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词逐段赏析:张绍刚老师的歌词可以说是在非常严格的时间逻辑顺序下,将实写的“情景”与虚写的“情境”融合起来,以营造出一种虚实相间的“回忆”氛围:在一些地方通过精巧的小细节凸现出一些回忆“全息画面”的感觉,在另一些地方则不时通过一些概念性、总结性、回顾性的“大词”来烘托回忆整体上的“抽离/距离感”。
当然,于文文的谱曲也帮助加强了这种“抽离感”。
这两种感觉的结合恰恰构成了“回忆”的重要特质。
整首歌歌词的时间逻辑结构大抵如下:主歌一:初见、心动、表白、热恋副歌一:甜蜜、瞬间、真短、永远主歌二:异地、疏远、挣扎、分手副歌二:甜蜜、瞬间、真短、永远结尾:回忆、爱情、还在、很淡以下逐段做一些具体的解析:(1)张: 那年秋天北京的风很柔软 你从我身边走过 看到侧面 低垂的眼帘“初见”:这是一个“标准”的初见。
秋季是大学入学/开学的季节,张绍刚老师、多少听众、包括笔者个人,或许都有过几乎相同的“初见”情境。
高考结束、高中毕业后的放松和怀念、大学学习生活初始的紧张和期待、新城市新环境的陌生和新鲜、以及对“遇见 TA ”的想象,这种混杂着许多感受的独特心境想必是很多人“一生一次”的青春体验:“秋天/北京/柔软”的情景和背后的情境恰恰吻合。
而下一句,从“身边走过” 到“看到侧面”,必然伴随了目光(乃至身体)的转动,直到定格在“低垂的眼帘”,完成了一次动中有静的“初见”:前面的“动”还原了初见那一刻的“突然性”——也就是所谓“曾是惊鸿照影来”其中一个“惊”字所要体现的;而后面的“静”则捕捉了那一刻永恒的“印象感”——“低垂的眼帘”这个细节自动地让整个画面放大静止,于是由动到静的“撞击”将这个画面深刻地印在了记忆中。
相信很多人回忆青春,都能找到这样的“初见”时刻,仔细回想起来或许都能找到歌词里这种 iPhone 里 Live Photo 的“动而后静”的感觉。
(2)张:那年冬天北京的雪飞满天 你红红的脸手很暖 湿湿的发端 白色的雪片“心动”:这段描写的应该是张老师暧昧期的心动时刻。
秋季入学/开学后,到了北京雪飞满天的冬天,两个人已经暧昧得不得了了,但是还有一层窗户纸没有捅破。
现在的同学们估计圣诞节前该表白的就已经表白了,不过考虑到张老师上大学的年代(90年),暧昧到大雪纷飞也是自然的。
“红红的脸手很暖”这句的重点在于“手很暖”三个字:怎么知道手很暖呢?—— 一定是因为碰到/握到了手,才能知道手很暖。
这应该是张老师第一次碰到了初恋的手:可能是趁着下雪天冷找了个理由故意碰的,也可能是在看雪的兴奋中半偶然地碰的,但接触的那一瞬间,张老师突然有了“温度”这个维度的记忆,于是又一张 Live Photo 印到了心里:“湿湿的发端”、”白白的雪片”,仿佛突然有一股电流击穿了这么近的距离,心脏停跳一秒,就要 hold 不住了。
相信很多人也在没表白前的暧昧期里体会过这种差点就 hold 不住的心动瞬间。
(3)文:今天他好像一直站在路边 温和的风若隐若现 斜挎的包 似乎想发言“表白”:经过了上一次的“电击”,估计是再也难压抑表白的冲动了。
暧昧了这么久,虽然已经很自信她对我有感觉,但还是不很自信她会怎么反应。
于是有点手足无措地“一直站在路边”,欲言又止地"似乎想发言”。
心里一遍不停给自己打气(“少年不要怂了,开口吧”),又想要等待表白的最佳时机(“再等一下,氛围会更暧昧/浪漫一些”)——这种青涩和纠结应该就是在第一次表白时尤为典型。
再一次,“温和的风”、“若隐若现”的情景自然地与内心的情境相映衬。
(4)文:今天雪地上两人脚印成串 幸福的感觉天旋地转 一起的两年 想起来 是阳光灿烂“热恋”:初恋的热恋期中“幸福的感觉”用“天旋地转”四个字来描写完全不为过,在一起的时光像是度过了两年阳光灿烂的日子。
我倾向于认为张老师笔下的“天旋地转”和“阳光灿烂”都是既虚且实的双关:或许就有这么一天,或许就是表白后的某一天,灿烂的阳光在积雪上映得有些刺眼,两个人在一片“雪地”上玩耍,“脚印成串”,累得气喘吁吁笑得“天旋地转”——单纯、浪漫、欢乐,多么美好。
这个场景被“一起的两年”这句拉长;或者说,一起的两年在回忆中“想起来”就像是被压缩成了“今天”。
(5)张:你说湖边的小石子肩并着肩 树叶间的斑斓好看耀眼文:他说美丽的东西不一定只有一瞬间张:你说在一起的两年时间真短 好想能一直到永远文:他说永远就是比没尽头 还遥远“甜蜜”、“瞬间”、“真短”、“永远”:前两句呈现的是在一起时不同于上句“天旋地转”的另一种幸福。
“肩并着肩”很显然既是说石子也是说两人,大概描述的是一种日常“陪伴”的甜蜜瞬间,是一种“小确幸”。
相信很多人会同意,这种“小确幸”背后所代表的一种“伴侣感”,其实相对于热恋期那种拍电影一般的“情侣感”还是有些不太一样的,甚至可能是更深层次的。
后两句扎心了:“小确幸”中幸福地简直让人忘记时间,一回神就已经两年了,于是妹纸们十分典型的“不安全感”或“多愁善感”自然就表现出来了,而小哥则是一次又一次地好言安慰、坚定承诺。
