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综艺 > 如何评价《我是唱作人》第一期毛不易的东北民谣?
时间:2019-12-11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哎呀我天,看了有些回答我简直要气死了,认为东北没有农村是对东北有什么误解吗?这是毛不易完全虚构的故事,写的不是东北城市,是农村,而且是几十年前的农村。

倒也没必要说听一首歌一定要知道它的创作背景,不知道可以不说话,但是乱说乱评价就不好了。

我作为一个生活在东北矿区的90后,可以很负责任地说,这里面的赶着马车什么的在农村现在仍然有,我们矿区为了避免发生事故,地下水都排空了,每天就是靠农村老大爷赶着马车来卖水生活,他们夏天也会赶马车来卖菜卖水果。

我们十八线小城镇的农村,过年还会放鞭炮、挂灯笼、送财神,因为农村人住的是自己盖的独门独户的平房,不是楼房,过年民俗活动的开展有足够空间。

有组织的秧歌队会各个乡镇跑去扭秧歌,商铺和个人住家都要多多少少有些打赏,秧歌队都是自己带鼓乐的,所以锣鼓声声肯定没问题。

东北确实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相对高一些,但请不要真的认为东北没有农村好吗?东北也是中国重要的粮仓啊!众多的东北农村人就不能在歌里有个一席之地吗?是工业化大城市的优越感让有些人认为毛不易歌里写的完全不符合现实?我们生活在小地方的确实缺少话语权,但也不想被看着电影喝着星巴克的大城市东北人代表。

多少农村孩子只有在过生日才能被爸妈带着坐一个小时车去市里吃顿肯德基呀!你可以不知道,但不能说没有,不然只能是“何不食肉糜”般的愚蠢。

2020年还没到呢,我们咋地就被提前消灭了?(原回答)我搬运一下我自己的在另一个问题下的回答吧,长文预警啊!《东北民谣》主题:成全。

昨天晚上听了这首《东北民谣》,心里有种感动很想哭,但是比起想哭,我更想从屋里破门而出,大喊一声“毛不易,你太好了!”。

其实这篇评论我之前已经着笔在写了,但是毛老师官方解释一出,把我写好的一半给直接怼没了。

再加上看到了好多关于这首歌的评论,所以我也就从一些我能想到的小点去补充一下,我随意写写,大家有兴趣就随意看看。

在没看毛老师官方解读之前,我认为想打开这个故事,有三把钥匙必须要找到。

一把钥匙是“红色”,一把钥匙是“时间线”,一把钥匙是“镜头”。

第一把打开的是情感铺垫,第二把打开的是情节脉络,第三把打开的是视野布局。

有了他的官方解读,第二把钥匙就已经很明显了,但是其他两把钥匙我觉得还是可以写一下,而且这里面有一些东北地域性的文化和风物我觉得也有必要说说,南方朋友可以更好地理解。

先说红色。

我听《东北民谣》,第一感受是什么呢?“红”!铺天盖地的红!就是单纯听完一遍,在脑海里留下最深刻的视觉后象就是红色。

第一处“三九的梅花红了满山的雪”,想一下梅花盛放得有多么烈,才能映红满山的雪!这个句子表面上非常很平静是吧?但是实际上平静的表面下用一个词“红了”,就可以看出来背后梅花开放得泼天热烈,所以这个画面不静,它是动态而热闹的。

第二处“江风吹过他通红的脸”。

其实这一处原来我是没打算写,但仔细想一下,这也是一种红。

小伙的脸通红为什么呢?第一是天冷,小伙儿的脸被冻得通红;第二是着急,赶夜路日夜兼程地走肯定是有着急的事情,脸因为着急而通红;第三是激动,为啥激动我们下面说。

这个“红”更加生动鲜活,江风如刀割面,戴着狗皮帽子的小伙子双颊通红,他的急切就跃然纸上,不是,歌上。

毛不易用这句歌词塑造了小伙儿的人物形象,就通过这个我觉得他不是个渣男,他对下面说的姑娘也是爱得深刻而热烈。

第三处“爆竹声里落尽一地红”。

带“红”这个字的虽然只有这句,但从“锣鼓声声正月正”开始到“又是一年好收成”这里,整个词全都很红。

一看就是过年了,敲锣打鼓的人要穿红衣敲红鼓,放大红的鞭炮,挂起大红的灯笼,企盼来年红火的日子,红不红?太红了!中国年必然是喜庆的红色,而“爆竹声里落尽一地红”把这种满天满地的红渲染到了极点。

