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如何评价《中国正在听》第四期?
时间:2019-12-06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四轮比赛过后,“中国正在听”的巨墙征选阶段也宣告结束,接下来就将进入更为残酷的对抗赛。

很明显,作为国内第一档全程不修音的同步音乐选秀节目,“中国正在听”在最一开始的时候,无论对于选手还是观众来讲,都有一种没做好准备的感觉。

在首期节目播出后,观众的吐槽就接连不断,毕竟听惯了完美修音的选秀节目之后,以为这样的修音才是常态的观众,在第一时间内还很难接受“中国正在听”里那种不修音的原生态。

而表现在歌手层面,像小普和朱婧这样在主流和独立音乐圈,都有着相当不错口碑的歌手,也在第一期节目后就直接被淘汰,也说明选手本身也低估了“中国正在听”所坚持的不修音的难度。

但从小普赛后在微博上所透露的内容来看,整个团队尽可能的努力,还是让人感受到“中国正在听”这个节目组的诚意,而且努力的方向,也是尽可能想在坚持不修音的方向上。

并通过整个团队的磨合,以及和选手的不断磨合,以期达到最佳的效果。

这也是从第二期开始,“中国正在听”的节目质量慢慢开始提升的原因。

在所有这些进入十六强的选手中,若单论唱功和发挥,孟根花的《鸿雁》和涂浩林的《这是一个男人的世界,都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

这两位歌手,也均非那种回锅肉型的选秀老油条,算是真正头一回面对巨墙的草根歌手。

而恰恰也是这两位草根歌手,表现得最为适合“中国正在听”的舞台,这或许也从反方向说明,其实那些舞台经验比较丰富的歌手,由于已经非常适应了那种修音的模式,或者说那些甚至名声在外的歌手,因为一直习惯了录音室的制作模式,所以反而在面对“中国正在听”这种舞台时,会觉得难以在第一时间,将自己的声音调到一个适合不修音的状态。

享受惯了,有时候免不了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就会觉得不适合。

而像孟根花的在演唱《鸿雁》时,很明显感觉她就是以真声部分去演唱的,看得出来平时的她,没少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清唱的练习上。

这种不通过麦克风而是通过真声方式的演唱,也是以前的民歌手,或者专业科班的美声歌手的专长。

但却因为现代录音技术的发展,使得许多流行歌手,失去了这方面的声带功能。

而孟根花在“中国正在听”的舞台,则几乎就是手中有唛如无唛,唛对她来说,其实只是一个简单的扩音器而已。

也正是在这种状态下,这种用原声唱出原声,并被扩展和还原出原声的过程,既考验了孟根花扎实的嗓音功底,体现出“中国正在听”舞台所要达到的不修音目的,就是放弃那个音色修正的过程,让歌声能够以一传一的方式,真实的传到每个人的耳朵里。

如果说孟根花是民歌的代表的话,那么涂浩林则是流行唱法的代表。

在第四期“中国正在听”亮相的他,以一首《这是一个男人的世界》技惊全场。

而在这首歌曲的演唱过程中,实际上涂浩林也是用了许多颤音和转音技巧的。

但通过过程回放可以看到,涂浩林在演绎上,不像一般流行歌手那样,更多的是用比较虚的音色,或者假声去完成作品的演绎。

而假声这种装饰音,不修音的录制对它来讲,恰恰是天敌,因为歌手往往在放大的过程中,很容易失控。

而涂浩林在演唱过程中,则用了许多老派和传统的灵魂乐歌手那种技巧,一种更为扎实的鼻音、颤音,也是那种非常实在的发音,这种发音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不用受到设备的限制,唱的是什么,放大的就是什么,不仅颗粒感十足,而且非常具有张力。

在进入十六强的学员中,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低音的歌手,很容易占到便宜。

像吴思思的《是否》、吴晶晶的《离人》、阿云嘎的《我等到花儿也谢了》等等,尤其是在主歌部分,都经常是压低着嗓音在唱,从而特别容易凸显出情绪的细节,听起来更暖心。

这恰恰和此前其它选秀节目的以高音为美是背道而驰的。

一方面,在“中国正在听”这种不修音的现场环境中,过高的音域很容易造成演绎上的发飘甚至走音,而另一方面,用压低声音的方式来表现歌曲,倒也可以通过一种更静态的方式,还原出音乐的细节。

