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看过电影《中国机长》后,你有什么感想?
时间:2019-12-11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国庆三部大片之一的《中国机长》大家看了吗?女王我一直对川航514奇迹备降很感兴趣,所以第一时间就去看了这部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

观感嘛?很客观地说,如果单论剧本,我觉得一般般。

△7分是比较合理的,《中国机长》是由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在前风挡玻璃脱落情况下,成功备降的事件改编,张涵予演的主角原型就是当时驾驶这架飞机的机长刘传健(电影里改做刘长健)两个主角,演机长的张涵予和演乘务长的袁泉演技很好,可惜被太多无聊的配角戏拖后腿。

好几条线好几个人物都不知道有什么意义。

(尤其是感情戏,欧豪演的副驾驶徐奕辰、杜江演的二机长梁栋都在尬撩妹子,没必要啊)再加上一些为了戏剧性而增加的情节(比如机长驾驶飞机强行冲过积雨云),让电影看起来略带尴尬和煽情。

不过,这电影好就好在,题材。

毕竟原型刘传健是创造了民航史奇迹的英雄机长,是连张涵予都佩服的「大哥」。

人物本身就足够打动人。

所以,即便剧情的bug不少,台词也略带生硬,但我还是在结尾看到飞机安全降落的时候泪目了。

△袁泉说,原型刘传健是大哥眼中的大哥△张涵予说从内心赞叹他电影看完以后,我久久不能平复。

没有上豆瓣刷影评,而是又重新刷了去年川航514事件的新闻以及和机长刘传健有关的采访。

一边看,一边感叹:太牛逼了!太牛逼了!(记得三年前我看完《萨利机长》也是同样感受,文章戳这里)电影不想聊了,在这里,我只想再一次吹爆这个拯救了128人生命(119名乘客+9名机组成员)、面对特情临危不乱的「中国机长」刘传健。

△电影原型机长刘传健和张涵予合影△70周年阅兵,刘传健也出现在花车上首先,要想说明刘传健有多牛,我们必须重新复盘一下电影的原型——川航514事件。

2018年5月14日早上6点26分,四川航空从重庆飞往拉萨的3U8633航班在江北机场起飞。

起飞的前42分钟,一切都很正常,飞机爬升到9800米的巡航高度,底下是层峦叠嶂的青藏高原,按航班机长刘传健的说法,当时并没有任何的异常。

△在青藏高原上空飞行的3U8633航班,《中国机长》电影片段△电影为了戏剧性夸大了恶劣天气,其实当时天气很好,在玻璃脱落前没有任何异常就在刘传健以为,这次飞行任务又会很顺利地完成时,他突然听到非常大的爆炸声。

副驾驶前面,也就是飞机右座前风挡玻璃突然出现了裂缝。

刘传健摸了摸,划手,他意识到内层玻璃裂了,必须马上返航。

△电影也还原了这一幕刘传健第一时间联系空管。

听录音,刘传健当时还是非常冷静的。

他和空管的对话——“风挡裂了”“返航成都”,就和平时查询天气一样镇定。

因为飞机玻璃有三层,一般来说,如果只是内层玻璃裂了,正常返航是没有问题的。

△真实对话录音,电影有人吐槽张涵予和空管小哥李现对话太冷静,风挡裂了好像跟手机屏破裂一样镇定,但实际上也是这样的,飞行中出现任何意外情况都要冷静才能应对。

可是,又一次意外发生了。

在刘传健挂断和空管的通话以后,前风挡玻璃整块爆裂脱落。

副驾驶半个身体被吸出了窗外。

△这里电影也有夸张,刘传健说当时是想抓但是抓不住副驾驶的飞机失去平衡,开始急速下降,并且越来越快,达到了800公里/时。

驾驶舱门被气流冲开,客舱也在强烈颠簸。

乘客上面的氧气面罩都掉了下来。

这是非常非常少见的极端情况。

世界民航史上,除了川航514事件,只出现过一次风挡玻璃脱落,那是29年前的英航5390航班,机长也是被吸出窗外,全靠副驾驶操纵才安全降落。

但那次意外,飞机的高度只有5300米,速度也更慢,刘传健面临的情况,比5390航班要危急得多。

△英航5390以及被吸出窗外的机长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操作,也没有任何有效指示。

