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药提高一代人的音乐欣赏水平,依靠的应该是系统科学的音乐教育和审美训练,以及良好的社会环境;依靠一个成功的综艺节目,是不太现实的。
理解《歌手》的前提是:这是一档音乐类综艺节目,它的本质是综艺节目,终极目标是收视率和商业影响力。
它并不是音乐行业为了走出低谷而为自己创造的机会,也不是成年人的音乐课。
如果它对中国音乐产业和大众审美产生了正面影响,也只是附加值或者客观产生的。
即便如此,六年下来《歌手》对一些音乐审美对象和概念的普及还是很有价值的。
围绕音乐这件事,许多之前被娱乐大众很容易忽略的环节、因素、角色、概念被摆上台面,通过华人世界最火的音乐综艺节目传播出去,被人悉知。
这是它的积极作用。
乐手登台:一首歌不只属于「歌唱演员」印象中从未有一个影响力广泛的综艺节目,像《歌手》这样把现代编制的乐队摆上台面,至少在空间上,乐手和歌手平起平坐。
梁翘柏、黄仲贤、刘效松、刘卓、郝稷伦、韩阳、靳海音等人的名字和面容,一次次出现在短暂闪过的字幕条和停留片刻的镜头中。
这些华语乐坛曾经和当代最重要的幕后人,可能从来没有这样的机会,被广泛的大众记住名字。
并且这六年来,他们的工作是能够被看见的。
这让更多人对「音乐人」这样一个宽泛的概念,有了具体的分工和价值认知;像梁翘柏老师这样以前可能只有资深乐迷才了解的人,变成了人人皆知的音乐人。
一些人对「歌曲」的关注点,也终于摆脱了「歌手」的局限。
另一方面,《歌手》的全乐队表演形式,刺穿了霸占中国电视荧屏多年的、春晚式卡拉ok独角戏以及理直气壮搞假唱的毒瘤。
至少在形式上,综艺节目终于把主角还给了音乐本身。
编曲的意义:到底是谁创造了音乐《歌手》把编曲对歌曲的影响最大限度呈现给大众。
和声、编曲、节奏、曲式、结构……什么都可以改。
颠覆式的改变能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貌,编曲者的角色和价值,也由此被更多人理解。
同时,电子、neo-soul、r&b、hip-hop 等等不算华语流行乐「主流」但却是世界性的音乐风格(甚至萧敬腾的 80 年代日式硬摇),有了一个被更多人感受和讨论的渠道。
歌手本人也是编曲的受益者,有的通过《歌手》强化了自己的风格标签,比如尚雯婕;有的则颠覆了自己在大众心中的固有印象,比如唱《花房姑娘》的韩磊和尝试《You and I》的李圣杰(虽然他还是唱了《痴心绝对》)。
另外,一些华语流行乐不常见的乐器和音乐家,也通过编曲被介绍给大众。
比如姚策老师的西塔琴演奏,以及梁翘柏给尚雯婕安排的特雷门琴。
音准、音域、音色……:关于唱功的空前讨论借助《歌手》和《The Voice》这样的综艺节目,「唱功」这样一个从前要么玄学要么缺乏专业形容词的概念,收获了空前的讨论热度。
「不跑调儿」和「真好听」变成了羞涩难以启齿的形容词。
更多人的指尖开始敲打出「音准、音域、音色、X个八度、pitch、气息」之类的名词,即便是吵架时也用得上。
不管怎样,客观上大众对歌唱水准的评价,从此进入了向专业方向靠拢的轨道上。
人们开始更大胆地区分唱将与流量明星的差异,流量明星的粉丝们也开始从技术角度为自己的偶像讨个说法。
(这部分随便在知乎搜几个名字,看看问题的讨论场景,一看便知。
)总的来说,这是审美角度的一种进步;朝着更专业的方向,总是好的。
怀旧与挖掘:华语流行音乐史的客观「整理」华语音乐界不算太长而又分得七零八落的流行音乐史,其实一直缺乏系统的整理,以及音乐学角度的论述。
《歌手》当然也做不到这点,但是通过邀请一些隐退或半隐退状态的「老将」,一些尘封已久的作品和彼时的音乐运动,被重新挖掘出来。
