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期,痛仰得到389票,Click#15得到387票,现场的气氛瞬间高涨,两票之隔,观众不愿意淘汰Click#15,最终,马东把6进1的赛制改成了6进2,这个做法,有它的合理之处。
简单说来,这个节目所提供的平台对于Click#15来说是一个绝佳的机会,而反过来,Click#15是这个节目所需要的一部分资源,他们出现在这个舞台上,本身就能带给大众足够的新颖体验,到今天为止,也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听众,而作为一个综艺节目,它需要输出内容,这个内容,就是像Click#15一样能持续让节目保持热度的乐队,所以改变赛制的做法,是双赢的,Click#15不愿意离开这个舞台,而这个舞台也需要他们。
于情于理,马东做了一件贴合“中道”的事情。
当然,肯定会有人持反对意见,但马东自己也说过:“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
”Click#15的这两位音乐人很有意思,好比Ricky,自带Funk属性,能弹、能唱,还能跳舞,全身上下充满着一股“骚”气,台风极好,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会让人觉得“华而不实”,这是一个很微妙的状态。
我们可以假设一个音乐人,有着一副好身材和华丽的服装,却没有夺人眼球的音乐,那么他反而会招黑,这种内在和表面无法达到统一的情况,是很尴尬的。
但话又说回来,听Ricky弹吉他,尤其Solo部分,瑕疵很多,第九期的这首《How come you leave me like this 》里,极为明显。
看得出来,以他目前的技术,的确难以应付上了速度的演奏,于是在这样的段落里,他发挥了效果器的另一个作用:遮蔽瑕疵。
但这真的重要吗?就长远来考虑,这的确很重要,一个真正的吉他手,实际上并不求快,但一个真正的吉他手,通常都具备弹得快的能力,这体现的是基本功。
可是在目前的状况中,这一点技术上的缺陷,并无大碍,同时,基本功是可以练的。
然而当我们用“骚”这个词去描述一个音乐人的时候,通常也是褒义性质的。
再说杨策,很棒的键盘手,跟Ricky不一样的是,他身上的音乐气质似乎更具爵士乐属性,听他弹键盘,很容易听出他身上扎实的音乐功底,但要玩好音乐,功底并不是唯一。
在音乐的历史中,似乎有这么一个底层逻辑:要么继承传统,要么足够新颖,要么既有传统又能新颖,杨策身上其实是具备这三种能力的。
Ricky的Funk加上杨策的爵士,这是Click#15,哪一个都少不了。
相比起Ricky的“外露”,杨策似乎更为“内敛”,但“内敛”也是一种张力,这种张力遇上了Ricky,化学反应便产生了。
但是Click#15的音乐就真的那么好吗,对一部分人来说可能是的,对另一部分人来说可能不是的,我们也可以说,究其根本,Click#15的音乐脉络清晰得露骨,要说Ricky身上带有Prince的影子,一点也不为过。
很明显,他们在尝试把不同种类的黑人音乐进行融合,使用各种爵士乐的和声替代、琶音连接,寻求各种新的音色。
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只是做了很多音乐人都在做的事情,再换一个角度,这些行为的本质和终点,我们又可以褒义的理解为是艺术家持续不断地建立起一种完全“自洽”的艺术认知,然后对艺术材料进行解构的行为。
区别就在于到底是简单的“融合”,还是真正的“解构”。
当然了,这个比喻有些抽象,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来描述,“简单的融合”和“解构”都是把艺术材料切开了再重新组合,但后者比前者要切得更细,所以它会更微观,也更“复杂。