(航班已经和空管失去联系)低温(零下40度冷风吹进驾驶舱)、失压、缺氧,底下还是高耸的雪山……几乎每一个条件都是致命的。

但刘传健牛就牛在,他在极其恶劣甚至超越了人类身体极限的环境里,控制住了飞机。

然后用34分钟返航成都,安全降落双流机场,119名乘客无一受伤(9名机组人员也只有副驾驶和一名空乘受了伤)。

这不仅在中国民航史上是壮举,在世界民航史上都堪称奇迹。

事后航空局调查,发现刘传健备降的36个操作里,只要有一个失误,都可能导致飞机失去控制,甚至他们进行了10次类似情况的飞行测试,结果都是坠机。

但刘传健,就是成功了。

空客还根据刘传健的这系列操作,重新编写了飞行指南,将他视作为这类紧急情况的教科书。

△备降操作精准无误△极端恶劣的驾驶舱,在这种情况下刘传健还能控制飞机。

牛吧?很牛。

而刘传健能做到这种程度,并不是靠运气,一切都和他本人经历和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在514事件的新闻出来之后,就有人扒出,刘传健是空军出身。

1991年,当时只有21岁的刘传健加入空军第二飞行学院,一开始是学员,后来成为教员,还得过三等功奖励,直到2006年才转业到四川航空。

△在空军第二学院的刘传健众所周知,空军的招收和训练都是很严格的,淘汰率高达70%。

刘传健在空军的这段经历,锻炼了他过人的身体素质以及操作能力。

民航的系统自动化比较高,但空军的驾驶都要人工操作,所以当3U8633航班遇到气流冲击部分仪表失灵的时候,刘传健可以手动控制住飞机。

另外,当时飞机在失压情况下,飞行员另一个要面临的严峻情况就是缺氧。

刘传健说过,玻璃脱落以后,他第一个反应是去拿氧气面罩。

但风太大了,根本戴不上。

对飞机失压的环境,刘传健做过一个比喻:如果你在零下四五度的哈尔滨大街上,开车以200公里的时速狂奔,你把手伸出窗外,你(的手)能做什么?这时,刘传健以前的锻炼,又派上用场了。

刘传健经常在家里做憋气训练,最长可以憋4分钟之久,这也是让他可以在失压缺氧情况下依然保持稳定控制飞机的一个关键。

△张涵予在《中国机长》开头这幕洗澡练憋气不是福利,而是还原刘传健的生活细节,当然我不会告诉你我都被张涵予的肉体吸引了。

不过,刘传健并不认为这都是空军的功劳。

他强调,任何一个经过专业训练的民航飞行员都有能力把飞机开回来。

因为危急时刻,能让他坚持下来的,是身为民航机长的使命感。

在特情发生以后,机长的心理活动,电影拍得很煽情。

电影里的机长,他想到了女儿,想到6岁的女儿今天生日等着他回家吃蛋糕。

对女儿的承诺,成为了他的求生欲。

看起来很感人,但并不真实。

现实中的刘传健,在命悬一线的时候,压根没想那么多,他说当时唯一的念头,就是“要把飞机控制住”,因为机长的职责就是把飞机控制好。

是英雄机长,也是血肉之躯。

面临死亡,肯定也会害怕的。

刘传健承认,他看到前风挡玻璃脱落后的第一反应,是“完了,完了,这一趟要走远了”。

但他的下一个念头,马上就想起自己机长的责任,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机会,“也要试一试”。

