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综艺 > 如何评价耳帝的关于“从2012年开始华语音乐依靠综艺而红火的幻象在2017年破灭”的言论?
时间:2019-12-05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这段话本身还是蛮有意思的,有很多切入的视角,也有一些需要在讨论时补充的点。

先说所谓的“评价”吧:基本很对。

如果非觉得“幻象破灭”这样的字眼太消极,或者有点接受不了,我换一个说法,大家一下就理解了:这有点相当于华语乐坛这家店在“去库存”、“去多余产能”。

原有的厂家知道日子和自己的本事已是一年不如一年,可是不甘心或者还自以为自己有些光和热没有用够,于是以各种“消费升级”+“搞促销”的名义,干的基本是“清仓大甩卖”的生意。

这样的生意对厂家和消费者来说,都有好处。

只是现在基本上库存快去干净了,该赚完一笔的厂家也都走干净了,还没走的要么是店大待收拾,要么是想再看看还有什么最后的散客再骗一骗。

可是呢,店铺的位置还在,这些厂家走了就走了,没事儿的,会有新的厂家来,别担心。

以下是看法的补充:为什么说从2012年开始?就是那个夏天《中国好声音》第一季播出了嘛,那档节目对于国民(注意是国民,不是观众)的影响,已经被论述太多次了,这里就不多说了。

紧接着是2013年的《我是歌手》、2014年的《中国好歌曲》,再加上一个只露了一次脸的《Hi歌》以及其他综艺节目,如《蒙面歌王》《梦想的声音》等。

其实其他综艺基本可以不用拎出来谈的,不是说影响力不够,而是其他综艺节目不管设置什么样的噱头、赛制,用什么样的说法,其节目本身的“设定”基本都没有像这四档这么清晰,工工整整地占据了表格,像乔帮主当年回归苹果砍掉冗余产品线专注做“四”款电脑一样。

《中国好声音》是新人唱老歌;《中国好歌曲》是新人唱新歌;《我是歌手》是老人唱老歌;《Hi歌》是老人唱新歌。

这四档节目直接定义的是综艺节目的“品类”,而不是成为又一个“品种”。

而这四档节目到如今的命运和表现也基本能说明一些问题:《Hi歌》“死”得最早。

《中国好歌曲》停播至今,先不管有没有第四季,基本默认是个半死不活的状态。

两档主张原创的、唱新的歌曲的节目,先阵亡了。

而且不管是老人还是新人唱,都是死,这也说明了这不是谁唱就更好使的问题。

那么是歌的问题吗?我们必须得说,这两档节目还是提供了很多优质的好作品,有的传唱一时,有的扎入了部分垂直用户和人群的口味及视野里。

都很好。

那么为什么还死掉了呢?我想有一个原因出在这里:把所有听歌的观众都算在内,这些人当中有听新歌需求的,恐怕只有20%,更不要说是通过综艺节目来获取新歌。

一档荧屏综艺节目,能起到的“推新人”作用尚且有限,还说什么“推新歌”呢?但这是节目设置里无法克服的一个问题。

这是没有办法指望观众的。

这也是这两档节目的工作人员及幕后值得令人脱帽致敬的地方,因为他们好歹还在利用大众传播的媒介和电视媒体依然强势的时间窗口,愿意去做满足20%需求的事。

但你不能说满足少部分人的需求,就是伪需求,没意义,价值少。

他们也基本尽力了,且完成得不错了。

那么另外两档以唱老歌为“主要内容”的节目呢?一档基本沦为了“看导师”和“连导师我都不看”,这个非常好理解,大众对于素人的期待和新鲜感是有限的,但当你批发这种新鲜感的时候,观众的high点也就没有了,这是比“中国能唱的人还是有限的”还本质的一点。

很多人,尤其是从业者,总把一些娱乐行业、内容行业关于人性的东西,往人口数量上推,这其实是很偷懒的表现,恕我直言。

【流行音乐行业】是比更笼统的【华语音乐】更讲究囤货居奇这件事的,野心家们经常忘记这一点。

说回来,所以,这些节目里的好苗子,有一些别看只有80分,但如果是稀缺一点的释出,他们能在市场上绽放的能量,至少比现在强。

有一些60分的就不要出来跳脚了,没你啥事。

而那些原本90分的,也面临着整体high点被抬高之后,观众对你的不敏感,后期的包装运作稍一不慎,基本也是完蛋。

能撑到现在还有动静的,说真的,人家不通过你这个平台,也能走得出来,时间早晚的问题而已,那些人注定是吃一行饭的。

另外一档呢,也不是很容易,真的是不容易,压力大,总导演哭了还被人说是不是疯了(说真的观众的心理也是……)为什么呢?因为,上面说的那档,是从代表着素人的80%中找头部,而这一档是从已经脱颖而出的那20%中找头部。

