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不大,不过有那么一小撮来自上流社会的小孩,为了维系原本的社会地位,正在拿命学习。
一提起美国高中生,大伙脑海中就会浮现出鼓励式教育的台词,或者酒精派对的美剧场景。
不过,在看似宽松的平民教育背后,有一群高中生,正在默默地忍受考大学之苦。
他们考试、熬夜、嗑“聪明药”,只为了让自己看起来符合完美的录取标准。
有人给这种畸形的竞争起了个专有名词,叫“斯坦福鸭子综合症” —— “每个人都表面上装作超级放松和完美,但是水面之下,他们正在不顾一切地蹬腿。
当你看见的全是冷静的鸭子,你就会觉得自己是唯一不完美的人。
”这些孩子多来自于中上阶层家庭,为了继承父母的优越地位,从小就踏上了一条不同于普通人的严酷赛道。
我不想混得比爸妈差帕罗奥图小镇位于斯坦福大学旁边,是一个典型的硅谷富人区。
住户除了斯坦福大学教授,就是收入百万的科技新贵,或者拿过博士学位的新移民。
而冈恩高中正是这个地区最好的高中之一,曾被评为美国高中前五名,每年约有20名学生考入斯坦福,还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被加州大学录取。
如果不出意外,冈恩高中可能仍是美国最负盛名的精英高中之一。
不过如今,它的名字更多地和“自杀潮”联系在一起。
10年前的一天,几乎没有任何征兆地,17岁的冈恩学生保罗·布兰查德突然迎着疾驰而来的列车,跳下了火车轨道。
不到一个月后,同校学生桑雅在同一个铁道路口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随后是第三名、第四名、第五名。
Harry Lee是死者中的一名亚裔,曾经性格开朗,喜欢搞怪。
没有同学想到他会自杀。
不到半年内,五名学生以同样的方式自杀,让这所“超级中学”宛如堕入了黑暗诅咒。
5年后,当人们以为伤口已经愈合,又一波自杀潮上演,另外五名中学生在半年内相继跳轨,让整个帕罗奥图小镇都蒙上了一层阴影。
接踵而至的死亡,让人们第一次看见了,在光鲜升学率的背后,美国精英中学的生活可能有多残酷。
冈恩中学高三学生Carolyn Walworth:“这里的人都认为你必须得去最好的学校。
所有人的目标就是进入某所学校。
”高三学生卡洛琳已经记不清,焦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美国高中是四年制。
进入高中以后,所有课程的平均绩点GPA,统一考试SAT成绩(相当于高考),选修的大学预科课程数量,还有课外活动的荣誉和亮点,都会成为大学招生的综合评定指标。
这意味着要想进入顶级大学,不止要在SAT这种大考发挥好,在高中四年中的任何一场测验都不能松懈。
还有奥赛、运动、辩论、社会服务,只要是能有助于上常青藤的,就一定有人蜂拥而至。
反正按照卡洛琳的形容,在自己这所精英中学,“压力把你的内脏都压碎了。
”高二学生Martha Cabot:“我感觉不太好。
我很想在学校过得开心,享受学习的过程,但是现在完全没有。
”按照那个流行的说法,“成绩、友谊、睡眠,你只能三选二”,和多数同学一样,卡洛琳牺牲了睡眠。
为了完成过量的家庭作业,她每晚都要学习到凌晨一两点,一天只睡五个小时。
也有一个女孩故意在8点左右早睡。
然后,她会在凌晨4点爬起来学习,只因为那个时候社交网络上没人会分散她的注意力。
卡洛琳觉得大家都病了,每天像保护国家机密一样守护着自己的成绩单,吹嘘昨天学到了半夜两点,或者考前又刷了夜,还有人把成绩计算到小数点后两位,觉得得了一次B就是世界末日无疑。
“我们不是高中生。
我们是在一个充满竞争、仇恨、敌视团队合作的系统里的行尸走肉。
”高二学生Chloe Sorensen:“我觉得社区不能只让学校来解决,因为问题不仅仅在学校。
”然而直到第一名冈恩的学生选择卧轨,自杀开始像传染病一样蔓延,许多学生才第一次吐露出自己长久以来的压抑心情。
“这太变态了,”玛莎崩溃道,“完成七门大学预科课程不应该是常态。
”高四学生Anna Barbier:“我有很多朋友都在服用抗抑郁药物,这太不正常了。
”一段时间内,自杀变成了冈恩中学神经兮兮的日常。
只要听见学校广播响起,或是看见老师们匆匆聚在一起,学生们就会条件反射地担心:“难道又有同学自杀了吗?”甚至于高三学生Joe跟女友吵完架,离开教室去上了个厕所,就被同学担心是去铁道口了。
自杀的命运似乎可能落在每个人的头上。
高三学生Lisa Hao(右):“我感觉大家都像坐在椅子边缘。
我记得跟朋友说希望不要再有自杀发生,但是感觉这几乎不可避免。
”上流社会的学霸流水线某种程度上,这些精英高中生,重复的是《死亡诗社》里上世纪50年代富裕子弟的命运 —— 出身中上流阶级,获得顶级教育资源,人生的“正轨”就是考入常青藤,成为新一代社会领袖。
只不过,如今美国中上流子弟间的学业竞争,比上世纪要残酷得多。
对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私立高中学生来说,进入名校简直如同囊中取物。
