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0月,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劳舍尔(F.H.Rauscher)和肖(G.L.Shaw)于英国《自然》杂志发表《音乐和空间任务能力》一文,介绍他们邀请大学生听音乐,然后对他们进行智商测试。
大学生在听了10分钟的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后,在空间推理测试中的得分有明显的提高。
“与听放松指令和不听音乐时相比,听了音乐的大学生智商得分(IQ)提高了8或9分。
”这种现象就是后来被全世界广泛传播、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的“莫扎特效应”(Mozart Effect)。
这一成果经过《纽约时报》的报道,立即产生了轰动效应,因为这个结果可以解读为听古典音乐的孩子要比不听的孩子智商高。
劳舍尔的研究由此获得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并导致了一场流行心理热潮。
在美国,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以及教育工作者、政府官员都对此表示了极大的兴趣。
最典型的是美国佐治亚州政府,1998年6月,当时的州长为该州每一名新生儿免费发放古典音乐CD和磁带; 佛罗里达州则要求公立日托幼儿园播放古典音乐。
一时间让孩子听古典音乐成为一种时尚。
“莫扎特效应”并非只是在美国流行,它及时地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包括中国。
至今在网上随便搜索,都能找到无数出售“莫扎特效应CD”的网站或免费下载试听。
瑞士心理学家班格特(A.Bangerter)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希思(C.Heath)在2004年12月《英国社会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莫扎特效应”:追踪一个科学传奇的演变》的文章,把“莫扎特效应”的产生、演变、发展和应用当作一个典型的科学传播案例来研究。
与此同时,他们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在欧美一些媒体和网站、尤其是大学的校报和网站广为传播。
出版过两本与“莫扎特效应”相关畅销书籍的美国教师唐"坎贝尔指出,科学研究显示,当一个人听音乐时大脑的许多不同部分都处于活跃状态,其中一些最活跃的部分与人们进行空间推理时的活跃部分是相交迭的。
美国著名临床神经科学家丹尼尔"阿门所著《大脑处方》一书中提到,一项研究发现,聆听莫扎特的音乐对治疗儿童多动症有帮助。
听莫扎特音乐的那组儿童的“西他”脑电波(多动症患者的这种脑电波往往过多)明显减少,同时变得更为专注,控制情绪的能力也大为提高,社交技巧也有较大改善。
生活在伦敦的杰姬"欣德利非常相信莫扎特的音乐,她认为自己6岁的儿子劳伦斯从中获益良多。
欣德利说,劳伦斯从小就发育迟缓,并有多动症和语言障碍:当别人和他说话时,劳伦斯要一声不吭地想上半小时才会作出回答。
用莫扎特的音乐进行了几个疗程的治疗后,欣德利说:“他现在很喜欢说话,对别人的问题也能立即作出回答。
他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步。
”
- 夏天的风 姑娘 老男孩 理想三旬 月半小夜曲 生日快乐 其实 那些年 光阴的故事 少年 后来遇见他 那女孩对我说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 火红的萨日朗 想见你想见你想见你 冬眠 关键词 芒种 往后余生 关山酒 年轮说 小镇姑娘 烟雨行舟 记念 你笑起来真好看 来自天堂的魔鬼 学猫叫 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 不仅仅是喜欢 浪人琵琶 卡路里 带你去旅行 红昭愿 纸短情长 最美的期待 体面 小跳蛙 悬溺 侧脸 山楂树之恋 我的名字 失眠飞行 有可能的夜晚 追光者 请先说你好 流浪 东西 星球坠落 我的将军啊 烟火里的尘埃 答案 心如止水 我们不一样 嘴巴嘟嘟 晴天 成都 告白气球 南山南 女儿情 天空之城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