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有点假,可我莫名爱上它。
黄粱一梦二十年,依旧是不懂爱也不动情。
写歌的人假正经,听歌的人最无情。
——陈升《牡丹亭外》从2012到2015年,中国好声音在诞生起就注定不能仅仅被看作单纯的音乐选秀节目。
每年盛夏时节,这样一档由海外原版引进的节目,伴随着它集均4%的收视率,制造着一个又一个社会话题。
这些话题的辐射与深度,远远超出音乐两个字所能够涵盖的范畴,折射出当下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社会心态与矛盾。
在第四季好声音不出意外地伴随着质疑与争论落下帷幕时,我们对于新一届冠军的讨论恐怕也不能仅仅局限在一时一地,一场比赛,一季选秀中。
关于张磊,关于所谓的“新民谣大旗”,关于好声音,我们能说的,真的很多。
好声音的“核心竞争力”在2012年第一季中国好声音引起社会轰动前,没有人会意识到,原来一档选秀节目也可以被制作出如此的效果。
其实早在05年,超级女声的横空出世就已经给当时的国人足够的震撼。
三强选手分别代表完全不同的音乐风格,李宇春的日韩视觉系风格加杂糅的音乐类型,周笔畅的R&B与港台流行,以及张靓颖与欧美流行音乐的接轨,对于当时大多仍只接受港台芭乐苦情歌的大陆听众,无疑是在音乐风格方面开天辟地般的开拓。
但随之而来的,是日后中国选秀老大难的两个问题,一是选手与制作方之间的利益分配,二则是疯狂的粉丝团以及这一类人群所代表的喜好与观点。
后续几年的选秀大多受制于这两个问题。
虽然这里面可以说道的地方非常多,但是简单而言,利益分配所带来的结果就是节目制作方对于赛程导向干预的动机愈发强烈,也就是说,更倾向于能够为自己吸金为自己效力的选手走的更远,而并非是绝对意义上唱的更好的;而粉丝团的存在,则意味着大众视角与普世观点以一种极为强大的力量不断评论,甚至一定程度地,干预比赛的结果。
某种意义上来讲,大众观点与制作方之间是存在利益共同趋向的,因为制作方所希望选出的一定是日后在市场上能够吸引更多拥趸,并刺激这一部分人群进行消费的选手。
因此,大多数选秀节目的结果,往往是制作方与大众皆大欢喜的,而双方发生矛盾的情况,大多是大众所认可的选手与制作方无法达成利益分配一致,而导致赛果不为大众所认同,进而产生类似黑幕论、阴谋论等论调。
由此可见,其实无论一档节目的最终结果斯否被冠以“内定”二字,其过程都一定不是完全正义的,而是在制作方与大众两者的利益推动下,共同决定的。
只是在赛果被大众接受的情况下,所谓的民意,是不会自己打自己脸的。
好声音在2012年的异军突起几乎是没有前兆的,也因此,它火爆背后的原因是值得我们深究的。
很显然,音乐质量是好声音能够让全国观众买单的原因。
很多人说,在好声音出现之前,根本不知道中国有这么多会唱歌的歌手。
但这句话并不完全准确。
不知道各位还有没有印象,在好声音走红后的一段时间,几乎每场盲选比赛结束后网络上都会有好事者将每位选手过往经历“人肉”出来,这其中,此前参加过各类选秀和歌唱比赛者,大有人在。
因而,会唱歌者的人数并不是在出现这档节目后才爆发式增长的,但好声音让这些选手有平台去展示自己的声音,或者说,因为好声音这个平台,这些歌手原本不被大众认同的声音,逐渐取得了大众的认同。
为什么必须是好声音才能让他们的声音被大众认同。
在2012年第一次看到满屏幕红通通的好声音宣传广告时,我的第一反应是不屑,不过又是一个选秀节目。
但是看到导师阵容里刘欢和那英的名字的时候,不由得为之惊讶。
在巫启贤,游鸿明,包小松们已经将各大地方卫视当作自己家,每年夏天定期串门的时候,刘欢和那英,这两位在华人音乐圈最被认同,最具有影响力的音乐人的加入,无疑是决定性的。
仅仅是因为导师阵容,好声音以降所有其他选秀只能沦为二流。
导师所带来的权威的力量,是好声音学员就此被大众认可的根源。
