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理论中,「白纸裁」真的存在,只是肯定不是绝大多数人想象的那个意思。
至于华语辩论圈关于「白纸裁」的争执,则是一个由望文生义引发的搞笑故事。
争执背后的本质,是辩论赛的评委必须在「竞技公平」和「教育意义」之间寻求平衡,前者必须要求评委限制自己知识以接受有缺陷的论证,后者要求评委以常识为底线拒绝接纳不可靠的论证。
然而华语辩论的比赛中,评委不是人人都能把握好这个平衡尺度的。
为了批判完全不顾「竞技公平」——试图充当某一队伍场外选手的评委,有人套用了「白纸裁」的概念进行自我标榜以示区隔,并给对方扣了「心证裁」的帽子。
对于极端不顾「教育意义」——无论何等荒谬的论点都认的评委,又有人给他们量身定制了一顶「白痴裁」的帽子,戴着还挺合适。
总之,纸是无辜的,对于总是有人拿他来擦屁股这件事其实他也很无奈╮(╯_╰)╭================================================================「白纸裁」,来源于台湾早期辩论人对于英语Tabula rasa jugde的翻译,tabula rasa是一个拉丁文的单词,意思是“blank slate”或者说“erased slate”(白板一块)。
历史不怎么悠久的美帝为了让自己显得有文化时经常拽拉丁词汇装逼,比如这个Tabula rasa背后就有不少说道。
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De Anima)中首先提出白板说,他认为:人的灵魂就像一个熔化的蜡块,对象就像是一个铁铸的印章,印章盖在蜡块上留下的印记就是知识。
换言之,知识是从外面经过感觉进入意识的,而非像柏拉图所说的是靠灵魂主动回忆起来的。
之后这个理论被一本正经的斯多葛学派发扬光大,他们宣扬人类灵魂中的主导部分是一张有待书写的白纸或一块白板。
再到后来,美帝中产精神之父强悍·洛克同学在撕笛卡尔的「天赋观念」理论时又一次把「白板说」推向了高潮:「一切观念都是有感觉或反省来的——我们可以假定人心如白纸,没有一切标记,没有一切观念,……在理性和认知方面的一切材料,……它们都是从经验来的,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上的,而且最后是导源于经验的。
」同时,他还把观念分为两种:感觉(sensation)的观念和反省(reflection)的观念。
感觉来源于感官感受外部世界,而反思则来自于心灵观察本身。
之后「白板说」这个理念逐渐比「天赋说」获得了更多认同,卢梭、弗洛伊德等人也纷纷来凑热闹,到了20世纪以后Tabula Rasa已经成为了一个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假定(assumption),辩论作为一种教育活动也自然将这个原则纳入评判范式之中。
================================================================Tabula Rasa作为一种辩论赛的评判范式,意味着评委允许双方就「评委应当如何评判比赛」的议题进行辩论并据此判罚比赛。
在政策性辩论体系中,有些许多固定的评判原则:例如反方初始推定优势、合题性规定、需根解损的核心议题等等,一般而言评委事先都会根据这些既定的理论来判罚比赛,双方只能在需、根、解、损、合的框架内进行辩论,而不能就评委的评判准则进行辩论。
但白纸范式(又称白纸典范)给了场上辩手突破基本评判范式的权利,认可这项权利的评委就是白纸裁(tabula rasa jugde),例如:不应在这个辩题中要求正方论证根属性?——核心议题裁:什么鬼?去死吧! ——白纸裁:可以啊,请论证并说服我:)不应将初始推定优势分配给反方?——核心议题裁:什么鬼?去死吧! ——可以啊,请论证并说服我:)不应讨论正方的辩题而应当讨论其他更紧迫的议题(kritik)?——政策制定裁:什么鬼?去死吧! ——可以啊,请论证并说服我:)然而,白纸范式仅仅在「如何评判比赛的框架性议题」(theory arguments)上开放辩论,在关于单一论点证明要求上并不会减弱,超出常识的部分若无专业证据支持照样无效。
例如白纸裁可以在接受正方不论证根属性(前提是正方充分论证这一点,比如证明现状已糟糕透顶,任何变革都不会比现状更坏),但无法接受正方提出「我国最近犯罪率居高不下」而不提供专业证据支撑。
可以说,白纸范式的出现是建立在已经具有严密、明确的评判规范系统之上的,是对于规则系统的某种灵活调剂。
因此相比较于「核心议题范式」或是「政策制定范式」等主流评判范式,采取白纸范式的评委在国外仍是极少数。
================================================================正是由于采取不同评判范式的评委会对某些比赛结果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国外以及国内的政策性辩论比赛一般都要求评委在赛前提交「判准」,这一判准最基本的内容就是澄清自己所采取的评判范式。