”关于“艺术的解构”,实际上有很多艺术家都做到过,例如毕加索,例如窦唯。
Click#15在《乐队的夏天》31支乐队中,风格的确独一无二,在中国今天音乐行业的大环境下,他们有能力吸引到一部分人的注意,尤其是那些观看这档节目的00后青少年们,这其实是一个很积极的影响,Click#15能够留下,是值得庆幸的,至于他们接下来的路要怎么走,只能拭目以待了。
痛仰唱了一首《西湖》,得票数第一。
高虎自己说这首歌用来纪念杭州,歌词写了三年。
客观来说,这是一首很“普通”的歌,前奏响起,#F调,四级、三级、二级、一级,和弦转位,根音下行,吉他间奏用了碎拨,基本是和弦内音,“中规中矩”。
一定会有人觉得,痛仰这次得胜,是因为他们有很多的乐迷,这些乐迷因为感情因素,统统给痛仰投了票。
这个说法不全对,但也有对的地方。
节目里台下的乐迷们,对痛仰的呼声的确很高,互动也很强烈,毕竟这是一支常年在音乐节压轴的乐队。
换句话说,谁能完全否认台下的部分乐迷不是奔着痛仰才来到这个节目的呢。
“专业乐迷”说的好,痛仰的地位摆在那儿。
比起当年的《中国之星》,他们在《乐队的夏天》里,得到了更多的尊重,痛仰复活,我们有理由为他们感到高兴。
Click#15是一张新面孔,痛仰是老炮儿,这两支乐队站在同一个舞台上,平等相处,这个场景并不常见,或者说是完全见不到,如果不是因为《乐队的夏天》这个舞台,这些音乐人们也似乎很难有别的机缘巧合去认识对方。
最极致的例子就是斯斯与帆和刺猬,前者小试牛刀,后者已经在业内混迹良久。
实际上,《乐队的夏天》是有它标志性的特点的,相比其它同类型节目,《乐队的夏天》更遵循“音乐至上”的原则。
今年夏天,好几档音乐类综艺节目同时播出,《中国好声音》、《中国新说唱》、《明日之子》等等。
成功的综艺节目一定是能够捧红一些人的,好比梁博、毛不易,不仅如此,成功的综艺节目还可以巩固“导师”在大众心里的地位,好比汪峰、刘欢,但相比之下,《乐队的夏天》当中几位“超级乐迷”们并不具有其他同类型节目中“导师”的“权利”。
其实这也是《乐队的夏天》的特点之一,它更具有“包容性”。
无论是吴青峰、张亚东,还是欧阳娜娜,这些行业内的专业人士在节目里充当的角色,更多的是一种表演者和观众之间的桥梁,大家不会过多的评判表演者的音乐,他们只是提供一种看法而已。
实际上,这几位“超级乐迷”也并没有说很多话。
张亚东唯一反响较大的争论是关于“技术流”和“情感流”问题,更多的时候,他只是一句“特别好”点到为止,反而成了这个节目里最大的“非官方Slogan”。
《乐队的夏天》这档节目能够获得如此的关注,跟它的包容性脱不开关系,因为它的确具有一档爆款综艺节目的格局,通常情况下,同类型节目在设计结构的时候,基本是三元对立:观众、评委、表演者。
而《乐队的夏天》将这三者进行了极大的拓展,它首先把评委和观众放在同一层面,这样就削弱了“评委”身份所隐藏的“权利”意义,又把观众分为“超级乐迷”、“专业乐迷”、“观众乐迷”,开玩笑说,这种设置好比“联邦制”,把所有人的意见捏碎了揉在一起,在现有的群众审美基础上,最大的实现了“公平化”。
“乐迷”二字背后的含义很明显:权威降到最低,音乐至上,大家都是听众。
而同时,这样的设置也会带来一些冲突,大家对乐评人的意见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戏剧冲突”是表达张力的一种方式,综艺节目正需要这种冲突,这就好比一副拼图,这种冲突反而会让节目更完整,可是冲突太多也不行,会让人厌恶的。
于是后面这两期,乐评人们没有再说任何“过激”的语言。
再说表演者,它打破常规,甚至能把那些看上去不那么“专业”的音乐人请上舞台,好比斯斯与帆,弹错了都没有关系,我们可以说,这很“真实。
”它允许表演者犯错,允许表演者自由发挥,它给人即兴的空间,它允许你在演出中调音,它能把已经离开舞台的人又请回来。