这种收回来唱的形式,也是这次“中国正在听”和其他选秀节目不一样的地方。

或许有人说这样是投机取巧,但实际上“中国正在听”也通过这样的平台,呈现出选手的唱商问题。

一个歌手,不是音域跨度大,会飙高音才叫好的歌手,在不修音的环境下,如何挑适合自己的歌,在一种适合自己的情境中,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优势,才是王道。

就像陈昊宇的《哭了》,没有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技巧,但由头至尾连贯的演绎,以及非常情绪化的推进,其实是很好地解读了歌曲的原意,并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很好地完全度演绎完作品。

而阿云嘎的《我等到花儿也谢了》,也是用一种近似呢喃的方式,增加了歌曲的戏剧感和故事性,甚至这种带着念白式的唱腔,还让歌曲有了一种音乐剧的效果。

而吴晶晶则在《离人》里,很好的“利用”了她自己的低音,从第一个音色的定位开始,就牢牢地抓出听者的耳朵,用密度很高的沙哑声线,将情绪浓缩在最开始的两句,不仅为演唱定下了一个好的基调,还让她的声线特点,从一开始就给人留下一种相当个性的辨识度印象。

唱的好还要音商高,知道自己最擅长什么,就要将其发挥到极致。

“中国正在听”也以这样的方式来考验一个选手的音商,比起那种外力上的硬打硬唱,“中国正在听”的这些突围歌手,似乎更有技术含量,而且也更接近流行乐坛声乐意义上的多元化常态。

或许正是因为听不到刺激的高音,以及不修音的环境下,有些选手一些不经意的瑕疵,都会被放大出失误的效果,所以“中国正在听”也因此给人留下选手质量差强人意的印象,再加上节目本身缺少娱乐的元素,比如催泪故事、比如争议话题等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正在听”的影响力。

不过在我看来,“中国正在听”的价值也在这里,不走寻常路,有时候也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

“中国正在听”如果一定要说有问题,那就是它太复古了,它所复刻的,其实就是当年香港的新秀歌唱比赛,台湾的五灯奖,以及大陆地区的青歌赛一样的歌唱节目。

其实从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些节目同样有些乏味。

而之所以觉得乏味,是因为十年前开始的电视选秀节目,已经定义了选秀节目的一种标准,那就是导师、主持、选手都要有话题,要娱乐,要看点,通过不停地炒作,从而博取人们的眼球。

而这恰恰正是“中国正在听”的弱势,相反节目组所倡导的不修音,又因为涉及专业的技术,而让有些歌迷觉得有距离感。

但这种尝试和坚持,还是值得推荐的。

在音乐选秀节目同质化的今天,当不断升级的话题性,到最后已经因为题材的用尽,而很难再吊起人们的胃口时,想要继续经营一个音乐选秀节目,最终就必须回到音乐本身。

这几年一些突出创作的选秀节目抬头,包括这次“中国正在听”主打不修音的演绎原生态,就是这么一种信号。

音乐选秀,始终还是要回到音乐。

内容还是会成为一个节目的主导。

“中国正在听”没有给人特别娱乐的效果,四位明星听审也要负上一定“责任”。

因为“中国正在听”的四位导师真的太老实,也真得太像听审了。

节目组请他们当听审,他们也果然尽责地一边听一边审,而不是为了争抢学员向舞台上的选手献媚,或者用毒舌来让自己上位,或者彼此之间的插科打诨来逗观众红颜一笑。

甚至在第一期“中国正在听”播出后,连四位明星听审在现场不够嗨,也成了一种“罪状”。

不过,这其实也反过来说明了“中国正在听”在音乐上的严肃与正经,毕竟如果由明星听审来成为娱乐视点的主角,那么“中国正在听”就成了四位听审的综艺秀,完全颠倒了主次。

李健对于原创歌手的偏爱,李宇春对于个性艺术的关注,蔡依林对于艺人整体性的考量,以及庾澄庆对选手综合素质的判断,尤其是从制作人角度进行的挑选,都显示了这些明星听审通过自己一套完整的审美观,去真正评价一个选手表现的好与坏。

而即使明星听审在“中国正在听”里同样不乏金句,但像“小号穿大码的衣服”(李宇春)、“没有突破就是最大的突破”(李健)这些评语,则是既直观又生动,言简意赅之余和幽默有趣。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这些评语对于选手表现的适应,以及一针见血。

比起有些选秀节目中导师频繁的讲笑话,显然要专业得多。

而这也恰恰点了“中国正在听”之听这个题。

会发嗲发飙的听审、导师那么多,也不缺这四个,所以还是让他们继续老实下去吧。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