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问题描述,槽点真是不少……我们从洋务运动开始,把艺术从西方领入中国,我们开始真正在课堂教授艺术。
如果艺术是从洋务运动后才开始教授,中国这么浩瀚的悠久艺术史是怎么来的?中国艺术的历史很悠久了。
宋徽宗时画院从教育到产出是一条龙的。
画的理论著作,唐时张彦远做《历代名画记》,宋郭熙《山水训》之类,是上好教材。
至于民间的,晚清到民国,多少孩子是靠《芥子园画谱》学会画画的?事实是:艺术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宋朝文人画大兴之后,一直是文化教育的一部分,只是不显而已。
洋务运动之后流行的,更多是西方/世界美术,而非艺术。
蔡元培先生在进行教育改革的时候,也寄托着希望用美育来代替宗教或者说儒学一类,(当然个人认为美育和艺术教育不同)我曾经认为艺术家要具有时代精神,要有社会使命感,要能对得起社会的认可。
您想多了。
19世纪之前,西方艺术家大宗师们是有艺术自觉的,比如伦勃朗,比如米开朗琪罗。
但绝大多数艺术家,尤其是凡代克和勒布仑为首的肖像画家,更多是在“接受约稿,完成委托作品”。
“要具有时代精神,社会使命感,社会的认可”,是给艺术家加压力。
莫奈和雷诺阿特别烦这一套。
印象派那一代,被这种文以载道的压迫感给坑苦了。
他们只是想画符合他们艺术自觉的东西,平白无故戴这么多帽子干嘛?那我们普遍化的艺术教育还有意义吗?艺术本来就是属于少数人的,正统艺术本来也服务于少数人的,当今“艺术家”这样泛滥,是不是本身就是对艺术的亵渎?艺术教育是否应该精英化教育?那出路又是什么呢?普遍化的艺术教育,是文化教育的一部分,是为了让人欣赏艺术,不是为了让大家都去从事艺术。
以及,谁跟您说艺术属于少数人?您以为艺术就限于古典艺术?您现在手头使的手机和电脑的设计,就属于工业美术范畴。
您看到的城市建筑,都是现代建筑、空间设计的一部分。
您用的手机屏保都是摄影艺术。
实际上,从19世纪后期开始,将艺术与设计融汇于生活中一切所见、运用各类非传统材质,早就开始了。
至于“艺术家这样泛滥是对艺术的亵渎”,1875年法国大众也这么看印象派的。
总有老派的艺术爱好者企图垄断对艺术的话语权,规定“这才是艺术”。
艺术教育是否应该精英化教育?想多了吧。
来卢浮宫和蓬皮杜看看好了,遍地都是小孩。
孩子们就坐在地上听老师说“毕加索当时这么画是这样想的,布拉克和马蒂斯就不这么认为”。
您以为艺术就该是正襟危坐的?得了吧。
对伟大作品表达尊敬,不是将他们捧上神坛风干,而是让更多人看到并欣赏他们。
卢浮宫都出app和推特了。
好了,回答下问题。
艺术教育并不要求每个人学会创作,只是想让更多人欣赏世上已有的美好创造。
好比教你认汉字,不是让你写《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而是让你可以读这些美好的东西。
艺术,尤其是古典艺术,很有必要学习。
因为世上有那么多聪明人,呕心沥血创造了那么多美丽的东西,学会欣赏它们,是件很有趣的事。
艺术创造是渗透我们生活每一寸细节的。
虽然许多人会觉得流水线的工业设计生产不是传统的手工坊式艺术,但只要能唤起愉悦,或者甚至不需要愉悦,就是审美上的感官体验,那就是艺术。
至于那些喜欢限定艺术应该这样、艺术应该那样的,尽可以留在自己的意见里。
但艺术是会流动的,是活的。
最后放一张我在卢浮宫拍的。
放心,那里的氛围一向如此。
在巴黎,在巴塞罗那,在阿姆斯特丹,去逛博物馆犹如去电影院,上艺术课犹如听脱口秀。
没人会特别正襟危坐。
(倒是国内很喜欢把古典艺术和听音乐会这种事搞得格外仪式化。
为什么呢?我也不懂。
)
- 夏天的风 姑娘 老男孩 理想三旬 月半小夜曲 生日快乐 其实 那些年 光阴的故事 少年 后来遇见他 那女孩对我说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 火红的萨日朗 想见你想见你想见你 冬眠 关键词 芒种 往后余生 关山酒 年轮说 小镇姑娘 烟雨行舟 记念 你笑起来真好看 来自天堂的魔鬼 学猫叫 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 不仅仅是喜欢 浪人琵琶 卡路里 带你去旅行 红昭愿 纸短情长 最美的期待 体面 小跳蛙 悬溺 侧脸 山楂树之恋 我的名字 失眠飞行 有可能的夜晚 追光者 请先说你好 流浪 东西 星球坠落 我的将军啊 烟火里的尘埃 答案 心如止水 我们不一样 嘴巴嘟嘟 晴天 成都 告白气球 南山南 女儿情 天空之城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