更让人难以预料的是,它的赛制即兴成分很多,甚至能根据情况更改。
当然了,有人说这是赛制不成熟的表现,也有人可以反驳说,这种“随机应变”的做法恰好给了音乐人机会,在这样一档“音乐至上”的节目里,它体现了一种“人情味儿”,没有这个特质,这个节目会少一份魅力,而痛仰的复活,Click#15破格留下,也跟这个“人情味儿”有一定关系。
所以很有意思的是,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办法用绝对的“正”或“负”这样简单的概念来描述这个世界上的事情。
最初,斯斯与帆表演的是《马马嘟嘟骑》,乍一看歌名,实在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听了这首歌,却又很难不被打动。
它本身是常德的民间童谣,唱的是一个常德小孩平凡的一天。
歌词里有一句“嘎公他奈我奈不何哟咿儿哟。
”“噶公”指的是外公的意思,这句歌词的意思很简单:外公奈何不了我。
而实际上,这是很多人童年的常态,外公带小孩出门,小孩玩得开心,甚至都不想回家。
今天的我们身处一个变化极快的社会中,我们每天要处理很多问题,面对很多人和事,当两个小姑娘弹着吉他唱着歌,唤醒我们对于童真的记忆,年纪越大越容易被打动,这时候,没有人再去注意吉他是不是弹错了,唱歌的是不是紧张了,因为情感的确能够淹没我们对于其他细节的关注。
即兴的环节,情感已经平复,斯斯与帆的专业能力不足,于是他们败下阵来。
谁知刺猬又把她们请回这个舞台,在《亲爱的我想做你女朋友》里,多加了一段歌词:“狡猾的人们啊,在城市的交谈中,欺骗着自己和他。
狡猾的纯真啊,是否是真的美妙啊。
”如果我们缺乏观察力,如果我们不客观,我们的确很难发现人性当中的“狡猾”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如果我们不年轻,我们没有怀疑,我们也的确很难意识到我们自己歌颂的纯真,也许真的带有欺骗性。
斯斯与帆的歌词,通常带有一种“思考力”,但她们通过音乐所表达出来的状态,又很“干净”,这种“干净”弥足珍贵,少女身上会有,我们长大了不见得还会有,但即便我们的年纪增长,我们会适应环境,积累经验,这并不见得就是我们停止思考和觉察的理由。
而在第九期里,她们表演了《动机ZOO》,其中有一个词:“无色”。
这是一个在旁人看来,非常美丽和深远的词。
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词进行自由联想:自由、纯净、没有偏见,空性。
斯斯与帆音乐中透露出来的态度跟当年陈绮贞写下:“我要的不止是爱你而已,我要让所有虚伪的人都看清自己”这句歌词的态度很相似。
有人问什么是摇滚精神,摇滚精神处处都有,这个态度,也可以是摇滚精神。
她们似乎都在努力地拨开人间事的迷雾,充满奇思妙想,渴望真相。
回归音乐本身,斯斯与帆带有某种“空灵感”,这种空灵感是有来源的,好比斯斯特别喜欢在吉他上演奏挂二和弦,因为在和声当中,和声的性质是由三音确定的,大三和弦和小三和弦唯一的区别就是三音是还原的还是降半音的,而挂二和弦就相当于用另一个音把性质音替换掉,而同时,和声中的二音,也可以说成九音,实际上是一个更具有色彩音效果的延伸音,也就是说,挂二和弦用色彩替换了性质,在这样的状态下,和弦自然会多一份“飘渺感”,这就有了我们听到的“空灵。
”但除此之外,斯斯与帆这首《动机ZOO》在曲式和编曲上的确有很多不足之处,前奏响起的时候,我们也能很明显感觉到贝斯手的拍子不稳,跟底鼓没有重合,演奏出来的音色也不够“正”。
31支乐队,技术层面最不到位的恐怕也只能是斯斯与帆,但这个节目已经用最大的限度包容了她们,而她们也获得了不小的认可度。
这档综艺节目,的确做得很好,它体现的不仅是音乐本身,同时也极大限度体现了音乐人的人格魅力。