“你的声音对得起中国好声音这个牌子”,这句话从刘欢嘴里说出来和从其他一般评委嘴里说出来,我想差别是显而易见的。
随后的几季,尽管导师阵容账面上不如第一季震撼,但依旧保持了华语音乐顶级的鉴别能力,同时更加注重风格的多样化和音乐理念的杂糅。
当然,并不是有好的导师就拥有了一切。
反面的例子自然是13年上海卫视紧随好声音举办的中国梦之声。
即使集结了韩红,王伟忠,李玟和黄晓明这四位从大陆到港台再到国际,从市场到体制,全方位覆盖的重量级导师,但依旧无法形成好声音般的轰动效应。
个中原因,我想在于导师是否带来新的理念与视角。
好声音导师在好声音所做的不仅仅是人才选拔与培养这一件事情,更重要的,他们与学员一起,不断向大众传播着各自的音乐理念和对于大陆音乐市场的观点。
无论是刘欢在徐海星与袁娅维被淘汰后发自肺腑的两段充满大师气派的陈述,还是哈林顶着重重压力力捧吴莫愁上位,抑或是周杰伦不断重复着的那句“中文歌才是最酷的”,这些观点与思想能够引导大众改变对于音乐的观点与口味,使得好声音在造星的同时,也在引导潮流方向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这一点,是韩红们在其他选秀中所没有做,或者说,未曾做到的。
所以,如果非要为中国好声音挑出核心竞争力的话,我想应该是:导师所带来的精英观点对于大众品味的引导与提升。
从刘欢到周杰伦,从流派到风格不得不承认的是,好声音从第一季到第四季,所谓的导师质量是呈现下滑趋势的。
这里并不是说周杰伦、齐秦导师的音乐水准不如刘欢导师、张惠妹导师,而是说,导师在节目中所引入的精英视角与观点,无论量还是质,都在不断下降。
记得在第一季真正让好声音成为具有社会话题的,是刘欢组与哈林组的导师考核,其中最具有争议的,就是刘欢对于吉克隽逸的偏爱和哈林力挺吴莫愁的《痒》。
如果将视角移出比赛,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两位大师级的导师所坚持的,不仅仅是一场比赛的胜败、一位选手的晋级,而是他们所认为有意义的音乐理念,或者说,音乐发展形式。
作为深谙西方古典音乐根基的刘欢导师,他显然明白目前大陆音乐无论是风格多样性还是市场完善度,都距离西方的流行音乐存在巨大的差距,因而他所倡导的,是遵循西方流行音乐发展潮流,别人走的路我们也一步不落,即使慢一点,最终也一定有很好的结果。
因此他不断强调音乐分类的重要性(选择袁娅维),希望与西方音乐接轨(坚持吉克隽逸),并在此基础上对于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流行的结合有着独特的偏爱(在吉克隽逸身上再次体现)。
而哈林的理念,则是他常常说的那句“破坏与重建”。
极富争议的吴莫愁,以及她那首颠覆性的《痒》所带来的,是一种完全新颖的听觉体验,这种体验距离听众熟悉的港台芭乐情歌足够遥远,远到如果仅以原有的欣赏方式可能难以理解和接受这一类音乐。
哈林所希望的,就是打破一尘不变的词曲结构,在全新的基础上发展华语流行音乐。
很显然,可能哈林自己内心也明白,这种方式无法为主流所接受与使用,但却不能否认这也是一个极为精彩的思路。
推进至第二季,在节目中正常出镜的时间远小于哭着出镜时间的阿妹导师,不仅带来她多年积累的体重,更让港台音乐的风格与标准卷土重来。
某种程度上,在盲选时她对于塔斯肯的失误还算是可以被谅解的小事情,但后续对于李琦这样一位再典型不过的大路情歌歌手的极度偏爱,可能就略显眼界狭隘了。
汪峰的加入可能算是对于前一季梁博在吉克隽逸与吴莫愁的厮杀中,突然冲出夺冠的回应,如果大众心中真的还给摇滚留出了一席之地,那么就请一位摇滚界中为数不多受到主流声音待见的音乐人来发掘更多这一领域的资源吧。
事实上汪峰从第二季到第四季都一直坚守着摇滚和民谣的阵地,但在大众心中对于摇滚的记忆远多于热爱的事实背景下,他一路杀气腾腾带着摇滚过来就显得太过于招摇了。
