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美术和艺术有何区别?
时间:2019-12-06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长文预警,正文5241字……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艺术”这个词的演变过程,才能明白这两者之间的区别。

对于非艺术生来说,我们接触“艺术”最早的就是小时候上的“美术课”,那么为什么叫美术课,而不叫艺术课呢?这得追本溯源,英文中的“艺术”(art)源于拉丁文中的 ars 一词,而拉丁文 ars 又源于古希腊文τέχνη。

但无论是ars还是τέχνη,它们最初的词义都是“技巧”。

先谈西方“艺术”的演变过程:古代:在古希腊,不但绘画、建筑是艺术,裁缝、理发也是艺术,科学、逻辑、方法还是艺术,因为它们都遵循一定高度的技巧,是理性科学的法则和规律。

反之,所有依靠灵感和幻想得来的产物不是艺术。

古希腊人认为诗歌出自缪斯所赋予的灵感,因此诗歌并没有放在艺术中。

由此可见艺术一词的含义,在古代人心中比今天的意义要广泛的多,它包括了美术和手工艺。

今天我们所称的“技术”(technique)对应古希腊时期的“艺术”最为恰当。

而“美术”(fine art)还没独立出来,但可以理解为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模仿性的艺术”。

柏拉图在《理想国》第十卷中借助苏格拉底提出床喻来研巧“模仿”的本质,探寻谁是真正的模仿者?设想有三种床:第—种是理念的床:神造的自然之床。

第二种是物质的床:木匠根据理念的床仿造出来的。

第三种是影像的床:画家根据第二种床画出来的。

柏拉图将这三种床进行了等级排序,他认为神创造的自然之床存在于人类的理念世界之中,是真实的。

而木匠所制造的床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是现实中实际存在的,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接近于真实。

而画家所画之床则是现实世界的模仿,是"影子"的"影子"。

由此可看出,绘画是不真实的,模仿的是实物的外观,"仅仅部分地复制了被模仿的对象,因为模仿者的无知使得他们仅仅把它的外观展示给了无知的观众",画家画的床是现实世界的影像,与理念世界隔着两层纱。

亚里士多德承接了老师柏拉图的模仿理念,他认为模仿是一种天生的本能,不仅可以给人带来学习的愉悦,还可以启迪人的求知欲望。

他在弥补柏拉图将模仿性的艺术和知识分离的基础上,有意把知识联系起来,不过他却将艺术打入到人类活动的最底层。

由上述得知,柏拉图认为绘画是现实世界的模仿,与真理隔着两层,而画家的“创作”需要依赖神的启示,亚里多德看到了模仿艺术和现实世界的相似性,重视人的因素,也让人获得快感。

但是不管如何说明,“模仿艺术”成为了那时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在这样的艺术观念下,艺术仅仅是作为一种技艺而存在的,它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而被制作出来。

艺术家是一群拥有一技之长的通过生产性的制作活动而劳作的人群。

中世纪:中世纪西方对神有一种盲目的追崇,圣经中亚当和夏娃在创世之初偷食了禁果,被上帝赶出了伊甸园,这就是西方所说的原罪。

所以,人类从出生开始就是有罪的,来到人间的目的就是受苦,只有不停地经历苦难,才能免除地狱升往天堂。

教皇按照圣经统治着一切,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必须遵从教廷的制度,不能拥有情感。

中世纪的艺术受到基督教的影响,人们崇尚一切服务于上帝的活动,严格遵守教义戒律,而基督教倡导的是人活着就要经历苦难,只有这样人死后的灵魂就能飘起来升往天堂。

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中世纪的“艺术”高扬灵魂而轻视肉体,工艺领域与处于社会低位的身手技艺相关联,劳心的为“自由艺术”,劳力的为“粗俗艺术”(又称为为“机械艺术”),当时的自由艺术有七种:文法、逻辑、修辞、算术、几何、音乐与天文学。

机械艺术也有七种:毛纺织、盔甲、航海、农业、狩猎、医药、戏剧。

从七种自由艺术中我们并没有看到绘画、雕塑、建筑等这类我们称之为艺术形式的存在,唯有音乐包含在我们现在所说的艺术形式中,因为当时的音乐是和声的理论,韵律是具有规则的。

而绘画和雕塑在当时看来是一种低级的艺术,它是对现实的模仿,这种模仿又不是再现现实,这显然受到了古希腊的模仿艺术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代:文艺复兴初期,黑死病和战争席卷欧洲,这场灾难让人们意识到要活在当下,并开始质疑人生的意义是否就在于磨炼之后升往天堂?一千年前的古希腊的文籍和雕塑是如此的经典,不如再重启一次,于是人们开始追求人的本性和思想。

