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大家对这个答案的关注,没想到“嗖”的一下得到了这么多赞同。
以及,对当时引述资料有误的部分作出了更正。
谢谢评论区里大家的意见。
==================的确是低谷,可能比低谷更糟糕。
也绝非“Popular music got ‘bad’ when you got ‘old’心理,这样的情况在国外成立,因为欧美日韩是确实有自己的流行音乐,且歌手的商业价值与歌曲的流行度挂钩。
但中国已经没有足够流行的作品和歌手,这几年尤其明显。
流行最表象的标准就是占领听众的耳机、大街小巷以及KTV,但是在这些地方,新歌又占了多大的比例?偶尔有几首随电影宣传爆红的推广曲,卖的最好的数字专辑是鹿晗的《Reloaded(重启)》,但销量和流行没什么关系。
早些年有周杰伦、林俊杰、王力宏、五月天、苏打绿,蔡依林、孙燕姿、王心凌、刘若英、梁静茹、SHE……不太主流但传唱度高的算许嵩一个,一人一张专辑奉献一曲热单都不会是大众全年无歌的状态,前两年俘获大众的也有接地气的凤凰传奇,现在广场舞大妈都没新歌了。
如果十三亿人一年传唱度最高的歌只有几首,这还不叫没有流行,只是即将老去一代的酸涩心理,那我无话可说。
(插一句:有答主硬要拉上独立先锋音乐人说事,流行代表大众,独立先锋是小众代言,就像是有人问商业片是不是不行了,你跳出来嚷嚷:我们还有有艺术追求的文艺片导演,分明两个概念)祸根是在繁荣期种下的。
黄霑2003年就说华语音乐已死,那个时候被视为数字音源冲击实体市场标志的彩铃《老鼠爱大米》影子还没见,周杰伦正是风光的时候。
后来的网络和欧美音乐的冲击加快了死亡来临的时间,而目前做歌赚不到钱的商业环境,又决定了华语流行音乐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是躺尸状态。
下面说一说为什么做出这么悲观的判断。
一、这是一个没有自己旋律的国度当年还是小鲜肉的四大天王众所周知,80至90年代,是港台音乐最繁盛的时期,以刘德华、张学友为代表的四大天王席卷亚洲,在那个依赖发片维持偶像热度的年代,一年四专是常有的事。
但是香港本土的原创力量,根本达不到这么强。
当时市场上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粤语歌曲,是"抄歌"之作(翻唱曲、抄袭曲、改编曲,其中前两者占比较高):抄日文歌、抄英文歌、抄西班牙语歌……甚至不作二次创作。
在网络尚不发达的世界里,听众无知无觉。
并且,只要歌曲好听,就会有人埋单,管你原创不原创。
可是,虽然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歌手需要的好歌和名气,公司想赚的钱,制作人要养家糊口,但是,成本是不一样的。
一首优秀原创歌曲的诞生,少则数月,多则几年,消耗太大。
想赚钱的公司等不起,歌手的热度也等不起。
罗大佑撰文指责香港唱片业逼走黄家驹这样的环境,逼得坚持原创的Beyond远走日本。
另一方面,看起来似乎比较尊重原创的台湾,也盛行拿来主义,大量作品源自日本歌曲的翻唱。
邓丽君、刘若英等流行歌手的大量作品都是如此。
而不论是抄袭还是翻唱,最终的结果都是这个国家没有自己的旋律。
二、除了不悦耳,还找不到自己的声音从本质上来说,不论是华语流行还是J-POP,K-POP,都来自西方音乐体系,都是学习的产物。
天赋的音乐人完成了西方音乐的本土化,比如罗大佑、崔健、周杰伦。
前两者唱出了时代之痛,后者代言青春。
黄霑曾经对周杰伦嘻哈风的流行歌曲不感冒,他说:“没有纽约街头的感受,没有美国Hip-Hop的环境,我们学就跟中央电视台常常播的洋人唱京剧一样,无论他们怎么好,都不会像中国人唱的那么好……怎么写都不可能写得过外国人,那为什么不听外国的Hip-Hop?”黄霑担心的是中国味道的缺失,那不仅仅是加一段古筝唢呐戏腔就能带来的,是在博才众长写出的旋律里,唱出自己的声音,这代人的声音。
他说,罗大佑是,崔健是,李宗盛也是。
根植于自己文化的声音,有一个特点是,离开了这个文化背景,就难以引发共鸣。
香港年轻人不会激动于《一无所有》,因为只有当时大陆的年轻人才处于那样的状态那样的迷茫之中。
崔健首演《一无所有》果不其然,等到欧美流行乐随着盗版音源在网络迅速传播,大部分比不过原版的华语流行学习品,如黄霑所说,迅速被听众抛弃。
但牺牲吐词成全节奏的杰式嘻哈风还是活了下来,因为外国人不会唱“快使用双节棍,哼哼哈兮”。
歌词的中国味道保证了曲目带来的亲切感,朗朗上口的旋律配上歌里人人都有的青春,那也算是一代人的声音。
而其实,即使没有周杰伦在旋律上的鬼才,抄习惯了写不出自己旋律的华语市场,也可以以词动人。
高晓松曾说,汉族人对词的重视度之深,以致常常忽略一首歌的其他部分。
他对此有些愤愤,但反过来看,这恰恰代表着华语流行的一条出路。