从这个层面来看,即使他有着过度为自己打歌、从来只会问一个问题等等这样那样的缺点,汪峰还是一个对于音乐类型有坚守的人。
当然,请注意,从第二季开始,导师们所坚守的,或者说,他们所能够构想的,已经不再是一个宏大的发展蓝图,而是某一音乐领域或者风格。
不过即使是这样,好声音也足以保持选秀节目中超凡的质量。
第三季的开局并不顺利,原先邀请的罗大佑导师由于不能公开但是人尽皆知的原因,在录制前两期节目后退出,好友齐秦临危顶替。
很难说这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
作为华语乐坛至尊级别的音乐人,罗大佑可以算是最先使用先进的音乐风格表达社会情绪的一位,而他音乐最闪光的地方,就在于对于社会变迁以及随之而来的人们心理状态改变的描述。
因此,在目前社会状态处于相对稳定的背景下,他的音乐能够产生的共鸣是不及当年的。
而齐秦作为同样重量级的导师,在节目中非常鲜明的表达了他对于“有情感的”音乐的偏好,这是台湾音乐人在评价歌手时一贯持有的观点,情感>技术。
总体来说小哥的表现合格,对于音乐的敏锐度使得他几乎不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帕尔哈提可能是唯一的例外)。
但他也仅限于此,再难谈及音乐观念的传递,这也是第三季4位导师整体存在的问题,因此即使优秀学员数量并不一定亚于第一、第二季,第三季好声音还是显得相对平淡。
周杰伦的到来是第四季最大的看点,我至今对于第一期节目播出后朋友圈被“小公举”刷屏的盛况仍然印象深刻。
其实在节目开播前,对于周杰伦的到来我是存有期待的,并不是因为曾经是他的歌迷,而是因为他所有代表的R&B与嘻哈风格,在中国拥有庞大的可开发的市场,同时又亟待有人进行整理,正本清源。
不出意料的,这一季中涌现了大批R&B与和嘻哈说唱风格的歌手,而周杰伦导师也非常应景地将一位嘻哈和一位R&B歌手代入了总决赛。
但综观整季,周杰伦做的更多的事情是,告诉大家R&B和嘻哈是好听的,中国人也是可以唱的,这一音乐类型也是可以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因此请大家多多接纳。
但更深层次的挖掘,诸如如何发展这一领域,怎样才能创作和唱好这一类型的歌曲,周导师并没有涉及。
就像这个板块的题目所说的,在第一季,刘欢哈林们所做的,已经远远超出选出一个好的歌手这么简单,而是延伸至华语流行音乐的发展方式与流派之争;随着时间推移,在本季,周杰伦们所能够做的,也只是介绍与强调某个音乐风格,仅此而已。
从这个角度来说,张磊所代表的新民谣,也只是被强调,而不是被发掘的,一种音乐风格。
汪峰怒飙媒体与精英视角的崩塌导师所引入的精英视角与观点的质量不断下降,带来最明显的后果就是大众对于导师水准与决定的质疑。
这件事情在四朝元老那英身上可能是最为明显的。
很多人从第二季开始对于那英持有负面观点,尤其在姚贝娜事件不断发酵后,认为她远没有第一季专注于音乐,反而成为了制作方的代言人,完全从灿星的角度思考问题。
即使不得不承认那英导师存在不完全音乐性为评价标准的问题,但纵观4季,那英在音乐方面是有着非常明显的坚持的,而她所坚持的东西其实在本季总决赛开场宣传片中已经陈述的很明白了:“经典就是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重拾最初的感动”。
简单来说,那英所喜欢喝寻找的,一直就是老派情歌好手,或者再深入一点,带有她年轻时候影子的情歌好手。
因此在第一季即使高音出色如张玮,她依旧不为所动,转而在多亮被张玮淘汰时直白地表达遗憾与不解;第二季无论外界如何质疑萱萱,她还是将这样一位怎样都看不出有前途的小粗腿姑娘带到了最后;而第三季,四朵金花中,她对于刘明湘和张碧晨想必是更加偏爱的;到了本季,走到她的小组的最后的,也还是两位情歌高手(张磊真正的属性其实就是情歌歌手,这个后面再说)。