情况很混乱,但刘传健的目标却一直很清晰。

他说自己前几分钟,完全没感到寒冷,是因为精神都高度集中在控制飞机上,甚至副驾驶半个身子被吸出窗外,他也没有分神去实施援救。

(不是冷血,而是专业集中,知道自己该优先做什么)后来二机长进入驾驶舱,用手势告诉他后面的乘客都“OK”,刘传健心就定了。

他说当下就坚定了一个信念:我一定要把他们飞回去。

这个信念,一直支撑着刘传健,支撑他完成航班返航备降的34分钟。

这过程中,有两个细节,足以说明刘传健的专业度。

(电影里也有还原)一个是,当飞机降落到双流机场的跑道上时,既然已经安全,停在哪里都无所谓。

但刘传健没有,他把飞机一直往前开,为的就是空出更多位置让给其他飞机。

还有一个,是飞机降落以后,刘传健的老婆打给他,他只回了一句“飞机坏了,现在很忙”,然后就把电话挂掉了。

不是编的,都是真的。

无论什么时候,刘传健都把机长的责任放在第一位,就算生死面前也不例外。

当然,要完成这次奇迹,专业的不只是刘传健,还有整个机组、空管以及机场工作人员。

二机长梁鹏(电影里叫梁栋),玻璃爆裂时,正在客舱休息,当听到爆炸声,他第一时间就是返回驾驶舱。

没有人知道驾驶舱是什么情况,他当下的第一想法是:机长和副驾驶都已经牺牲了,他要稳住情况,把飞机救回来。

△明知道驾驶舱危险还要走进去,这就是专业和使命感△而到达驾驶舱后,看到机长情况没问题,二机长梁鹏就负责和塔台通讯,其实当时噪音太大根本听不到,只能不停盲发。

电影里二机长抚摸机长手臂一幕也是真实的,因为太冷,只能用这种原始的方法增加一点热量。

副驾驶徐瑞辰半个身子被吸出窗外,过了二三十秒才顺着气流爬进来。

刚死里逃生的他,虽然受伤,也没有放弃职责。

他恢复以后也一直在发“7700”的遇险信号。

△副驾驶被撕裂的衣服空乘更是一直在客舱努力安抚乘客情绪,帮助他们戴氧气面罩和系安全带。

有空乘被餐车撞到腰,有空乘帮乘客系好安全带以后,已经没办法回到座位,只能让乘客一直抱着她。

乘务长毕楠(也就是袁泉演那个)说,其实她也没有办法和驾驶舱取得联系,不知道前面发生什么情况,她也很慌。

但是,她没有办法表现出来,就算慌乱,她也要用专业态度告诉乘客,我们是经过专业训练的,我们有能力也有信心把你们安全送回去。

△乘务长毕楠△电影里,袁泉还原了这一幕而乘客,后来也表示,当时确实有被空乘的专业态度感染到。

实际上,乘客并没有电影里那么骚乱。

大家都很害怕,也很安静,只有不时听到哭声夹杂着空乘安抚乘客的声音。

△当时乘坐航班的乘客至于飞机后来可以备降成都双流机场,也是因为空管部门一直没有放弃和航班联系。

在他们下降之前就调度好跑道上的所有飞机,让他们可以更安全更顺利地降落。

△空管、调度员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次奇迹背后,是千千万万专业人士的坚守和努力。

完成史上最成功的一次水上迫降,创造“哈德逊河奇迹”的萨利机长在自传里写过,“1549航班不仅仅是5分钟的飞行经历,而是我的一生让我安全地把飞机降落在哈德逊河上”。

而「中国机长」刘传健,在川航514事件后,也说过同样的话:“创造奇迹的不是一个人、一瞬间,而是一群人和一辈子。

我只是完成了自己的职责。

”△光是刘传健一个人无法完成奇迹,他也需要其他专业人士的配合奇迹的故事,并没有在备降以后就结束。

让人感动的是,机组人员在经历了极端险情以后,依然可以继续他们的民航事业。

很多人觉得,刘传健在危急情况下能做出如此冷静的操作,心脏承受能力一定超乎常人。

但其实,就算是外人眼中的超级英雄,也会在事故之后留下心理创伤。

他会发噩梦,想起当时的情形也会激动,甚至最初几天是完全睡不了觉。

可是,对飞行的感情打败了这一切,刘传健和其他机组人员,经历过半年的恢复治疗之后,已经复飞。

(甚至能被吸出窗外的副驾驶也可以重新飞行了)△复飞后的刘传健荣誉是短暂的,只有热爱和坚持才能长久。

以前总觉得,英雄成功来自超能力,他们可以救人,可以创造奇迹,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比我们普通人厉害得多。

但刘传健却强调,他也是平凡人,他也和我们一样,做着平凡的工作,过着平凡的生活。

“其实每一个人都是平凡的,如果没有514,在座每一位都不认识我。

”所谓的不平凡,只是因为他日复一日地把平凡的工作做好,做到极致。

就像他在危急时刻可以把失压的飞机控制好,除了丰富的经验和超高的技术,必不可少的,还有他28年来对专业的热爱和坚持。

就算当了机长,就算开飞机开了28年,刘传健依然把每一次飞行当作第一次,每天晚上都依然会翻阅《飞行机组操作手册》,不停思考问题自我检查,细致到逃生绳的长度都要反复确认。

(刘传健还记得514那天飞行前,他再一次确认了逃生绳长度)只要有万分一的可能,都要投入百分百努力,只要热爱,就不会松懈。

最近大家总在热火朝天地讨论爱国这件事。

其实,我觉得刘传健和他的机组人员,就给出了一个最好的答案:爱国,不需要做多伟大的事情。

每个人,过好自己的生活,做好自己的工作,便是对这片土地最大、最实在的贡献。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花吃了那女孩”(ID:huachinvwang),更多深度娱乐。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