基本盘的数量就少,面临着“竭泽而渔”的境地就更近。

以这两档节目为代表的一票各种唱老歌的节目,最终要面临的不仅仅是节目新鲜度、节目生命周期的问题,而是,你们所赖以使用的库存,终有被耗尽的一天。

当年的主打唱完之后,唱当年被冷落掉的主打(遗珠们),这唱完之后,再唱当年被冷落掉的B-side们……都干到这份上了,再唱还能唱什么呢?所以基本就到今天这步田地了,差不多凉了。

听众的眼耳毕竟不是火锅的汤底,越熬越浓越有味,而是越熬越钝越刁钻。

可是,供给端的坏事,不意味着对市场端就不好。

过去5年,这些荧屏的综艺,对国人的音乐审美和关注度,总的来说,是有功的。

电视从业者、互联网从业者、新旧媒体从业者,本世纪第二次(如果超女算第一次,但超女那会儿基本是一枝独秀,从节目品类布局到芒果台一家独大,相比起来都没有这次热闹)或者说第一次,以空前的力量联合起来,推动了华语音乐的一次大进步。

然而,好玩的地方在于,他们以为自己的进步是扶起了“华语乐坛”这面快倒掉的墙,殊不知,他们的进步恰恰是因为努力和用力,推倒了这面旧墙。

因为,墙外野花灿烂,生机无限。

得益于这五年,许多行业从业者,有些苦熬出头,有些终于赚到了更匹配自身能力的价格,有些优质幕后终于敢放胆走到台前,各种各样的音乐衍生内容层出不穷,形式多样且质量很高。

现场音乐消费的观念和习惯,可以说普及开来,是live现场的一次“民主化”过程。

要不是资本在翻江倒海,从业者在乘风破浪,哪有群众在岸上看得不亦乐乎这件事呢?虽然听众爱听的、能插上嘴说一两句的,还是曾经那些五四三,但比以前那种乏人问津的境地,终归是好多了。

而同样是过去五年,2012-2017,在荧屏综艺之外,华语音乐正在更新换代,即使现在还没有太明显。

很多在这个行业里偷懒得不行的人,连许多不做这个行业的听众、观众都不如。

他们看不到的是,在“破灭的幻象”之后,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用自己的能量和力量去创作、去表达、去完成自己的“原始积累”。

他们比起上一代音乐人、从业者,更开放、更掌握多种技能、更勇敢也更聪明。

有些人在商业化和变现上已经走出去很远,有的人可能哪怕只是个校园音乐人,做出来的东西好到让你不敢相信。

很多人没有机会和途径,甚至也没有耐心(这是最愚蠢的)去观察、倾听、了解,现在的年轻人正在发生什么变化。

整天说这个完了那个完了,这个没希望那个没希望。

无聊的很。

未来的华语音乐,或者说华语流行音乐,是一个内容提供方和消费者会更主动彼此选择的状态。

得益于环境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像原来高度依赖于传统媒体的推荐并奏效的日子将一去不返。

传统媒体依然是放大器,但不会再是深耕和维护忠诚度的最好的场景了。

相信新一代的年轻人会做出更好的东西。

相信他们,终究还找到彼此。

最后还是引用马东老师以前在节目里说过的一句话,我们很容易记得自己在一艘船上,却忘记自己其实在河上。

到2018年,哪怕是85后,也都33了。

在流行音乐这行,33岁还没有出头的,不说完全没希望了,也是大概率凉了。

指望着这些人33岁之后还有新东西,不如指望自己和下一代。

不是瞧不起前辈,而是很多人随着年龄和荷尔蒙,创新这件事基本就不要想了。

33岁往上还能推陈出新的,不是没有,但你自己放眼看看,那些人,哪一个不是早早就有内力和功力够不断“讨”年轻人喜欢的?2018年开始,90后、95后、00后,还有即将13岁在初中的05后们,会真正一批批在这家店铺里亮相和“卖货”。

可利用的资源、胆气、热血、青春、头脑,在他们身上,还有多得很呢。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老祖宗们写过的诗,就是这个道理。

各位,大家伙要有信心,撸起袖子加油干,相信这句话,准没错!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