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如何评价QQ音乐需要会员才能听完整音乐?
时间:2019-12-11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当我们纠结于音乐付费问题时,不妨换个角度去思考。

其实视频app早就推出了“用户试看”做法:非会员可以试看两分钟剧集,其后据情况选择是否付费收看完整版。

服务端给出足够的选择自由,用户端享有消费的权利,从视频网站到视频app,再到网络电视,这种合理的付费举措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可为什么变成音乐,大家就不买账呢?视频与音乐同样作为媒体娱乐,理应是相同的消费性质。

我们不能因为音乐作品时间短,而去衡量其中的价值。

更不能用长久以来养成的“免费音乐”概念,去怀疑音乐作品的实质。

霉霉(Taylor Swift)因不满免费音乐的做法,下架了流媒体平台上的音乐作品。

她说:“音乐值得被尊重,歌手的劳动应受到公平对待。

”然而在国内,仍有不少听众利用网络窃取盗版歌曲。

如果你是歌手,心情会是怎样?当下的国内音乐市场里,“完整音乐,会员独享”显得异常敏感。

有人说,国人的版权意识才刚跟上来,现在提出这种概念会不会太早?恰恰相反,这概念放在当下的中国音乐市场,迟到太久太久了。

杨坤在《歌手》中唱了茄子蛋的《浪子回头》,却被指出“侵权”。

无独有偶,上年林宥嘉在演唱会中唱了高嘉丰的《蹦迪治大病》,也被指“侵权”。

这不仅是两岸版权处理的不统一,更触碰到中国音乐版权的“遮羞布”:我们自以为版权体系已在正轨上,但这才刚上起点。

成熟的音乐版权体系是怎样的?是行业生态的高度统一和规范。

统一的音乐生态是一视同仁的。

我们不断看到有音乐人站出来,提出音乐付费的合理号召:周杰伦、陈奕迅、李宇春……然而,我们却忘记中国乐坛还有无数的音乐人,他们有的是经费不足的地下乐团,有的是为制作费发愁的歌手。

他们可能没有足够的信心提出作品付费,因为这冒着听众流失的风险……统一的行业生态保证了所有音乐人的权益,不仅仅是功成名就的乐坛前辈,还有怀着梦想的新声代。

在统一的付费原则下,音乐行业才能进行正常的运作——音乐人得到经济的支持,才有热情进行高质量的歌曲创作。

而另一方面,规范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国际流媒巨头Spotify和Apple Music都提出完善规范的付费举措。

在试用期过后,流媒便会正式对用户进行收费。

对比Spotify“付费版”和“免费版”,我们就可以清楚看出功能的分别。

$9.99的Spotify包含以下服务:任意歌曲播放、离线收听、畅听无中断、无限切歌、高音质;而免费版的Spotify则只能选择随机播放。

与熊掌不可兼得,天下也没有免费的午餐。

再看回国内的音乐app。

很大程度上,我们的流媒体还停留在会员独享VIP歌曲的阶段。

除以之外,成熟的商业运营模式(广告切入、播放限制)仍是被弱化的。

规范的行业体系应该立体地界定了用户的功能使用。

而现在,我们享有绝对的价格优势(网易云的黑胶VIP是15元/月,虾米音乐VIP是8元/月,QQ音乐付费音乐包是7.6元/月),这都比Spotify的$9.99(约67RMB)会员制来得无比便宜。

试问,这还有什么可埋怨呢?对于国外听众而言,付费音乐已是家常便饭。

每月在音乐媒体上付费,跟缴水电煤气费一样日常。

或者说,“音乐付费”的概念早已成为国民概念。

反观我国现状,大多数人仍然觉得“音乐付费”是“精神消费”,而“精神消费”是低于“物质消费”的。

什么是“物质消费”?三餐温饱,裤衣鞋袜,摸得着、触得到的才值得花钱。

但是啊,我们的物质生活上来了,就不能再把“精神消费”当成“奢侈品”了。

连苏大强都晓得手磨咖啡了,诸如音乐付费的“精神消费”也应理所当然。

更何况,音乐付费也是行业趋势。

二十年前,没人会料到歌曲会从CD浓缩成数字音源。

正如此时此刻,我们在疑惑:“为什么会员才能听完整音乐?”。

在行业更新迭代的进程里,最难的是推翻与适应。

囿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实体唱片往往使人觉得有“价值优势”。

而数字音乐因为虚拟性,模糊了价值实质。

但事实上,数字音乐与实体音乐皆是同等的消费物,甚至乎数字音乐提供了更高保真的音质。

这种观念上的偏差,也正是我们需要“推翻”的一点。

不破何立?“推翻”过后,就是“适应”阶段。

像虾米音乐推出VIP歌曲离线失效的做法,部分VIP专享歌曲只能线上播放,这既是保护音乐人权益,也是行业生态的进步。

现在各大平台也相继施行试听做法,其实这就是在引导听众适应音乐版权生态。

2003年4月跨时代的iTunes 4 推出线上音乐商场,正式揭开音乐付费购买的序幕。

我国音乐APP现在做的,说白了就是别人在十几年前做的。

只不过我们晚了起步而已。

当我们在享受音乐的同时,感叹编曲的丰富精妙,是不是也应该想想这背后的创作历程?郭顶蛰伏7年,才将飞行器开到大气层外,创作歌手面对的是不仅仅是十几条音轨,一词一句的反复调整斟酌,更是无数个灵感所汇聚成的日夜。

方大同把Jazz唱进生命里,等了11年才拿下歌王宝座,歌手只凭一支麦克风,就将精确的情感带入我们耳中。

这都是无差别的劳动,值得我们去付费支持。

况且,你也不想自己喜欢的歌曲成为某音BGM,被不停轮播吧……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