随着人文主义思想和精神的大量涌入,艺术家们开始迫切地想摆脱这种卑微的身份。

于是他们通过加入行会来渐渐改变自己的地位,与原来不同的是,画家和建筑师们不再被模糊的分类标准安排到那些工匠的行会中,而是尽力要求自己的职业从属于“自由艺术”的范围以便更加靠近人文和科学来摆脱手艺人的地位。

此时,一度繁荣在中世纪末期的工商业开始萧条,艺术品开始被当作投资的方式来看待,这使得艺术家在增进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的同时,真正地脱离工匠行列,出人头地的野心也受到巨大的刺激,这种野心使“艺术”最终从手工艺中分离了出来。

在古希腊艺术概念的影响下,画家想方设法地去探求艺术制作的技巧法则,并以准确、科学的制作与评判作品。

除此之外,众多著名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家都加入学者行列,受到人文主义教育,成为了同时兼有学者身份的人。

这样的艺术不但难以从科学中分离出来,反而以自身具有科学性为荣幸。

这也是为什么达芬奇要将绘画定义为一门科学,强调绘画与数学的密切关系的原因。

而米开朗基罗却认为艺术或许可以做出超过科学的事情,经过艺术家们的努力,艺术最终从科学中分离了出来。

不过,怎样在这些与其他的艺术、科学和工艺分离出来的“艺术”之中寻找到共同特性,从而使它们成为一个统一的新概念也就成了当务之急。

16世纪,被称为“第一位艺术史家”的乔尔乔·瓦萨里(Giorgio Vasari)对绘画、雕刻与建筑的共性进行概括,但他用的名词既不是“视觉艺术”,也不是“美术”,而是“设计艺术”。

他认为设计和制图是关联艺术的纽带,于是在具体的艺术制作中相应地用几何学、解剖学等科目。

之后不久,这种理论上的变化得到法律上的肯定,其标志是在1563年由瓦萨里牵头带着一批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脱离原来所属的行会,成立了西方世界第一座艺术学院,也就是今天的佛罗伦萨美术学院。

尽管“设计艺术”的概念演变了出来,但是和那些音乐、诗歌、戏剧的艺术关联在一起,还没有一个共同的概念或名词用来表示这些艺术,后来有人从不同的角度对艺术进行概括。

有的从“高贵的”角度分离出一种比其它艺术较完美、高贵的艺术。

有的从“纪念性的”角度认为手工艺只生产人们所需要的东西,而像绘画、雕塑和诗歌这一类的艺术能将事物保持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有的将“图画性”把各种艺术关联起来。

有的用“诗艺的”来表述艺术中的隐喻性。

有人提出了“快活的”艺术的名称。

有人则提出了“文雅的”艺术的名称……尽管人们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探讨,但是“美的艺术”这一概念却始终没有出现。

但是从每个角度去分析,人们发现“模仿”和“追求愉快”是艺术类目的相同特征,这一发现,也为后来将它们统一归结在“美的艺术”之下奠定了基础。

启蒙时期:“美术”这个概念真正出现在1747年法国的查尔斯·巴多(Charles Batteux)出版的书中,即《相同原则下的美的艺术》(Les Beaux arts reduits aun meme principe,也就是“美术还原为同一个原则”)。

巴多对艺术作了明确的划分,他以追求愉快为目的的“美的艺术”与“机械艺术”分开,并列举七种“美的艺术”:音乐、诗歌、绘画、雕塑、舞蹈,并添加了“修辞学”和“建筑,他认为最后两个是愉快与实用相结合的艺术。

在书中,巴多试图说明“模仿美的自然”是所有美术的共同特性。

表面上看,巴多似乎像是回到古希腊时期,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出发,但是他突破了模仿论的传统性,将艺术模仿自然的命题转变到对美的模仿,并论证了此时的艺术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有特殊意指的概念。

”巴多将艺术的概念向“美的艺术”(fine art)拉近。

巴多构建了新的艺术体系,“艺术”一词的用意至此产生了转变,他认为手工艺和科学都不是艺术,只有美术是真正的艺术,明确地区分了艺术和技艺的区别,构建了系统完整的艺术体系,吸引了不少艺术家和美学家的兴趣,因此巴多也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个明确区分出美的艺术系统的人。

”“艺术”这个名词虽然被保留了下来,实际上却产生了一个新的艺术概念“美术”(即美的艺术)。

在此“艺术”本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们不再适合古老的艺术概念,却符合其初始的定义。

近现代:自古希腊至今,艺术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凝固物,随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艺术形式在不停地变化,戏剧、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渐地成为艺术中单项的艺术。

“美的艺术”出现后,这个词的术语不但没有“终结”演变,反而进一步壮大了,它的分类也达不到统一。

为什么呢?我们再次回到“美的艺术”出现之前,把模仿作为艺术的本质是古希腊以来的一种艺术观念。

巴多的模仿不是对自然的模仿,而是对美的模仿,可“美”又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美学概念,在这里就不详细论述了。