可是,当下新生代歌手的作品,有多少是在真正表达,又有几个能引发广泛共鸣?今年,又会选出怎样的歌手在最高票答案里,对黄舒骏的采访中,有这样一段关于选秀新人的表达:“我也参与过电视选秀或唱片公司找新人的活动,你会发现现在的年轻人他们很有自信。
那你问他自信的理由是什么?他没有办法回答,可是他还是坚信自己很有自信,坚信自己很有个性,非常有个人的风格。
那你再问他你的风格是什么?他又答不出来。
也就是说——个人、个性、自信变成朗朗上口的一句话,可却是一个没有内涵的形容词。
”他把这样的现象解释为,当下的个体分化太严重,大家很难达到共识。
这也成为高票答案支撑自己观点的证据。
但我的疑问是,既然达不成共识,为什么大家还会去听同样的老歌?另一点,网络带来个体的分化是世界性的,难道只有我们国家的青年人,有个性到了连一首有同样共鸣的歌曲都找不到?究竟是选手太有个性,还是这些自信满满的个体,其实既未看清自己,也不关心世界。
三、大部分人对华语流行的态度,其实是没有流行也没有关系林夕,香港词人2002年,黄霑说,林夕也会老,但后面还有谁?九十年代最辉煌的香港唱片业不关心这些,他们无心挖掘下一代作词人。
因为那个时候,唱片公司的老板已经发现,最赚钱的不是流行歌曲,最赚钱的是偶像歌手。
唱片公司的主顾变成了年龄下至八岁、十岁,肩上未有过过经济压力的粉丝们,歌手“唱成什么样他不知道,只知道他长得好,舞跳得好”,唱片公司摸准了这一点,就投其所好,“挑几个漂亮的,拼命包装就好了”。
从此,听觉系变成视觉系,歌曲变得更不重要了。
这样的时代在大陆来的晚一些,朴树老狼当道的时候,人因歌红,大家先为唱片买单,再为歌手买单。
所以,虽然大陆市场盗版猖獗,唱片公司利益分配比例不理想,但总能从歌里赚钱。
后来,唱片业没落,盗版音源让做正版的唱片公司赔了个底朝天,纷纷转行做艺人经济,做商演赚钱。
商演,歌曲不是决定因素,知名度才是。
而获取知名度最直接的方法是在音乐节目上露一嗓子,这不需要新歌,老歌就够了。
做这样歌手的演唱会,不是最赚钱的,等到韩流来袭,粉丝经济一说崛起,大陆商人们也知道了,偶像的演唱会最赚钱。
鹿晗演唱会,头戴鹿角的粉丝们创吉尼斯纪录对于粉丝来说,有舞台就可以,舞台上站着那个人就可以,其他又有什么关系。
迷妹们都知道,决定自己偶像前途的是商业价值,一定要为他们的未来,撑起一片天,只是,这个国家歌手的天,和音乐关系并不紧密。
这和同受音乐数字化冲击的欧美日韩显著不同。
在那些国家,有公信力的排行榜和音乐奖项,对歌手的声誉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即使是以包装偶像出名的韩国,歌手出道也是通过音乐节目和单曲打榜,没有新单曲的韩团很快就会被新人取代,人气下降。
而不靠颜值俘获粉丝心的bigbang,靠的就是碾压其他团体歌手的一位单曲数目。
大牌助阵的某颁奖礼上,李宇春被叫错性别但在我们国家,我们看到的是,曾经最具影响力的金曲奖变得越来越无人问津,音乐盛典明星变中心颁奖变闹剧,粉丝更加关注的是明星势力榜,是在网站页面的宣传位,这一切其实暗示了,在中国,好的音乐对歌手商业价值的影响,变得有多低。
可以说,当欧美日韩歌手需要用音源才能打开一片天的时候,我们这个国家,只要颜、真人秀和一张不需要真正流行的专辑,就够了。
但对于大众来说,这不是一个问题。
欧美乐坛还活着,日本市场赶超美国,韩国在努力向这个最大的市场倾销自己的文化产品,好像有没有自己的流行,都没什么关系,反正我们总会有歌可听。
另外,新媒体大佬不肯让利,内容方永远赚不到钱,巅峰时期的选秀背后黑幕重重,有才华的人没有上升渠道,都是祸因。
有空详述。
今天,就酱吧 :)最后插播一条小广告,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愚乐(likejokes),以及如何评价罗大佑? – 杨羽婷的回答
- 夏天的风 姑娘 老男孩 理想三旬 月半小夜曲 生日快乐 其实 那些年 光阴的故事 少年 后来遇见他 那女孩对我说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 火红的萨日朗 想见你想见你想见你 冬眠 关键词 芒种 往后余生 关山酒 年轮说 小镇姑娘 烟雨行舟 记念 你笑起来真好看 来自天堂的魔鬼 学猫叫 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 不仅仅是喜欢 浪人琵琶 卡路里 带你去旅行 红昭愿 纸短情长 最美的期待 体面 小跳蛙 悬溺 侧脸 山楂树之恋 我的名字 失眠飞行 有可能的夜晚 追光者 请先说你好 流浪 东西 星球坠落 我的将军啊 烟火里的尘埃 答案 心如止水 我们不一样 嘴巴嘟嘟 晴天 成都 告白气球 南山南 女儿情 天空之城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