评委提前公布的判准其实也是提前将自己的心证进行公开,以便于双方辩手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甚至ban选。
一个评委有自己的偏好不可怕,可怕的是他的偏好飘忽不定,这场比赛想让正方赢用「政策制定者范式」,下一场比赛想让反方赢就采取「核心议题范式」。
更可怕的是其评判根本没有成体系的范式,故弄玄虚,随便说两个点就以此判胜负。
不要求评委公布评判范式,就给了黑哨、昏哨、关系哨提供了大量滋生的土壤,当然有时这反而是主办方愿意看到的。
讽刺的是,新加坡式华语辩论中每个评委其实都是「白纸范式」,因为根本没有统一、严密的评判范式,正反双方都可以从各个角度提出评判标准。
核心议题典?政策制定范式?评委连推定都无法分配,这些评判范式又是什么鬼!有评委试图以核心议题范式来评判一场「打政策性辩题的传辩比赛」,结果当场被人喷不算,几年后到现在还被人当笑话在传。
牛鬼蛇神之多可见一斑。
================================================================至于所谓的「白纸裁」和「心证裁」的争执,这完全是望文生义导致的另外一个故事了。
既然大家有兴趣我就展开说说。
在华语传辩圈诸子百家自创辩论理论体系的过程中,不少人看到「白纸裁」的概念觉得好就拿来用,但各人之间又充满歧义。
有人用「白纸裁」来表达「中立」,认为评委应该不在比赛开始时就带着自己的主观专业意见进入比赛评判。
这一概念反对的是「社会裁」、「教授裁」、「大众裁」,本质上是认同评委应当「专业」,即对辩论的评判规则专精,而这一理念我认为是辩论评判的基本原则。
这个意义上,每个评委都必须是「白纸裁」。
同时,也有人用「白纸裁」来表达其「接受谬论」,标榜自己对公平公正,实质是对论证的要求低,哪怕某一方提出的论点经不起推敲评委也能接受。
这一类白纸裁内部又有等级区分,根据对论证的严格程度分为「羊皮纸裁」、「草纸裁」、「卷筒纸裁」、「荧光卫生纸裁」、以及「透明保鲜膜裁」等。
排序靠后的评委一般都会标榜自己是「白纸裁」而喷排序靠前的「心证重」,而被说心证重的评委部分选择骂对方「白痴裁」,另一部分选择宣称「爷爷我就是心证裁,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白纸裁」来回应。
绝对的白纸是不存在的,关于这一点其他答案其实说的都很清楚了。
因为本质上来说,绝对的白纸,即没有任何知识作为基础就根本无法进行决策。
比如某一场比赛的正方提出了20个论点:1.因为我妈40岁,所以中国应废除死刑。
2.因为我爸是李刚,所以中国应废除死刑。
3.因为我是单身狗,所以中国应废除死刑。
……20.因为三体人入侵,所以中国应废除死刑。
如果反方不反驳,这些论证标榜自己是白纸裁的评委都算成立,那反方岂不是提出30个更荒唐的论点就赢了?要是这么比下去,辩论赛就成了智障快速绕口令大赛了。
所以能这么判比赛的评委都是不折不扣的白痴(学名智障,俗名「傻波一」)。
这种人没资格做评委。
同样,如果对场上选手的论证义务设得非常高,比如自己是学核物理的就要求场上选手打「废除核电站」的辩题时论点符合自己的观点才论证成功,这就不只是「心证重」的问题而是「根本不懂辩论」的问题了。
这种人也没资格做评委。
那么,评委对场上选手的论证要求应该设定到什么程度呢?一般的共识是以「常识为限」,至于常识的标准一般以「高中会考所要求掌握的知识」为准。
当然,这个常识的标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有浮动,但只要评委本人有意识在「竞技公平」和「教育意义」进行平衡就不难解决。
相比起来,要求评委把自己的评判范式清晰、明确的在赛前公布才是当务之急。
自己叫白纸裁还是心证狗都不重要,关键的是能不能在大家的监督下一以贯之的做下去。
节约用纸,保护环境;垃圾分类,从辩论做起。
- 夏天的风 姑娘 老男孩 理想三旬 月半小夜曲 生日快乐 其实 那些年 光阴的故事 少年 后来遇见他 那女孩对我说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 火红的萨日朗 想见你想见你想见你 冬眠 关键词 芒种 往后余生 关山酒 年轮说 小镇姑娘 烟雨行舟 记念 你笑起来真好看 来自天堂的魔鬼 学猫叫 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 不仅仅是喜欢 浪人琵琶 卡路里 带你去旅行 红昭愿 纸短情长 最美的期待 体面 小跳蛙 悬溺 侧脸 山楂树之恋 我的名字 失眠飞行 有可能的夜晚 追光者 请先说你好 流浪 东西 星球坠落 我的将军啊 烟火里的尘埃 答案 心如止水 我们不一样 嘴巴嘟嘟 晴天 成都 告白气球 南山南 女儿情 天空之城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