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转载,先私信!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我和题主有着非常相似的体验。
题主问的是为什么,那我来答一下原因。
大家一起探讨。
然后说一下我理解的题主的意思是这样的:古代乡村很多人吃不上饭但他们的房子挺好看,现在乡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建筑却还不如古代的美。
这是一个纵向比较的问题,即中国古代的乡村建筑和现在比,至于横向比较乡村和城市比,中国和国外比那完全是另一个问题了。
另外很多人在比较哪个房子好用舒适,这也曲解了题目。
“罪魁祸首”的原因是:技术进步其实,我觉得这个话题一开始就谈审美是不太合适的,因为我们还是先看看两种房子是怎么产生的吧。
读过中国建筑史的都知道,很厚一本书一直在讲我们的建筑技艺与材料,怎么从原始洞穴发展到使用石料、木料、什么时候发明砖、什么时候发明瓦、什么时候使用斗拱、斗拱历代都有哪些变化、对应的建筑形态会有哪些变化。
推动建筑发展的是技术,包括我们的当代建筑。
古代人再有审美也造不出今天的望京SOHO。
忍不住吐槽大部分的答案。
技术进步带来了什么呢?1 建筑材料全球化2 建筑技术全球化3 建筑审美全球化4 生活习惯全球化总之建筑的全球化就目前来说是趋势,全球化意味着地域特点的抹杀,传统审美的改变。
如果看建筑没什么体会,看看我们身上的衣服就知道了,我们已经不知道传统服饰是什么样了,西装、衬衫也已经习惯了。
只是建筑保留时间长一些,我们还能看到几十年几百年前的传统建筑。
但,我们正经历着这场变革,目前来说似乎不可逆转。
分开来解释一下吧1 建筑材料全球化几千年前,只能使用离自己最近最随手可得的材料建筑房屋,因为生产力有限,一天中忙于打猎获取食物的时间就要很长了。
而且邻村说不定就是另一个聚落,要获得邻村的材料说不定要经过一场血拼,并不值得。
几百年前,帝王已经可以使用云南的木料修筑宫殿了,当时的生产力要将云南的木材运到帝都,难度可想而知,因为他有了强大的支配资源的权利才能将云南的木材运回来。
就一般的百姓建民居来说,还得就近取材,村里有石头的就垒石头,村里木材多的就做木房子,实在没有的就夯土或打地洞。
当时除了等级上的规定,并没有规定建筑的风格,但现在看几百年前的古村落会发现整个一个村材料基本都一样的嘛,就那么几种,就是这个原因。
而且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特别和谐,材料就来自当地,只有那么两种自然材料,当然和谐了,想不和谐都难。
青山环抱中的木建筑村落、石头山下的石头房子、黄土高原上的土墙。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贵州民居陕北民居科技进步带来的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使用本县的混凝土、使用省城的瓷砖、使用邻县的彩瓦、使用帝都的玻璃、土豪点的甚至可以使用国外的人工石。
因为开采成本降低了,加工成本降低了,运输成本降低了,总之遥远的材料不再遥远了,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工材料放入自然环境,就像白色垃圾一样,很难"美".世界各地的各种人工材料“蒙太奇”在一起,农民很难弄和谐。
2 建筑技术全球化以前开凿一个小山洞是不容易的、搭一个小树屋是不容易的、砍几棵树建一个木房子是不容易的,村里是山地地形那就基本依山而建,要改变地形,把地形铲平再建房子那就得是愚公移山,干上好几辈人的事,是脑子有病的。
还不如修一条蜿蜒的山路来的划算。
选址时就得考虑地形了,而且没有水的地方是不适合建房屋的。
所以我们今天见到山区的村落大多依山傍水、顺势而建、曲径通幽。
由于技术有限,不得不尊重自然,不得不卑谦。
说白了就是:改造自然的能力很有限!所以对自然的破坏小。
而现在呢,推土机才600一小时,干一小时当你一个人挖一个月的土。
没有水可以接自来水。
木结构太费木材,木材现在是很贵的,把木材卖了再买水泥建房子是更划得来的。
曲径通幽是不行的,小汽车进不来的。
框架结构是可以接受的,想盖几层盖几层,想在外边贴什么贴什么,想做罗马柱就做罗马柱,想装空调挂机就装空调挂机,方能彰显土豪。
技术越发达,越容易破坏自然,原始社会就算人类想毁灭地球也没这本事,现代社会随便一个环境问题都是全球性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也一样。
于是,你看到了现在的乡村。
3 建筑审美的全球化为什么一上来不直接说审美?因为我不觉得以前住在很漂亮民居里的人审美就比现在的农民高,虽然我承认那时的房子大多比现在农村的美。