但大众很难看到这些,他们对于那英的质疑往往忽视那英一以贯之的选择标准。
有些事情如果能够理解当事人的思维,就变的好理解很多。
但在汪峰“撕逼”媒体之前,所有大众观点对于导师权威的挑战,还仅仅停留在网络上媒体上说一说骂一骂,大家当当键盘侠发表一下观点,顺带感怀一下好声音江河日下、那英导师远不如刘欢之类,对于选拔的结果,对于导师在节目中的重要性,无法产生直接的实质性的影响。
但本季好声音赛制的改变,给予了大众观点大举侵蚀好声音导师权威的机会。
过早引入导师战队间的对抗,迫使制作方引入媒体与音乐代表作为投票权的拥有者,以解决导师无法在组间对抗过程中公正评判的问题。
这是四季好声音以来第一次,在总决赛以前,导师完全失去手中的“生杀大权”,也意味着好声音原本由导师所把持的专业评判标准,被大众的评价标准、市场的评价标准所取代。
决定歌手去留的,不再是他们是不是真的唱的好,而是大众喜不喜欢他们这么唱,甚至是喜不喜欢他们的脸,喜不喜欢他们的导师。
也许有人会说,歌手最终都是要经历市场考验的,在这一环节提前经历筛选没有太大问题。
我想说,对于一般选秀,也许是这样,但是对于好声音,一旦大众的价值判断完全取代导师的精英视角,那么这一节目的核心价值便不复存在。
也就是说,坚守4年的好声音这一金字招牌,与大陆许多其他选秀节目,恐怕不再有档次的差距。
之所以精英视角对于好声音有着异乎寻常的重要性,是因为来自资深导师的观点能够使得这档节目在选出好歌手之余,传递音乐价值观。
对于吴莫愁的横空出世,大众最初的看法是不理解,是抵触,是无法接受,但随即在第一季好声音结束后的一年内吴莫愁的身价就已经飙升至一线明星的水准,说明市场开始认同和消费这一种风格;张碧晨夺得第三季好声音冠军后的一段时间内,大众对于这样一位有着留韩背景的小姑娘也并不买帐,有关韩式唱腔是否应该混入华语乐坛的讨论不绝于耳,但《年轮》等优秀作品问世后,大众也开始接受并欣赏这位华语乐坛目前急缺的中音域厚重有味道的女歌手;帕尔哈提一首《你怎么舍得我难过》直接让第三季好声音原本岌岌可危的收视率迅猛反弹,也招徕了一群以极为激动的方式表示“这也能叫唱歌”“明明就是KTV水准”的受众,但汪峰力排众议将他带到总决赛,让大众明白这种具有艺术家气质的抒情摇滚也可以在华语音乐世界生根发芽。
在华语乐坛摸爬滚打多年的导师们,对于音乐的理解,对于现下的音乐市场,都有着较之常人更为深刻和独到的见解。
这种精英视角,以选秀节目作为媒介,传递音乐价值观,提升大众音乐审美品位,是好声音连续4年成为中国最好的选秀节目的根本原因。
精英视角与大众视角的矛盾往往会带来激烈的争议和对于节目组、导师、赛制的指责,这既是双方的理念博弈的过程,也是精英视角的价值观向大众渗透的过程。
因而,往往在争议平息后,我们会发现原本难以被大众理解和接受的选手、歌曲或者抉择,开始被接受和理解,并逐渐被部分或许多受众所喜爱。
从这个角度,作为好声音这样一个节目,承受更多有关音乐方面的争议和指责,不见得是一件坏的事情。
然而,接踵而至的非议给予导师和制作方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当这种争议由纯粹的音乐领域延伸至许多场外因素时,长期维持在精英视角与大众视角间博弈的平衡可能会被打破。
汪峰导师“撕逼”媒体事件,就是赛制改革、争议领域外扩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下,精英视角与大众视角博弈失衡,所带来的精英视角崩塌的后果。
虽然各方均没有证实,但部分媒体代表们出于对于导师汪峰的偏见,团体性操控投票结果,可能是一个被默认但绝不会被承认的事实。
掌握话语权与决定权的媒体,或者说,大众视角的代表,将完全与音乐无关的评价标准带入节目,是精英视角崩塌最直观的负面影响。
