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行走是一种怎样的力量?
时间:2019-12-11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我们对于本能的东西往往带着一种轻蔑和知见,因为他们是与生俱来的、从不需要我们在自我成长的路上学习和感悟就可以获得。

我们对待本能的态度,有时犹如我们对待身边的亲人,我们对朋友总是彬彬有礼,然而对他们有时任性有加。

科技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时空的压缩,使我们跨越时空的限制,频繁的、持续的与不同圈子里的人们交流着、共舞着。

突然发现我们生命中所经历的一切时空都上线了,我们与圈子里的每一个人分享着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也许除了睡眠,我们无时无刻享受着这样的躁动和快感。

这是我们真实的感受吗?这真的拉近了我们心与心的距离了吗?这到底是不是我们想要的生命状态? 行走作为我们的一个本能,好像不再被我们关注和感受。

关于行走,我们可能最先联想到的《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的形象,其记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执杖奔行于大野的形象,给我们一个上古行者的一个鲜活形象,也给我们中国几千年,来自官场、民众、文学领域等不同行者的形象开了先锋。

生存、生活、生命,是我们人生状态的三个层次,这其实是伪命题,因为层次是要递进的。

少部分人也许一生没有体会到生存的境界,大部分没有感受到生命的境界,而生活就成为了消费品,也是我们日常提及最多的词汇。

生存告诉我们危机意识,生活告诉我们热爱之心,生命告诉我们体悟之感;危机意识成就我们绵延五千年的文化,热爱之心成就我们感受到的幸福指数,而体悟成就我们探索本源的那颗童心。

我们可以为了生活而生存,更要为了体悟生命而让生存做先锋去热爱生活。

作为一个凡人的生活而言,有四大端,曰衣食住行。

从时间的维度去观察,人类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特点的“衣食住行”;空间的维度去体察,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阶级有各相径庭的“衣食住行”。

也许有一个规律也许是始终不变的——同一区域同种文化,人们所获得的信息架构和模式决定了其思维模式和价值观,也就决定了“衣食住行”的各种表现形式。

“行”的境界有三个,暂且用生存、生活和生命三个状态来描绘,三个境界无高下先后之分。

徐文兵老师经常批评我们认字但不识字,那到底是什么是“行”字,让我们来看看萧启宏老师的《中国汉字经》中关于“行“这样写到:十字路口,君向何走。

有道则行,无道难酬。

行音通星,序行成周。

人仿天星,仁义作斗。

”行“代表了我们走到了十字路口,该往哪个方向走呢?”有道“就意味着在思维层面有战略和策略,在实施方面要有方式和手段,知和行的统一最终达到目标,因行是知的功夫,而知是行之始,这是从空间角度认识”行“。

从时间角度认识”行“字,《周易·艮》中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告诉我们变通趋时,准确地掌握时势与时机后再行动;《孟子·公孙丑》载”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小米之父雷大叔那句”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其实说的都是一件事,从时空的维度把”行“进行分析、解构、重组。

现代企业家和古代先哲们英雄所见略同啊呵呵,其实猪飞不飞不重要,关键是风来之前你做了哪些准备,是否有飞翔和落地的能力。

因为风欲止,猪摔下。

又扯远了,回到甲骨文的“行”字。

各版本字典典籍一般引用罗振玉老师的释义,即”行“像四达之衢(音qú,四通八达的道路),人之所行也;《说文解字》中的行即“行,人之步趋也.凡行之属皆从行;《释名》关于“行”曰:“两脚进曰行。

徐行曰步。

急行曰趋。

趋急曰走。

奔,变也,有急变奔赴之也。

” 当我们在行走在人生的三个境界时,那个我们到底是谁?是那个身体硕壮或优美纤细的有形身体?还是隐藏在你内心深处的那个无形”元神“?全世界的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各种与实验科学和逻辑学无关的大家们,都在寻找探索这个问题。

当一个观点或认识彻底打破你对事物的认知方式,所谓的”知见“就悄悄浮现在你的内心深处。

但回归到本源,我们的信息的获取及学习模式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如果你认识到自己的信息获取的局限性并准备突破,那么意味着你即将上升到一个你从未到达的一个高度,这个高度足以让你“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自古以来自为圣智者,愈爱用己,英雄豪杰尤是如此,此为有我而不能无我,知人而不能自知之病痛。

《道德经》中曰”不自见故明“,即为”明者不自见,而以天下人之见为见,故能大明。

“一个有趣的事情,现今咨询公司的运作模式和核心理念,都不离”不自见故明“。

呵呵,没想到老子原是是咨询业的鼻祖,是每一个咨询人的祖师爷。

思绪再回到主题。

我们对”行“字的本义也许刚刚有了基本的认识,但我们了解”走“吗?关于”走“萧启宏老师是这样描述的:从止从土,起身走步。

路在足下,走不离土。

走音通诹,听取言路。

走为上计,趣事百出。

伙伴们从字义上了解,“走”是足在地上行走,再高的山峰也可以 踩在我们的足下,“走”不离土。

而“诹”(音zōu,方言说这个人“胡诹”,就是“随意乱说”的意思)从言从取,意思是走到一起商量问题,听取意见,前辈们经常教导我们兼听则明,放下知见,听取意见很重要。

所以“走“是描述的核心概念是”行动的力量”,同时“兼听则明的务实作风”,把一切困难障碍踩在脚下,朝着理想指引的方向不辞辛苦的坚定前行。

行和走是统一的。

关于行走,于丹老师说:“用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进行他的行为拓展“;理学家王阳明说:“知行合一”,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

若领会其意,只说一个知字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藏地牛皮书》,作者一直,曾经一度使国内深度游急剧升温,这是写给独行背包客的一本书,这本书陪伴了我在西藏的行走那段难忘岁月和旅程。

书的装订很优美,扉页上写着一句话,也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心怀理想,不放弃,快乐,走”。

这句话影响感动了80后一代的背包客们和热爱行走的人们——“只有等你真正上路的时候,才能体会到行走的快乐,才明白那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领,不过是因为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差不多忘记原本而已。

”——也是对”行走“之本能的意义的诠释。

公众人物也许有不平凡的背景和经历,但所有的人都是平凡的,只不过有些人在平凡之中获得各自不平凡的人生,这也许是我们平凡人的价值所在。

”行“和”走“是合二为一的,其实一个”行“字已经足以根极精微,象括宇宙。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