比如齐秦在 80 年代的不少歌曲,像《九个太阳》,在今天完全没有《夜夜夜夜》的知名度;比如黄绮珊其人其事,李丰溢其人其事,没有《歌手》可能会就此埋没。
像陈明、周晓欧、陈洁仪、品冠、李圣杰这种唱片工业时代曾经红极一时,网络时代相对被人遗忘的人物,借助这样的舞台再次被人加深印象。
有些人甚至在《歌手》后迎来音乐生涯第二春,比如黄绮珊和拿到金曲奖的彭佳慧。
也许他们擅长的音乐形态是可以过时的,但是他们在华语流行音乐史上是有自己地位的,值得被记住。
更不用说像林志炫这样的大师,作为自身创作能力有限但是歌手属性「殿堂级」的人物,在音乐产业巨变以至于「遇不到好歌」的年代,通过《歌手》完成了个人形象和价值的升华。
技术与审美:音乐节目制作以及前期后期的讨论《歌手》这样一个节目,可以说展现出当下中国音乐类综艺节目制作的最高水准。
同时带动了围绕摄像、导播、剪辑、拾音、扩声、修音、混音、后期等等工作的舆论关注度。
作为不少此类专业人士的朋友,我能感觉到社交网络中这些话题的社会热度,在《歌手》诞生之后有了明显提高。
而其中像「修音」这样的话题引发的争论,实际上也代表了大众审美角度更加严苛、专业的趋势。
音乐的根基:版权、翻唱与争议这不是《歌手》单独的贡献。
最近几年的音乐类综艺节目,充斥了大量的翻唱与改编曲,有些甚至完全依赖于此。
翻唱与改编所带来的版权话题和部分争议性事件,间接提供了向大众普及音乐版权知识的机会。
比如若干年前,大部分人还分不清音乐行业中「词曲版权」和「录音版权」的意思,许多人不理解汪峰不再允许旭日阳刚翻唱「春天里」的正当性。
而今天此时,就在知乎站内搜索「音乐版权」四个字,有 6266 个关注者和多达 2446 个问题。
任何涉及翻唱侵权的事件,都能引起舆论的极大关注。
个人认为《歌手》在这方面对中国音乐产业的贡献,反而要更深远一些。
新人上位:有限的造血和挖掘老将一样,《歌手》对新人的有限发掘是从综艺节目的角度进行的(比如人设和人数),但客观上确实也给了几位资历尚浅或因地理因素在大陆不为人熟知的歌手,演艺生涯中极其重要的推广机会。
最典型的如赵雷、邓紫棋、李荣浩、袁娅维和 GAI,比较极端的如这季的张天。
甚至包括在台湾家喻户晓的A-Lin,实际上也是通过《歌手》才打开了大陆的知名度。
在华语乐坛被连年诟病——能登台的快被综艺节目挖光了——这样的背景下,这几位有限的「新人」,多少能让大众知道,新鲜血液还是有的。
当然,如果把眼光从「唱将」的局限放得更远的话,华语乐坛绝对是一个精彩得多的空间,只不过专注唱歌的《歌手》无法承担起这个媒介使命。
从郑淳元到 Jessie J :感受大中华与世界的差距上周第一集播出上,知乎上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题:中国歌手中,谁有实力与Jessie J一战? 。
不少人把答案指向了一个可惜再也无法唱歌的歌手。
我依然记得郑淳元唱完《那个男人》后,全场从歌手到嘉宾到乐评人张口结舌的错愕;迪玛希在 VCR 里「狂妄」地说「说实话我参加了很多比赛从来没得过第二」,然后用三分五分功力吊打全场;刚做完大手术的 Jessie J 用一半力气,把一首降 key 的多米诺玩得轻松夺冠。
这些人让大众认清了一个事实,华语流行乐与世界乐坛顶尖水准的巨大差距。
聪明的人会去开始联想,自己小时候和自己孩子的现在,那些被数学课占用的音乐课都去哪了;以及自己小时候参加过的和给自己孩子现在安排的,那些课余乐器班到底有啥用?就像崔健说的,再不加强爵士乐教育,中国未来就要如何如何(请描述一下爵士乐教育的现状,为什么崔健先生会为该领域在中国的发展滞后而着急?),这些问题都不是《歌手》能够解决的。
《歌手》只是把问题给你摆出来却不说破。
当然,你也可以视而不见。
Jessie J 表演播出后,谭伊哲老师在朋友圈说过一段话,句句中肯:不是 Jessie J 强,是我们太弱了。