《死亡诗社》电影里,私立学校的小伙子要学拉丁文课,这是大学入学考察的内容,而公立高中根本不学这些,这样平民子弟就被自动排除在大学之外。
当《死亡诗社》的主人公佩里进入严苛的私立学校,父亲早就为他画好了光明的前景:“来这里上学以后可以考进名校的医学院,然后你就可以当一个医生,那时候你的生活会相当的好,你那时候想做什么我都不拦着你,在那之前,先把我精心设计的路走完”。
《死亡诗社》/ 截图事实上,只要在这些私立高中取得一席之地,无论成绩是A还是C,几乎最后都能进入顶尖大学。
一来是因为,这些来自富裕白人家庭的年轻人被认定是根正苗红的美利坚接班人,二来是因为,学校资金全指着这些孩子的家族捐钱。
事实上,就在1950年,哈佛每10个录取名额只有13个人申请,而每年的大部分新生都来自老牌的私立高中。
所以对私立高中的小青年们,学习成绩根本不值一提,毕竟没人想当一个“书呆子”。
真正酷的是成为一个社团领导,或者球队队员。
随着移民潮涌入,有“美国教育家”曾提出,由于移民和贫民资质较差,可能不适合学术发展,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实用的职业课程,而不是逼他们学莎士比亚。
这是一些高中生在学习焊接。
这种按照种族和学校的选拔方式,无疑影响了大学的学术水平。
一任常青藤校长就曾经抱怨,学校里充满了“有钱人家的傻儿子”。
但是,每当学校试图按成绩选拔人才,人们总是发现,校园很快被勤奋的犹太移民占据。
这惹恼了有反犹倾向的白人富裕人士。
于是,学校赶紧再次改了录取标准。
为了限制犹太裔入学,在成绩基础上,增加了品格、体育、面试等要求,甚至规定犹太裔新生最多只能占15%,以此保证新教徒占学生的主流。
当时的大学面试主要看脸,首先,确保面试者是白人新教徒,然后,最好还要身体强壮,长相俊朗。
转变是直到1970年代才发生的。
随着科技革命和互联网经济到来,美国上流阶层经历了一次小型洗牌。
精英主体不再是一群盎格鲁-撒克逊血统的家族企业老板,而是有着优秀教育背景的专业人士。
然而,这些凭借知识崛起的新贵,不管是医生、律师,还是有MBA学位的管理层,都不能把地位直接传给子女。
于是优质的教育资源,成了他们维护地位最重要的纽带。
经过1970年代的教育平权运动,不仅犹太裔,女性和黑人也获得了入学资格。
与此同时,无论是技术新贵还是传统白人精英都很快发现,进入高等学府再也没有以前那么容易了。
原因是顶尖大学为了适应社会需要,纷纷调整了原来的录取标准。
为了选拔出引领技术革命的人才,把学习成绩列为更为重要的入学指标。
此前,富人的孩子即使学习不好也能上名校,此后,“傻儿子”如果学业不达标,同样面临着被拒绝的风险。
不仅如此,从前拔得头筹的私立学校也不一定能保证好用了。
1945年,美国最好的贵族中学能把三分之二的毕业生送进哈佛、耶鲁、普林斯顿。
而到了2000年,这个比例已经下降到了10%。
于是,考大学的竞争焦虑迅速蔓延到了特权阶级。
教育机会更平等了吗?如今,阶层再生产采取了一种更隐秘的方式。
如果不能“花钱买文凭”,那么就“花钱买辅导”。
新贵们开始给子女从小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从而让孩子的各项成绩达到录取标准。
甚至有家长花上千美元聘请咨询顾问,好让4岁的孩子学习贵族幼儿园的面试技巧。
而上精英高中,就成为了考个好大学最关键的一步。
美国丘吉尔县高中的“与星共舞”之夜。
Jim Goldberg / 摄位于曼哈顿的斯蒂文森高中就是最难进的那种超级中学。
每年,全纽约有26000人报名参加入学考试,只有成绩最好的800人被录取,录取率低至3%。
有人形容,“上斯蒂文森比上哈佛还难。
”而一旦成功被录取,压力反而变得更大了,因为唯一可接受的目标,就是进入某所常青藤大学,最理想的是“HYP” —— 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的首字母简写。
斯蒂文森高中由于学习抓得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亚裔子女入学。
外语课老师Waxman还记得期末的一天,有个家长给他打电话,就为了问问他儿子为什么只得了98分,而不是满分。
后来,应付焦虑家长已经成了他的日常。
更可怕的是,这样的标准最终被学生们内化成自己的目标。
罗密欧是斯蒂文森最优秀的那种学霸,平均成绩96分,而且擅长足球。
虽然作家母亲对他说,“我只想让你快乐,”不过,罗密欧显然有更大的野心,决心不让自己有辱家门。
深夜,如果看到儿子紧闭的房门下透出灯光,罗密欧的妈妈有时会敲他的门,“你知道已经凌晨两点了吗?”但两点就睡不是罗密欧的风格。
他会一直蜷在桌前,学到三点、四点,直到枕着书昏睡过去。
冈恩高中的“解压墙”上,贴着学生匿名写的鼓励。
最近,罗密欧用电脑打印出几张励志小纸条。
桌子上贴着“自律”,床上贴着“学习使我快乐”,门上贴着“世界属于你”。