爆竹皮落了一地的,雪地上全是红色。

多么热闹啊多么欢乐啊,又是极烈的红色。

毛不易将欢乐、团圆、喜庆渲染得淋漓尽致,越热闹才越像那场想象中的婚礼。

第四处“烈火烧不尽心上的人”。

这句没有“红”这个字,但必须要单独拿出来说,这句的红更烈。

烈火灼心,是烈火的红,还是心的红,这句里的“红”都在成倍叠加,催发的情感效用自然也在成倍叠加。

姑娘对心上人惦念,不是像烈火,而是就算烈火灼心也不能忘。

她患病以后应该是什么都不记得了,但她的心上人却是如此这般刻骨铭心。

原来,“刻骨铭心”一词也可以这样描写,佩服!我记得以前就看过有人评价毛不易写歌“既残忍又仁慈”,这句歌词就是他的残忍之处。

不能忘,最残忍!第五处“塞北残阳是她的红妆”。

这句写得太好了,第一次听就惊艳。

塞北残阳的红,必然是那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血色残阳的红不仅苍凉,还有别样的美,大气的美。

毛不易把这种大气苍凉的自然之美,送给了这个一无所有的姑娘,这份红妆够厚重也够心酸。

也有人把这句解读为是坟墓,但看官方解读的说法,结尾处姑娘应该还在人世。

有人说东北一般只有在墓地才种松柏,倒也不是这样,起码在我的家乡我们路边的行道树就是松柏,这个说法有些过于绝对了。

这是属于想象中婚礼的红妆与伴娘,为什么给她送嫁的不是真人,而是用天地之物送嫁,我想是因为姑娘是孤独终老,她也是一无所有的人。

而且这句词的动态感特别好,残阳松柏都是静物,但残阳做了红妆就是像一个人亲手将用残阳织成的嫁衣披在她身上,将残阳的红做胭脂点缀在她的脸上,松柏做了伴娘就仿佛笑语盈盈,牵着新娘一路与她的情郎成双。

这个画面始终在动,她越往前走你眼泪流得越汹涌!这是毛不易对姑娘的仁慈,但却是对听众的残忍(写到这儿简直哭崩了)。

所以,整首歌里溢满了红色,也溢满了热烈,但这首歌写了个什么故事呢?写了一个悲剧的故事,一个正儿八经的悲剧。

以红写白,以热写冷,以烈写哀。

这所有的红是为了渲染一场想象中的婚礼,一场一个暮年老人形单影只的婚礼。

这个红色也是情绪的积聚,越热烈我们就感到越悲伤,所以最后一段副歌一进,是不是就很想哭?我记得看小说《陆犯焉识》的时候有这样一个场景,冯婉喻老的时候也患了阿尔兹海默症,她的丈夫陆焉识从西北平反回来她已经完全不认识这个人了。

他们重逢后,陆焉识还是又高又帅的的老帅哥,为了让妻子想起他,他重新追求冯婉喻。

但婉喻对他的“追求”很生气,因为在她的心里,永远有个丈夫还没回来,眼前人再好也不是她的焉识。

她对他的丈夫永远忠心不渝,她开始渐渐遗忘所有的子女、家人,但在心里却永远爱着那个不会忘的只在记忆中的翩翩佳公子陆焉识。

毛不易讲的故事只是比这个更残酷。

下面我们来说打开这首歌第二把钥匙——时间线。

我原来认为这首歌的时间线索很有意思,是多线叙事,而每一条时间线几乎都可以有两个伸展的方向。

你可以选择一条时间线的延伸方向,然后再搭下一条线的某个方向,再拼接下一条线的一个方向,然后汇总到副歌的一个时间线方向上,最后解读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就像美剧《黑镜》在去年有个圣诞特辑《潘达斯奈基》,这个剧的故事是交互式的,观众在电脑或者手机上每隔几分钟你就可以选择一次故事走向,这样每个人最后看到的成片都是不一样的,就算结局相同,其中的故事情节发展也不一样。