她就是一个国际标准。
如果你家 24 小时都是欧美音悦台你会见怪不怪。
如果我们认为她强那只能证明我们还很落后,如果我们觉得她很正常那证明我们审美已经国际化了。
在欧美有一堆这样的人,不要大惊小怪的没有见识。
职业音乐人及歌手不要被节目的大众化音乐给拉到和大众一样的品位及感叹!除了学习和教育,我想恐怕没有其他捷径可以改变现状。
关键是,为了让下一代接受更好的音乐教育,为了让社会形成崇尚音乐的气氛,你我每一个人,愿意做些什么呢?从博主到大V:一批新式乐评人的诞生几年前印象中曾看过一篇文章,讲到乐评人「终于可以养活自己了」。
的确,以《歌手》为代表的一批音乐综艺节目,借助社交媒体高速发展的东风,催生了一批文风语汇与过往前辈明显不同的乐评人,其中的一些据说「稿费」已相当客观。
这些人中一部分具备专业教育背景,言之有物,角度科学,迅速聚拢了一批有求知欲的粉丝;一部分利用社交媒体刚刚兴起时信息不对等的最后红利,成为所谓的「知名音乐博主」;另有一些善于哗众取宠,利用争议,扩大影响,同样收获满满。
无论是哪一种乐评人,如果没有《歌手》这样万众瞩目的话题核心及其源源不断衍生出的话题,都会失去一个重要的立足点。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一档音乐类综艺节目代替了音乐作品本身,成为了大众音乐审美的核心。
而新型乐评人顺势而起,把握时机,摆脱了「博主」的局限,在掌握乐评界话语权的同时,客观上也扩大了乐评人这一社会角色的影响力。
乐评人是音乐产业的重要一环,衔接着生产与消费,审美与普知,创作与商业。
以《歌手》为代表的音乐类综艺节目,对于中国新一代乐评人的迭代,功不可没。
《歌手》六年,除了作为电视综艺节目影响人们的审美之外,自然还有其他价值,比如综艺节目创意和制作的角度。
这些就不在我的讨论能力范围内了。
对于音乐和审美这件事,虽然列举了很多正面作用,但我确实不能认为,它对华语流行乐坛有什么震古烁今的影响,因为那并不是它的目标和使命。
流行音乐不仅是唱歌,更不仅是旋律;而大众对流行音乐的认知,大部分可能依然停留在「唱歌」和「旋律」两件事上。
这是《歌手》这样需要收视率的综艺节目,注定无法摆脱的「题材」限制,不能挑战大众的习惯。
———————————————————————————昨天(18号)发生了足以影响这季命运的传闻。
按照惯例,周五(19号)我们看到的版本一定会充分体现剪辑老师的功力。
这件事其实恰好说明,《歌手》想对音乐本身做一点微小的贡献,都不是那么容易的,无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
上一篇:有哪些烂到极致的神作?
- 夏天的风 姑娘 老男孩 理想三旬 月半小夜曲 生日快乐 其实 那些年 光阴的故事 少年 后来遇见他 那女孩对我说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 火红的萨日朗 想见你想见你想见你 冬眠 关键词 芒种 往后余生 关山酒 年轮说 小镇姑娘 烟雨行舟 记念 你笑起来真好看 来自天堂的魔鬼 学猫叫 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 不仅仅是喜欢 浪人琵琶 卡路里 带你去旅行 红昭愿 纸短情长 最美的期待 体面 小跳蛙 悬溺 侧脸 山楂树之恋 我的名字 失眠飞行 有可能的夜晚 追光者 请先说你好 流浪 东西 星球坠落 我的将军啊 烟火里的尘埃 答案 心如止水 我们不一样 嘴巴嘟嘟 晴天 成都 告白气球 南山南 女儿情 天空之城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