造成很多古民居很美的原因大多是上边说过的两个因素:建筑材料与技术,是一种无意识的生成,而非审美的产物。
建筑是物质的,极其物质的,在生产力低下时第一步考虑的永远是怎么使用随手可得的材料和已经掌握的成熟技术去建造坚固、实用的房屋。
美,很多时候不过是在坚固、实用的基础上顺带的产物。
以前的人最远也就去了趟县城的,好多老人在自己村里度过一生,能去京城赶考或跨省做生意的凤毛麟角。
那时考虑审美的问题应该是从实用与信仰的角度较多,这些都是很地域化的,也很少能接触更大范围的东西。
我觉得现在对农村建筑审美改变的罪魁祸首是电视机。
大部分农民的审美判断是这样的:这房子好看,我要照着这样做。
并不会考虑与环境的关系,也不会考虑当地的传统审美趣味。
罗马柱可以和马头墙混搭、小洋楼可以和小桥流水共存。
当然,现在交通发达了,人口的流动也增大了,带来的是外部的各种信息,见多了审美自然会改变。
改变来改变去会越来越趋同,就像清朝时老百姓看欧美人觉得像动物,现在也喜欢了、甚至能评判哪个漂亮哪个帅了。
关于审美比建筑材料与技术更复杂,我自己也不确信以上言论的正确性。
这个照片不太能说明问题,等有恰当的图片再补上。
4 生活习惯的全球化以前的家族聚居正在被城市化改变着,一群民居围着一个祠堂的聚落形式将一去不复返。
自来水、抽水马桶、空调系统、照明系统我们已经习惯,我们的生活方式已经改变,并正在变得与全世界一样。
生活方式不可避免的反应到建筑上来,因为建筑容纳了我们的居家生活。
有了自来水我们可以违背以前背山面水的居住理念、有了抽水马桶我们可以把卫生间纳入居住建筑内(以前很多茅房是放猪圈里的)、有了空调我们要装外挂机或者改变建筑层高装中央空调系统、有了现代的照明系统,我们可以改变建筑进深,再也不担心屋子太暗了。
总之我们的生活习惯改变了建筑,只是很多人没发现。
要我们真正再住回去以前的老房子,我也不习惯了,不是老房子不够美,只是因为它容纳不了我们现代的生活习惯。
自己脑补吧面临全球化危机的,不光光是建筑的审美,我们使用的几乎所有的物件,都面临着这个问题。
我们聊微信,不再用手用笔用纸写信,我们刷知乎不再面对面的促膝而谈。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也不知道,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们很容易被改变很容易习惯这些,也许这就是人类的适应能力。
当然,在这样似乎不可逆转的趋势下,有人逆势而行。
介绍两个小案例:李晓东在怀柔一个村落里设计的篱苑书屋,其实就是这个村里的小公共图书室,虽然不是居住建筑,但也算是乡村建筑了。
当地人很喜欢这个小房子,也吸引了很多外来参观者。
建筑师做到了民居的几点:1 使用当地的外立面材料:柴火棍 2 没有破坏基地的地形与自然环境 3尺度 很宜人的尺度室内的设计也很有意思,整个建筑就是一个大的家具 ,可以当床躺、可以当椅子坐、可以当楼梯、当然可以当书架。
王澍对乡村建筑的研究很久了,最近在浙江富阳文村设计了14坐农民住宅。
同样可以看到很多传统的影子。
其实,很多建筑师、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在做这样的努力,只是,毕竟只是少数精英群体,我们看到的大部分农村还是在变得像题主说的那样。
其实可以说的很简单的:古民居大多是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现在的农村住宅大部分也是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大多是自己建房子自己住,审美真不是他们考虑的重点,最大的影响因素还是建筑材料与技术。
- 夏天的风 姑娘 老男孩 理想三旬 月半小夜曲 生日快乐 其实 那些年 光阴的故事 少年 后来遇见他 那女孩对我说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 火红的萨日朗 想见你想见你想见你 冬眠 关键词 芒种 往后余生 关山酒 年轮说 小镇姑娘 烟雨行舟 记念 你笑起来真好看 来自天堂的魔鬼 学猫叫 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 不仅仅是喜欢 浪人琵琶 卡路里 带你去旅行 红昭愿 纸短情长 最美的期待 体面 小跳蛙 悬溺 侧脸 山楂树之恋 我的名字 失眠飞行 有可能的夜晚 追光者 请先说你好 流浪 东西 星球坠落 我的将军啊 烟火里的尘埃 答案 心如止水 我们不一样 嘴巴嘟嘟 晴天 成都 告白气球 南山南 女儿情 天空之城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