了倒计时。

但白沙并没有选择退赛,并一直坚持不放弃自己的民歌梦。

2016年“黄河歌王”——这位来自内蒙古基层的选手用最后的也是最响亮的民族歌声完成并永远留下了他的生命绝响。

来自内蒙古的白沙(中)杨录,来自云南的苗族歌手,他美妙的苗族民歌也为《歌从黄河来》增添了一抹亮色。

但很多歌声的聆听者并不知道,杨录家境贫寒,经济的拮据已让他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捉襟见肘。

但是,杨录始终没有停止对民歌的喜爱和追求,始终保持着充满灵性的创作灵感和激情四溢的歌唱热情。

在亲友和节目组的支持和鼓励下,杨录放歌《歌从黄河来》,用歌声告诉所有的人:生活有着沉重的美丽,中国民歌为美丽的生活卸除所有的沉重。

来自云南的苗族歌手杨录白沙、杨录这样的“民歌人”,也是《歌从黄河来》众多选手的代表和写照。

与白沙和杨录身份截然不同的有这样一个人——著名军旅文学家、艺术家阎肃。

从2014年开始做客《歌从黄河来》担任评委和点评嘉宾,直至2016年病倒在床榻,这期间的每一期节目阎肃都事必躬亲地参与录制,他说,“其实是这些青年选手的精神感染了我,因为他们把坚守传承的一份责任体现在的他们的不同歌声中”。

从白沙、杨录到阎肃,从行业的权威到寻常巷陌的无名歌者,相同的热爱和追求,共同的信念和责任,凝聚起磅礴力量,传承着中国民歌文化,也捍卫着中国艺术舞台。

无论白沙、杨录,还是阎肃,他们身后站立着一个向善向上、蓬勃生长的群体。

他们用歌声和信仰唱响、传递着奋斗者的幸福。

其永不放弃的共同坚守,也赋予了中国民歌崭新的生命。

著名军旅文学家、艺术家阎肃7年,2500天、330场录制、4场直播、4场跨年、节目时长累计25760分钟、累计选手资源2200余人……《歌从黄河来》从专一变成惟一,有温度和重量的数字也让更多观众看到,《歌从黄河来》持续不断地为中国民歌的音乐肌体输送新鲜血液,同时也不断巩固着中国民歌的地位。

方法:在创新中开拓更为广阔的音乐空间《歌从黄河来》的一位年轻编导曾说过,曹雪芹如果没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做过全景式的观察和显微镜式的剖析,就不可能完成《红楼梦》这种百科全书式巨著的写作。

鲁迅如果不熟悉辛亥革命前后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心情,就不可能塑造出祥林嫂、闰土、阿Q、孔乙己等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歌从黄河来》7年的探索和实践对为什么创新、如何创新和怎样坚持创新作出了一个关于“方法”的清晰回答: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

来自内蒙古的歌手奈吉组合,四兄弟本是儿时玩伴,相约十年重聚舞台,但时过境迁,再回舞台只剩两人,节目将《两座山》与情改编,前奏一对孩童清澈开唱,将时空拉回二十年前的蒙古草原,兄弟二人在草垛上玩耍嬉戏,舞台中央缓缓亮起,健壮魁梧的两位蒙古汉子唱响词曲中的灼灼思念,万般深情都是对离散兄弟的呼唤。

来自内蒙古的歌手奈吉组合从发掘真实的人物情感入手,并将情感元素巧妙地融入演唱形式,这是创新的方法。

余玉婵则是一位从西湖翩跹走来的民歌画家,小桥,荷塘,龙井,便总是淡妆浓抹总相宜,舞台毫不吝啬为她将话筒变为画笔,通过《采茶舞曲》画尽江南美景美人美画。

从西湖走来的民歌画家余玉婵从发现浓郁的地域特色着眼,并将特色元素机智地揉并为直抵人心的音乐之意境之美,这同样是创新方法。

坚持以创新为灵魂,节目方能常办常新。

2018年《歌从黄河来》年度总决赛在节目组今年季播改制后,再开四大主题专场,分别以“百花齐放”“坚守之路”“美丽家园”“向往的生活”四个不同的维度,解读音乐,让观众在熟悉和陌生的民歌声中看到绚烂的民族音乐之美,听到民族音乐的变化和变化中凸显的与众不同。

7年探索和实践,让《歌从黄河来》的创作团队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始终在创新中改变和发展,他们有这样的共识:随着观众音乐审美要求和水平的提升,创新已远远不是也不能简单的着眼于音乐本身和创作模式,必须站在长远和根本发展的高度,架构创新发展的理念,寻找推陈出新的路径,总结出真正属于创新发展范畴、属于推陈出新特点的方法和经验。

随着市场的变化,《歌从黄河来》在内容上不断改进更新,除台网双播之外,更在“两微”端持续发力。

如今,《歌从黄河来》单条微信推送浏览量最高已达到25万+,微博话题#2018歌从黄河来#阅读量45万+,#歌从黄河来经典回顾#阅读量30万+。

以一个关于“初心”和“使命”的方程式,一种以“图鉴”的方式而进行的解读,或许能让更多的人看到《歌从黄河来》创作团队的一种良善初衷:“无论从多少维度解读昨天,也无论融媒体用怎样可观的数据佐证今天,我们的节目都是希望让这个时代更多的年轻人在繁忙的生活当中,有一个安静温暖的片刻,饮一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清泉,醒盛世芳华之爱恋,燃传承经典之激情。

”作者:范鑫 杨培忠编辑:王梦茜 王海婷【版权声明】本文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