而“模仿”也是一个流动词汇,从赫拉克里特、苏格拉底、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每一个阶段的理念都有微妙变化。

19世纪的欧洲出现了重大的经济危机,人们大量的失业造成了严重的社会恐慌,除此以外,还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

那时的艺术家们深刻的感受到社会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在这种残酷畸形的现实世界里,他们对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又意识到自己根本改变不了什么,于是艺术家们开始追求自我,通过创作满足心灵的感受,表达真实情感。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传统以“模仿”为基调的艺术市场开始饱和,摄影技术的诞生后,真实的模仿理念便很难成为艺术。

艺术探索的视野从再现自然与美转移到了表现艺术家的情感上。

科技的进步,刺激着人们开始运用科学的研究和应用方法去创造艺术,时间、空间的观念扩展了人们的思维模式,人们不再去标榜和重复古人的艺术创作,而是依靠独立的思考和创造以一种全新的艺术面貌来适应时代的发展。

之后,西方又相继出现了超现实主义艺术、达达主义艺术、概念艺术、观念艺术、行为艺术等,这些众多的艺术流派早已突破传统的艺术界限,它们并没有统一的规则可以加以定义,它们是社会文化发展中产生的艺术形态。

现代艺术把经历了长时间演变而逐步建构起来的艺术定义瓦解了。

社会和时代的进步,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给了艺术更多的可能性。

艺术家们可以通过新的方式去创造艺术,甚至改变艺术,创造新的艺术语言。

从艺术的产生到发展,艺术从未有过一个准确的定义是为所有人都认可或是可以覆盖所有的艺术形式的。

也许在今后艺术还会随之变化,这是一个无法穷尽的过程。

说完了西方“艺术”的演变,接下来回到问题的开始,为什么我们小学上的是“美术课”而不是“艺术课”?首先“艺术”这个词对我们来说是外来语,美术和艺术在国内混用的现象,其实与翻译有关。

这又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但我不想详细论述了,简单的总结一下:19世纪“艺术”与“Art”邂逅,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学者受到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学者借用古汉语的“艺术”一词对译“Art”,再以侨词形式返回中国。

但是中间发生了巨大的误解,中国艺术界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才明白,原来西方的艺术不仅是画面上追求逼真和美,而是伴随哲学、科学、技术等发展去观察思考世界的方法和角度。

日本学者曾选用“雅艺”“美艺”“美术”等术语去翻译“schone kunst、fine art、beaux art”,其中“美术”一度备受认可。

值得注意的是,以“美术”译为“美的艺术”会造成使用上的混乱。

因为“美术”一词含有双义,既指与“Art”相同类概念,美术与艺术都有“美”的再现,又指“Art”所包括的下属类目。

而且东西文化不同,汉语里的“艺”是农艺,指种植之技。

西方的“Art”是工艺,指手工之技。

这也说明中国文化具有明显的农业思维,而西方文化自古希腊以来是典型的工商业文明,行业之间无不强调技艺的致用功能。

“Art”一词来自西方,原指工匠技艺,追求理性思维、科学精神,所以请不要再说艺术创作是靠灵感了。

随着后来对西方文艺思潮的认识,对“Art”的命名也产生变化,抛弃流行的“美术”一词,选择由“艺术”一词以译之。

我们中国一直有“图画”“画图”这个词,大多指水墨丹青式的传统绘画。

洋务运动后“画图”含义发生变化:一是用来指画报,二是用来表示运用圆规、直尺等工具科学绘制的机械工程图。

明治维新后,日本提到“图画”的出版物迅速猛增,并且开始分为“用器画”和“自在画”。

该含义后传入中国。

随着“美术”观念对“图画”产生影响,“图画”才具有了美术意义。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直到今天,我们小学的美术课依然在画画,其实根本不叫美术课,更谈不上艺术课,严格说来应该称为“画图”课。

美术和艺术的区别,如何拆开这个问题应该是:什么是艺术?什么是美术?按照上面的演变过程,这题其实是无解的,因为艺术史的改变怎么会让艺术的定义维持不变呢?我们应该去问:何时为艺术?何时为美术?也就是说,不存在永恒的艺术,成为艺术需要根据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等各种情况进行考量。

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能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定义艺术。

参考资料:[1]塔塔尔凯维奇:《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M],刘文潭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2]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M],范景中译,广西美术出版社,2018年版[3]彭卿:《中国现代“美术”观念的形成和演变》[P],艺术学博士论文,中国美术学院,2016年[4]何建良:《“艺术终结论”批判——从黑格尔到丹托》[P],外国哲学博士论文,浙江大学,2008年[5]邸砺:《何时为艺术》[P],艺术学硕士论文,南京艺术学院,2016年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