《东北民谣》这个故事如果毛不易没给官方解读就类似于此,我刚和几位朋友聊到了这首歌的故事,大家都给出了各自不同的版本,其原因我认为就是时间线编排的巧妙。

尽管现在官方说法已经有了,但还应该再梳理一下这首歌的时间线。

1.“三九的梅花红了满山的雪”。

注意这里有一个时间线索“三九天”,公历1月9号前后,它是一个农历时令的说法,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它快要到春节了但离春节还稍稍有一段距离。

2.“小伙赶着马车手里攥着长鞭”。

前面说过,小伙子是赶夜路,还很着急,那这个小伙儿着急去干什么?这就是第一条时间线,小伙究竟是出去还是回来?因为上文说了快过年了,所以我觉得小伙儿是着急回来见姑娘,在最冷的天赶着夜路走,可能就出了意外,而且很有可能小伙儿出的意外没人知道,两个人就此天人两隔。

就差一点点的团圆和相聚,我想是要比被辜负与被抛弃的等待更加虐心。

3.“清泠泠的江水滔滔流了多久……一眼望断了多少个秋”。

这里的姑娘望穿秋水不是某一年,它说的是一个很长的时间段。

这句的“江水”与上面一句的“江风”刚好有应照,江水像游子不回头,万一游子就在江水里呢?一江之隔,却是生离死别。

说到这句,我想到毛不易的歌几乎不允许哭。

比如这首里面,“姑娘含着眼泪孤单站在门口”也没让她哭出来,这么悲的歌毛不易也收着写,眼泪在他的歌里始终特别珍贵。

《消愁》“不怕心头有雨,眼底有霜”也是眼泪在眼睛里打转往心里流,《一荤一素》“忘了回头看她有没有哭”也是忍着不看不哭,《借》是最仁慈的“总有大雨也不能抹去的泪痕”但仍有“它写进眼里,他不敢承认”的收。

但恰恰是这种收着写,往往让听众收不住,歌里的人物越坚强,歌外的听众越哭崩。

4.“霜花满窗就在此良辰,我俩就定了终身”。

这里是回忆线了,像是姑娘的自言自语。

我本人特别喜欢这一句词,因为这句存在于一个神志已经不清楚的老人脑海中,她已经已忘了很多很多事情很多很多人,但这个霜花满窗的夜始终在她的心里。

可能南方的朋友不太理解“霜花”是什么,这是东北的一种自然现象,天很冷的时候,窗上会结这种霜,一大片一大片,光一照会流光溢彩。

具体如下图,侵删。

这个不是假的,真是这样的窗花。

一对年轻的恋人,就在这样一个宛如水晶般的夜晚私定终身,多么的浪漫缠绵。

姑娘为什么对恋人念念不忘呢?因为过往美好得犹如梦境,所以不愿意忘,所以难忘。

越美,越心碎。

(图片来自百度,侵删)5.“锣鼓声声正月正,爆竹声里落尽一地红。

家家户户都点上花灯,又是一年好收成”。

这两句歌词在歌中重复了两次,词没有变化,但是毛不易在演唱的时候是有情绪变化的。

所以我认为这两次出现的意义有所不同,第一次是单纯交代过年的气氛,这是当年小伙的那条时间线,如果没有意外,姑娘和小伙儿也将在这样欢乐的氛围里步入婚姻的殿堂吧。

而第二次出现已经是把整首歌推向高潮了,这里的爆竹声声是现在姑娘的时间线,是她幻想婚礼的时刻,毛老师在演唱时的情绪是更激烈的,是姑娘的“喜悦”,是他送给这个姑娘盛大的礼物,也是我们听众目送姑娘在山林间奔向情郎的情感爆破点。