这一段副歌可以认为是“抛物线的顶点”,既是幸福的高点,又是下坠的起始——这两者恰是矛盾而又不可分割的,张老师的词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正是由于太过幸福而使得时间感觉走得太快,才加重了难以留住这种幸福瞬间的惶恐;而说出了自己或许都相信了的“永远”,体现的是一种在抛物线顶点附近一种竖直高度上的“静止的假象”(想想跳楼机到顶点的感觉)—— 以为湖边散步的静好可以就这么一天一天地重复下去,没有尽头。
(6)张:那年春天满街柳絮很壮观 你在另一座城市 好像很忙 一定也艰难“异地”:不知道张老师是大二或大三开始的初恋,还是找了个学姐之类的,somehow 谈了两年后依稀就毕业开始异地了。
张老师貌似一直在北京,应该是妹纸离开了北京,到了另一个城市工作或读研。
不管怎样,进入社会、或是到了另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学习生活的压力,“好像”很忙,“一定”也艰难。
“好像”和“一定”两个猜测语气的词语,体现的是所有异地情侣都难免的隔阂感。
这种隔阂感在对方“忙”和“艰难”时会尤为严重:一方情绪本来就没有那么好了,而另一方干着急却也很难帮上忙、甚至会给对方产生进一步的压力。
顺带说一句,“柳絮”是典型的“感时伤怀”、“离思念想”的意象,加上“壮观”二字非常准确:刚异地时的思念之情,恰如满天的柳絮,铺天盖地。
(7)张:那年夏天像南方阴雨绵绵 你的信越来越少 新的生活 好像已出现“疏远”:从隔阂慢慢到了疏远,心中是江南梅雨的憋闷感,“阴雨绵绵”、难以发泄。
“新的生活,好像已出现”再次扎心:意识到这一点的那一刻,或许在张老师(以及很多人)的心中留下了又一个难以磨灭的印象。
(8)文:今天打开终于来了的信件 除了忙就只语片言 不停地问 何时再见面“挣扎”:前两句接着上文继续加强双向的“隔阂”和“疏远”,但到后两句插入的“挣扎”既矛盾而又真实。
“不停地问,何时再见面” 透出了“君问归期未有期”的无奈感。
(9)文:今天窗外阳光特别的灿烂 信写的越来越简单 只是牵挂 没有说再见“分手”:这一句大概描写的就是所谓的“无疾而终”。
第一句写景尤其好,阴雨已过,阳光又重新“特别的灿烂”了——停止了内心的挣扎,一切都开始变得淡了,也就逐渐可以接受了。
当然,还怀有善意的牵挂,但是已经“没有说再见”(对照上段的“何时再见面”):新的生活,都 move on 吧。
(10)张:你说湖边的小石子肩并着肩 树叶间的斑斓好看耀眼文:他说美丽的东西不一定只有一瞬间张:你说在一起的两年时间真短 好想能一直到永远文:他说永远就是比没尽头 还遥远这里副歌的重复,就像是无疾而终后的回首:哦,我们曾经一同走过这么些年,那些幸福和美好仿佛还在昨天。
同时地,“旧爱的誓言像极了一个巴掌,每当你记起一句,就挨一个耳光”。
其中滋味,自己体会。
(11)张:过了很长很长的时间 剩下藏在角落的牵绊文:如果再过很多很多年 曾经的爱情藏在从前合:无论多久仍然还在 哪怕很淡 很淡“回忆”、“爱情”、“还在”、“很淡”:“分手信”中最后的“牵挂”气若游丝却连绵不绝,被藏在回忆的一个角落中很长很长时间都没有触碰,可能已然变得都模糊了。
然而当张老师再次找到了这块回忆的“化石”,仔细一看,整首歌前面描写的大历程和小细节就都出来了——无疑,这就是曾经的爱情。
没什么需要遮掩的,这原原本本就是属于“我”的青春和爱情,“无论多久仍然还在”,“哪怕很淡、很淡”。
最后这一段可以当作是从前面回忆的“冥想盆”中抽身而出后的感叹:给出了“现状是回忆”、“定性是爱情”、“期限是永远”、“程度是很淡”的总结。
最后一段前四句拉开的长时段和最后两句“无论多久”的结尾,呼应了上文副歌中的那句“他说永远就是比没尽头、还遥远”——这一块回忆的化石,或许也应该算是一种“永远”吧。
- 夏天的风 姑娘 老男孩 理想三旬 月半小夜曲 生日快乐 其实 那些年 光阴的故事 少年 后来遇见他 那女孩对我说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 火红的萨日朗 想见你想见你想见你 冬眠 关键词 芒种 往后余生 关山酒 年轮说 小镇姑娘 烟雨行舟 记念 你笑起来真好看 来自天堂的魔鬼 学猫叫 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 不仅仅是喜欢 浪人琵琶 卡路里 带你去旅行 红昭愿 纸短情长 最美的期待 体面 小跳蛙 悬溺 侧脸 山楂树之恋 我的名字 失眠飞行 有可能的夜晚 追光者 请先说你好 流浪 东西 星球坠落 我的将军啊 烟火里的尘埃 答案 心如止水 我们不一样 嘴巴嘟嘟 晴天 成都 告白气球 南山南 女儿情 天空之城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