但更深层次的影响是,好声音这一节目,不再具有音乐价值观传递与引领音乐潮流的功能,也就是说,好声音所展现的音乐水准,与大众目前所处在的音乐水平,将不再有质的差距,因为好声音本身所代表的,不再是精英视角中的音乐理念,而是大众视角下的“好声音”“好音乐”。
为什么是张磊说了这么多,还是要回到问题的最初,如何评价这一季好声音年度总冠军张磊。
我在前面已经说到过,如果非要给张磊定性,那么他应该被划分为那英极为宠爱的那一类抒情歌手,而不是许多人眼中的民谣歌手。
或者说,张磊在好声音所演绎的这么多首民谣经典,是一种被世俗化的民谣,披着新民谣的外衣,唱的还是传统情歌的核心价值观。
拿《南山南》作为例子吧。
这首歌的原创马頔是一位极为擅长写词的民谣歌手,很多时候听他的作品会发现他身上的诗人气质可能远胜过歌手气质。
《南山南》作为他去年专辑《孤岛》中反响最好的一首作品,是马老板词创功力极佳的体现。
原创表达这首歌时,娓娓道来一个断断续续,只有片段,没有情节的故事,但孤独两个字随着一遍遍“南山南,北海北…”逐渐浮上心头。
很多人听完这首歌的第一反应,是找出歌词,像欣赏诗篇一样欣赏这些让听者心中泛起难以明状的惆怅的文字。
在好声音,《南山南》也是张磊最为得意的演绎之一,以至于那英在总决赛也亲自上阵,试图用这首歌唤起许多潜在支持者对于张磊的记忆与好感。
(插一句,总决赛之后很多人吐槽那英对于这首歌的演绎,换一个角度想一想,那英的演唱倒是很有20、30年前她刚出道时,演绎的诸多西北风民谣的味道,《南山南》从解读的角度其实是一首挺开放的作品,那么不如将那英的那几句作为对这首歌别致的理解吧)而张磊之所以能够凭借这首歌获得巨大人气,根本的原因在于他的嗓音非常适合这一首在旋律方面婉转优美,在歌词方面有众多意象堆积的作品。
如果说听马頔的《南山南》是由歌声里的故事而引发内心的触动,那么张磊就是直接用嗓音将“大雪纷飞”“相逢孤岛”等意象串联起来,营造一种十分吸引听众的气氛,手法很像那首著名的《天净沙·秋思》。
然而,真正的问题在于,张磊所营造的气氛与原作所表达的情感是存在出入的,《南山南》中的孤独与惆怅在张磊口中很神奇地转化成为一种略带温暖的遗憾感。
你可以说他希望在情感表达方面向原作靠拢但受限于表达能力,也可以说他对于乐曲的理解能力本身存在缺陷。
这一问题在随后几首歌中都或多或少存在,因而个人认为张磊在现阶段还是在情绪表达方面,无论从方式还是内容上,都相对单一和单薄的歌手。
他演唱的民谣所表达的,并不是我们印象中民谣歌手所代表的相对小众化、个性化的,带有一定孤傲气质和文艺气息的情绪,而是世俗化、大众化的,能够轻易使听众感受并产生共鸣的情感。
也因此,在盲选后的所有演唱歌曲中,最受好评的是老狼的《虎口脱险》,因为这首歌本身的情绪与张磊的表达之间的共性是最强烈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张磊所做的,只是使用一种新的方式,去表达此前老派港台情歌已经反复陈述,很难再有新意的内容。
那么,是什么让张磊,这样一位赛前完全不被看好的歌手,战胜呼声阵阵,气势汹汹的周杰伦组两位学员,成为冠军。
其实答案在前面阐述的很明白了,帮助张磊站上巅峰的,其实就是精英视角崩塌,大众视角全面占优后,涌入的大众音乐观与价值观。
音乐类型可以被简单粗暴地分为两类,一类是“表达向”,包括主流的芭乐情歌,爵士,民谣,乡村等等,主要服务于情感的表达与陈述;另一类则是“批判向”,包括Hip-Pop,摇滚,部分R&B和说唱,最大的特点就是有非常明确的批判性和批判对象,并希望通过歌曲传达某种特定的价值观。
很显然,陈梓童和张磊所代表的音乐类型,分属于“批判向”和“表达向”。
不知道有没有人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网路上铺天盖地刷屏“周杰伦小公举”的状态里,评价周董本人的更多,评价周董音乐的极少。