上面是我梳理出来的大概时间线,其实这首歌也算是多线叙事的。

而且毛不易喜欢在时间线上动手脚这也不是第一次了,《一程山路》、《借》、《等》、《青春》填词、《在无风时》,如果仔细去看歌词,都会发现他在时间逻辑上的奇特,都不是一条时间线到底,基本上都会做多线叙事,这也是他的创作风格。

至于这个故事的解读,要是没有官方说法,那基本上就是一千个听众有一千个《东北民谣》了,有的人听出是个彻底的悲剧,有的人听出过程悲凉但结局是好的;有的人听出爱情的感动,有的人听出底层人的不易……但我想就算是毛不易本人不解释,他的目的也不仅仅是想让你哭,而是让你知道作为社会最基层的个体,你的情路坎坷,你的求而不得,都有人懂!他没有站在高高在上的上帝视角来可怜你,而是他站在和你一样的位置,同你一起流泪。

我们不是为悲流泪,我们是为真情流泪。

流泪不是目的,眼泪过后的释然才是目的。

下面来说第三把钥匙——镜头如果毛不易不做歌手他可能会成为一名好导演,他几乎没有一首歌是没镜头感的,包括《像我这样的人》。

毛老师本人说是为一部想象中的电影写的歌,后来他真为电影写歌了,《无问》的成色如何大家也是知道的,真是早早就做好了准备呀毛老师!整首歌还是主要采用由远及近的镜头,但是这个不关键,关键是他的镜头都是动静交替,冷热搭配的。

第一段,先是梅花开得热闹,但白雪寂静;然后是枯枝残叶间浮现一弯淡月,这也是静态的;再来是小伙儿拿着长鞭赶马车,这个是动态的;然后江风吹过是动态的,小伙的脸通红又是静态特写。

这一段用红(梅花、脸)白(雪、月)两色交替呈现,也定了这首歌的主色调。

下一段过年敲锣打鼓扭秧歌是动态的镜头,而且很热闹。

但是下一个镜头却是爆竹落尽后留下的一地苍凉,它是先动后静的,这也是一红一白,和前一句是一热一冷。

后来家家户户点花灯,共话来年丰收日,又是热闹的景象。

而且你们觉不觉得这句有点“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意思?再下面是江水东流,像游子不回头,这里面的镜头就有姑娘回忆小伙走时的画面。

姑娘站在门口远望,这个镜头太厉害了,她不是远望一会儿,她是望了多少个秋,那个镜头一拉,下一个镜头就是白发苍苍的迟暮老人,这个镜头真的好棒!“大雪封门再送财神,烈火烧不尽心上的人”又是红白交替的色调,大雪和烈火。

送财神这个习俗我家已经基本上没有了,但北方地区应该有些地方会点火盆吧。

火盆里的火内化到姑娘的心里,灼烧着内心,若说相思蚀骨那便是如此。

下一个镜头就是姑娘回忆霜花良辰夜,恋人秉烛时的甜蜜。

烈火灼心的痛,却让我们从她隐约的泪光中将曾经触不可及的幸福一一看清。

而且前面是烈火,后面是霜花,又是一热一冷的意象。

塞北残阳是她的红妆,一山松柏做伴娘我上面也分析过了,这个拟人可真是神来之笔。

等她的情郎啊衣锦还乡,在姑娘的幻境中她是终于等来了年轻时的恋人,顺着山路蹒跚而过,这场梦中的婚礼是要终与他的情郎成双了。

这首歌毛不易明明写的是一个老人回忆往昔,但通篇都是姑娘。

时光使美人白头,但有情人不会,她和他在这个年轻人写的故事里永远年轻,永远鲜活。

在他的歌里,不被祝福的感情终将以某种形式圆满,一道彩虹两个人也好,今生我只与你成双也好,都是一定意义上的成全。

毛不易很会写以小见大的歌,这一首便是小人物的盛大。

他的歌,天地万物皆可借,借来去成全世间最普通的个体,我们该为这种胸襟鼓掌。

如果这一期有个主题的话,我就会选择“成全”这个词。

世事皆难完满,那就用一首歌弥补遗憾,就在东北的冰天雪地与锣鼓声声里为这一生爱恋落下最圆满句点。

再次感谢毛不易为我们抚平那些宿命的“凹陷伤痕”!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