Click#15在被问到最近有没有收获更多粉丝的时候,他们的回答很自然,言下之意:跟那些功成名就的乐队比起来,说这个都觉得酸。
反而,这种真心话的确可以得到很多音乐人的理解。
年轻人想要成功,又有无数已经成功的标杆立在周围,自己取得了小小的成就,本可以庆祝一番,又看了看周围,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
刺猬乐队无疑是《乐队的夏天》当中最亮眼的乐队之一,而节目组也在刺猬身上花了不少的宣传资源。
第九期,由他们开场表演。
子健不洗澡,吉他弹得好,其实歌也唱得不错的。
鼓手石璐,技术很棒,也许是因为身材,于是有人叫她阿童木,但阿童木(Atom)这个词的本意是“原子”。
“原子”是万物之源,所以说石璐充满力量,一点不为过。
尤其她和子健曾经有过“情史”,再加上这二人世界里还时不时穿插一个弹贝斯的又经常沉默不语的何一帆,这种组合,写在小说里,是很有意思的故事。
人们喜欢看故事,故事里有起承转合,有戏剧冲突。
九连真人,客家话摇滚,想必上一期他们表演《北风》时,家乡正遭遇洪水的经历,打动了很多观众的心。
恰巧,节目组也没有料到这档节目还延伸出了远方的天灾人祸,以九连真人为焦点,我们的注意力又到了学校里的孩子们身上,再回到节目中,乐队成员的人格魅力和生活背景再度被放大。
作为孩子的老师,因为没能在最艰难的时候陪伴在他们身边,于是流下眼泪,完全能够理解。
为什么说《乐队的夏天》有“人情味儿”,因为它拓展了格局,相对其它同类型节目来说,它允许更多的“意外”发生,许多事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发酵,产生化学反应,最终让《乐队的夏天》看上去比其它节目更“真实”,内容更充足。
它本身就在尝试成为一档摆脱传统“套路”的音乐类节目,好比Mr.miss,他们得到了足够的空间去试探大众们对于爵士类音乐的反应,虽然离开了这个舞台,不代表他们的音乐本身有什么问题,爵士乐本身就是相对复杂的音乐,张亚东也说过,这有一定的门槛,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比从前更能在“台面上”了解到大众的音乐品味处在哪个位置。
马东改赛制不是第一次,从前在《奇葩说》里他就改过。
而这一次,他作为一个自称完全不懂音乐的人,却来主持这样一档“音乐至上”的节目,也是很有意思的设置。
他这一次改赛制的行为,我们不妨理解为是这个节目种种历程的因果关系,是一件相对“自然”的事情。
毕竟,“音乐至上”肯定会打破以往同类型节目中的规则,如果不打破,“音乐至上”的存在度便会降低。
这么看来,《乐队的夏天》的本质,是一档相对“平和”的,推荐类型的综艺节目,它本身,只是一个桥梁。
上一篇:你的社恐到了什么地步?
下一篇:你知道哪些反常识的知识?
- 夏天的风 姑娘 老男孩 理想三旬 月半小夜曲 生日快乐 其实 那些年 光阴的故事 少年 后来遇见他 那女孩对我说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 火红的萨日朗 想见你想见你想见你 冬眠 关键词 芒种 往后余生 关山酒 年轮说 小镇姑娘 烟雨行舟 记念 你笑起来真好看 来自天堂的魔鬼 学猫叫 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 不仅仅是喜欢 浪人琵琶 卡路里 带你去旅行 红昭愿 纸短情长 最美的期待 体面 小跳蛙 悬溺 侧脸 山楂树之恋 我的名字 失眠飞行 有可能的夜晚 追光者 请先说你好 流浪 东西 星球坠落 我的将军啊 烟火里的尘埃 答案 心如止水 我们不一样 嘴巴嘟嘟 晴天 成都 告白气球 南山南 女儿情 天空之城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