我们听到的声音大多在赞赏周杰伦在节目中机智的话语和坚定的态度,但几乎没有机会听到“好喜欢他的嘻哈”“好喜欢他的说唱”“好喜欢他的R&B”之类的感触。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大众对于周杰伦的欣赏,或者说,此次周杰伦担任导师所带来的轰动效应,是80、90新生代掌握社会消费主导地位和话语权后,一次怀旧情绪的集体宣泄,其原理与当年《那些年》所刮起一阵的怀念青春、回忆初恋的热潮类似,而与周杰伦的音乐,更与周董所代表的嘻哈、R&B等“批判向”音乐类型无关。
大多数周杰伦的歌迷在他真正坐在天王宝座上的那几年,仍然保持着学生的身份,或尚未成为社会消费的中坚力量,这是因为周董的音乐风格更加被年轻受众接受。
横亘在中国社会中年与青年之间的永恒的矛盾,就是话语权的交接。
长期的父权社会下,话语权往往代表着家庭或是社会中的地位,因而父辈往往对于话语权的把控极为严厉。
最简单的例子,即使子辈已成家立业,父辈总还有能力在诸如孙辈养育、生活方式等问题上,施加自己的意见与影响。
而对于青年人,话语权受限的后果就是观点表和情绪表达受限。
恐怕现在的周董粉丝在十年前都有过,因为对于周杰伦的喜爱而被师长辈批评或否定的经历,这就是最直接的体现。
因而,当周杰伦也已成家立业,当年的青涩学生们都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通过消费能力掌握话语权后,他们突然发现自己当年所持有的喜好是非常正当的,是不应该受到抑制的。
周杰伦在第四季好声音再次走到大众视野的焦点,给予了这种后知后觉的,略带有报复性的社会情绪一个释放的缺口。
我们看到的是一声声亲昵的“小公举”,但可能背后,是一个个略带苦涩的青春遗憾。
然而,正是由于这种热潮与音乐本身无关,因此在涉及到音乐的选择时,它所产生的效果并不会如预期般强烈。
大众对于音乐类型的喜好在此时扮演了更为关键的角色。
还是要说回这群已然成为社会消费主力,也就是市场中坚力量的,80、90后人群。
必须承认,这一代人所经历的,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经济发展最为蓬勃,社会风气较为开放,生活水平急速提高的时期,也因此,他们对于先进开放的世界有更强烈的向往,但也同时缺乏进行批判的内在动力。
音乐方面,这一代人在接受主流港台情歌的熏陶的同时,有非常好的机会与平台接触更为新颖的嘻哈、R&B等风格,最近几年也更多的将视角转移欧美市场,诸如爵士、乡村一类的作品也在年轻人中广为流传。
这种开放性是内地音乐市场多样化最根本的动力。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正是由于内在批判动力的缺失,使得这一代人对于“表达向”的音乐类型,依旧有着一定的偏爱,对于“批判向”的音乐,则展现出稍显暧昧尴尬的态度。
摇滚可能是个比较好的例子。
说句有些玩笑的话,支持大陆摇滚发展可以被算作是在知乎上极为“政治正确”的观点了。
但在这样的背景下,摇滚乐的发展依旧磕磕绊绊,有机会在大众面前宣扬摇滚的几位乐手,如好声音导师汪峰和我是歌手第一季参赛歌手周晓鸥,都不约而同地被冠以“伪摇”的名号,认为他们只是披的摇滚外衣,在唱白开水式的情歌。
我觉得,这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内在批判动力的缺失。
让一群吃饱穿暖,有能力看着韩剧吃着炸鸡喝着啤酒的人,去为《红旗下的蛋》痛哭流涕,恐怕是不太现实的;让一群在现下的社会体系中收获社会地位与财富的人,转而去为《无地自容》奋力呐喊,也是不太容易的。
中国摇滚在最红火的年代几乎将所有能够表达的情绪都表达完了,而这些情绪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缺乏来自大众的呼应,因而摇滚举步维艰也就是必然的了。