这种专注的代价是,他的初恋谈的不怎么投入。
他解释道,女孩子会让人分心。
每当女同学在半夜找他聊天,他也总是回答:“好吧,我只有两秒钟。
”如今,这个少年已经早早地学会了压抑情感。
他的朋友们也赞同这种苦行僧式的信条,“世界上红颜祸水的例子还少吗?”2018年,帕罗奥图的铁路道口换上了监控摄像,这是一项预防自杀计划,随时记录道口有没有恍惚的高中生。
而对于那些更有钱的同学,家族财富也可能成了他们的烦恼 —— 眼看律师父亲每年给常青藤大学捐十几万美金,如果自己因为成绩差没被录取,该有多抬不起头来?不过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种烦恼还是太奢侈了。
在平民中学,许多人信奉的是另一套曾经属于白人精英私立学校的“哲学” —— 只会学习的人才是鄙视链的底端,真正酷的人,谁会在意考了几分?不过没几个人会注意到,就在他们度过高中四年的时候,又一次阶层再生产已经悄悄完成了。
因为有一小撮同龄人,正拿着爸妈给的最好的资源苦读,希望永远成为“人上人”。
参考资料 —————————–[1] Alec Klein. A class apart : prodigies, pressure and passion inside one of America's best high schools.[2] Diana Kapp. Why Are Palo Alto’s Kids Killing Themselves? San Francisco magazine.[3] Maria L. La Ganga. Rash of teen suicides stuns Palo Alto campus, 2009.[4] Karen Ann Cullotta. 'No worse fate than failure': How pressure to keep up is overwhelming students in elite districts, Pioneer Press, 2017.[5] C. Farrell. Corporal punishment in US schools.[6] Nathan Heller. Poison Ivy: Are élite colleges bad for the soul? 2014.[7] Paul Beston. When High Schools Shaped America’s Destiny, 2017.[8] JOHN WOOLFOLK. Film offers remarkably candid look at Palo Alto teen suicides, 2018.[9] WILLIAM DERESIEWICZ. Don't Send Your Kid to the Ivy League, 2014.[10] Miles Corwin. A place where 'fail' is the four-letter word, 2013.[11] Charles Chu. The Burden of Privilege: How An Elite Education Can Ruin Opportunity, 2017.[12] (美) 杰罗姆·卡拉贝尔.《被选中的: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的入学标准秘史》.[13] (美) L.迪安·韦布. 《美国教育史 一场伟大的美国实验》.[14] 硅谷少年频繁自杀:原因耐人寻味供图 网络 | 编辑 咕咕咕更多内容请关注公众号:pic163文章版权归网易看客栏目所有,站内转载请注明出处;其他平台转载请于公众号后台回复【转载】查看相关规则,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稿请请致信 insight163@163.com,其它合作欢迎于公众号后台(或邮件)联系我们。
- 夏天的风 姑娘 老男孩 理想三旬 月半小夜曲 生日快乐 其实 那些年 光阴的故事 少年 后来遇见他 那女孩对我说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 火红的萨日朗 想见你想见你想见你 冬眠 关键词 芒种 往后余生 关山酒 年轮说 小镇姑娘 烟雨行舟 记念 你笑起来真好看 来自天堂的魔鬼 学猫叫 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 不仅仅是喜欢 浪人琵琶 卡路里 带你去旅行 红昭愿 纸短情长 最美的期待 体面 小跳蛙 悬溺 侧脸 山楂树之恋 我的名字 失眠飞行 有可能的夜晚 追光者 请先说你好 流浪 东西 星球坠落 我的将军啊 烟火里的尘埃 答案 心如止水 我们不一样 嘴巴嘟嘟 晴天 成都 告白气球 南山南 女儿情 天空之城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