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如何走入寻常百姓家(深观察) 今天,诗歌到底进入到一个怎样的发展阶段? 有人说,2015年,诗歌正回暖。
这话说得有理。
从年初余秀华一夜之间的家喻户晓,到“诗刊社”“为你读诗”“读首诗再睡觉”等微信公众号的方兴未艾,再到年末以诗歌为名的各类沙龙、聚会的蓬勃兴起,似乎是一夜之间,诗歌成了许多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睡觉之前不读首诗、漫话闲谈之间不谈谈诗,似乎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可也有人说,如今的诗歌喧嚣太盛。
这话似乎也有道理。
看吧,尽管每天涌现的诗歌数量不少,但真正流传开来,为广大公众接受并熟知的篇目却不多。
写诗的人多了,但是,真正树立起独立风格与美学风范的人却也寥寥。
而且,不知怎的,诗歌的发展总还是面临着一些困惑,比如余秀华的走红便引发了不少的争议,再比如,各家以诗歌为主要内容的微信公众号平台,依然面临着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效统一的难题、实现原创与转载有效平衡的难题等。
因此,我们在评价当下诗歌的发展状态时,还真不能简单、武断地得出结论。
不过,在两种观点中,其实是有一个共同点的,那就是当前诗歌正在走入寻常百姓家,逐渐成为一些人生活的常态,成为与普通人渐行渐近的文化形态,也成为了不少年轻人喜欢、追求的时尚。
究其原因,首先应当肯定的,是一些传统的诗歌守望者的坚持。
以《诗刊》杂志为例,面对纸媒普遍式微的趋势,杂志社主动求变,借助新媒体平台重新打开市场,实现了阅读量的逆势上扬。
同样需要肯定的,是以四川卫视为代表的地方卫视的文化坚守与创新精神。
四川卫视推出的“诗歌之王”节目,让诗歌参与到流行音乐的建构当中,让流行歌曲与传统诗歌浑然一体,既让观众耳目一新,又助推以诗歌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回大众视野,重新激发起观众对于诗歌的文化记忆与文化认同。
在娱乐传播与文化坚守中找到了较好的平衡点和结合处。
加之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兴起,大大降低了诗歌写作门槛,提升了传播效率,聘请知名人士朗读诗歌的方式,也满足了人们借助新媒体手段,对于文字与声音的双重需求。
当然,需要冷静思考的是,诗歌最重要的价值还在于内容,正如《诗刊》副主编李少君所说,在于其美学的独特性,在于其作品本身能够起到抚慰人心、疏导人性、引领风尚的作用。
而这就需要呼唤在当下诗歌回暖的大趋势下,能有更多诗人保持冷静的心态,沉潜下来,创作出更好的作品,真正走入人们的精神世界,成为经典。
《 人民日报 》( 2016年02月25日 17 版)以此观之,我想离诗歌成为热门文学的那天,想必不会太远,甚至用不了十年。
以上。
- 夏天的风 姑娘 老男孩 理想三旬 月半小夜曲 生日快乐 其实 那些年 光阴的故事 少年 后来遇见他 那女孩对我说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 火红的萨日朗 想见你想见你想见你 冬眠 关键词 芒种 往后余生 关山酒 年轮说 小镇姑娘 烟雨行舟 记念 你笑起来真好看 来自天堂的魔鬼 学猫叫 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 不仅仅是喜欢 浪人琵琶 卡路里 带你去旅行 红昭愿 纸短情长 最美的期待 体面 小跳蛙 悬溺 侧脸 山楂树之恋 我的名字 失眠飞行 有可能的夜晚 追光者 请先说你好 流浪 东西 星球坠落 我的将军啊 烟火里的尘埃 答案 心如止水 我们不一样 嘴巴嘟嘟 晴天 成都 告白气球 南山南 女儿情 天空之城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