汪峰是聪明的,注意到了社会边缘人群的情绪这一以前少有人触及的空白地,让他的音乐带着“人文情怀”的名号受到市场的欢迎。
而大众对于摇滚乐的“喜爱”和“支持”,某种程度和对于周杰伦的热捧一样,只是宣泄一种记忆中的情绪而已。
民谣,或者说,张磊口中唱出的民谣,是非常纯粹的“表达向”的风格。
正如我已经在前面说到的,张磊非常擅长借民谣歌曲表达出普世的情感,这使得他的演唱非常“易懂”,几乎不需用欣赏的门槛就可以被理解。
同时,张磊独特的嗓音特质所带出的情绪,是属于大众,或者说主力消费人群,所偏爱的一类情绪,一种带有小布尔乔亚情结的忧伤与惆怅感,既没有第一季好声音选手权振东嗓音中微带屌丝气质的冷傲,也没有一众民谣知名歌手,如马条、贰佰等,嗓音中的孤寂。
一种具有特质,但又不难理解,情绪大众化,但也不丢格调的声音,我想应该是所有人都不会拒绝的吧。
因此,不知道有没有人想过,张磊的歌声,是否就像民谣中的方便面;而他的获胜,是不是又是一次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的活样本。
尾声这么长的东西分成十几个时间段写完,总归有些思绪凌乱,说理不通顺。
简单来说,我想表达的逻辑是, 中国好声音获得成功是工业化的产物,而帮助其引发轰动效应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高水准导师所带来的精英视角对于内地音乐市场的示范与引领效应; 选秀类节目十几年来一直面临的选手合同与粉丝团问题,使得制作方具有选出最具市场潜力的歌手的动力,给予了大众视角进入节目的可能性,加之外界的争议与评价等因素,精英视角与大众视角在一段时间内处于僵持状态; 第四季好声音赛制的更改,将选手的选择权完全交与代表大众的媒体团队,导致精英视角与大众视角势力失衡,精英视角在失去话语权后崩塌,进而大众视角全面侵入,矛盾的爆发点就是汪峰“撕逼”媒体事件; 张磊所代表的音乐类型与其情感表达方式,是符合大众消费需求的,在大众视角全面占优的背景下,他被选为冠军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说来也是挺有趣的,可能明明是我们自己的偏好决定了冠军的归属,到头来自己反而奇怪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位没什么冠军相的选手夺冠了。
开头放了陈升《牡丹亭外》里的几句词,觉得很耐人寻味。
“写歌的人假正经,听歌的人最无情。
”想到这样一档对于音乐市场本可以产生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的节目,在4年后彻底沦为又一档大路货选秀,再想想大众视角气势汹汹不容置疑的面孔,顿时觉得,“无情”这两个字,还是挺有人情味的。
以上。
下一篇:如何评价新裤子乐队?
- 夏天的风 姑娘 老男孩 理想三旬 月半小夜曲 生日快乐 其实 那些年 光阴的故事 少年 后来遇见他 那女孩对我说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 火红的萨日朗 想见你想见你想见你 冬眠 关键词 芒种 往后余生 关山酒 年轮说 小镇姑娘 烟雨行舟 记念 你笑起来真好看 来自天堂的魔鬼 学猫叫 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 不仅仅是喜欢 浪人琵琶 卡路里 带你去旅行 红昭愿 纸短情长 最美的期待 体面 小跳蛙 悬溺 侧脸 山楂树之恋 我的名字 失眠飞行 有可能的夜晚 追光者 请先说你好 流浪 东西 星球坠落 我的将军啊 烟火里的尘埃 答案 心如止水 我们不一样 嘴巴嘟嘟 晴天 成都 告白气球 南山南 女儿情 天空之城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