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科普兰先生有个说法。
音乐欣赏分为三阶段。
美感阶段。
表达阶段。
纯音乐阶段。
我擅自通俗化一下。
听音乐就是:“真好听啊!”“表达得好美啊!”“这音乐写得很牛啊!”类比于吃菜,“真好吃啊!”“这色香味摆盘都很有内涵啊!”“这菜做的技巧好棒啊!”类比于读书,“这书好看!”“这书表达的意思好有内涵!”“这书写作技巧绝了!”大家觉得古典乐高深莫测,是被后两个阶段吓唬了。
其实古典乐完全可以停留在“真好听啊”的阶段,无所谓的。
我私人的看法:欣赏古典乐,其实没那么复杂。
你能分析纯音乐自然是好,但如果只是贪图音乐好听,也够了——除非你是专业做这行的。
慢慢来。
首先,破除一个迷信,不要觉得“伟大音乐我们必须喜欢,否则就没品”。
门德尔松不喜欢柏辽兹,瓦格纳讨厌罗西尼,勃拉姆斯听李斯特听睡着了。
门德尔松的爸爸觉得贝九是噪音。
大师们是有彼此喜欢和不喜欢的。
放轻松。
首先,找一些短篇幅的室内乐、小夜曲、三五分钟的名曲选段来听听看。
现在各类世界名曲选集,一定会有些通俗得不得了的曲目,诸如帕赫贝尔《D大调卡农》、德彪西《月光》、舒伯特《鳟鱼》、格里格《培尔-金特》中间魔王宫殿和晨曲的两端、比才《卡门》、拉威尔《波莱罗舞曲》、舒曼《梦幻曲》这些。
没事呢,都找来听听。
别急着正襟危坐听,就做家务、做饭时当背景乐听。
找到喜欢的,就继续听那位作曲家的其他曲子,多半有惊喜。
也可以找同时代其他人的。
我个人推荐的“听着玩,听着好听”的,除了上面几首,还有莫扎特的20钢琴协奏曲K466和23号K488;巴赫D大调双小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贝多芬《田园》第一段,圣桑《天鹅》,巴赫《耶稣,世人仰望的喜悦》。
当然了,其他选段的多了,我也就举个例子。
有兴趣了,愿意继续听了,就可以继续琢磨。
有人喜欢听旋律,有人喜欢听配器,这个得入了门后自己找。
我还是建议,先找到自己喜欢的几首曲子,然后按着自己喜欢的作曲家找到他其他的曲子听。
听多了,感觉也就有了。
比如,听钢琴和小提琴和大键琴版本的《卡农》,是有区别的;你也许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主奏乐器。
有人就是喜欢钢琴,有人就是喜欢木管乐,找到了,就找同类去。
哪位问了,许多曲子其实大家都听熟了,没有新鲜感,为什么还听呢?嗯,因为同一首曲子,不同的配器和演绎,是有不同风格的。
听熟曲子,每次听到紧要关节,“这里应该有很重的一下”,点到了,会有挠到痒处、点到G点的快感。
如果到这个地步听得出了,那就能对演奏者和指挥有点概念了。
如果你有兴趣呢,可以慢慢摸索下变奏曲、奏鸣曲、交响乐的结构之类。
掌握结构的好处是,听古典乐会有种摸得着门路的感觉,“哎第一个主题过去了,这里是桥,哎第二个主题出来了,哎这里有变奏”,就跟坐车在路上,手里有幅地图,按着看窗外风景似的。
一般到这个份上,自己也会愿意去琢磨点和声、音色、版本之类的了,但那是纯音乐的事。
这时候,就会想听大部头,想听交响乐,因为大部头像大楼,逛起来目不暇接;小乐曲就像小幅画,好看,但已经满足不了你了——但这个过程是自然而然的,没必要非推到这一步。
各人有各人的爱好。
回到问题。
听音乐的开始阶段,还是破除戒惧之心,别把古典乐想得太可怕,找一些最流行的古典乐曲目先听着,找到自己喜欢听的东西,从“好听,愿意听”阶段入手,然后再学习一些基本声乐知识,我打赌,你光看和声学看古典乐史一定觉得枯燥乏味,但让你听着曲子来领会,节奏、配器、旋律、织体,一套曲子下来就有概念了,事半功倍。
别觉得“别人都在听平均律听指环听彼得卢什卡我却在听《欢乐颂》感觉好土”,能流传下来的都是伟大曲子,没有高低的。
找喜欢的就是。
之后的表达阶段和纯音乐阶段,是水到渠成的——就像吃多了自然会想去学下厨、看多了书自然也会手痒想写几笔或者评几句,一个道理。
总之就是放松点,古典乐没那么吓人的,先找好听的。
下一篇:什么是爱?爱一个人是什么感觉?
- 夏天的风 姑娘 老男孩 理想三旬 月半小夜曲 生日快乐 其实 那些年 光阴的故事 少年 后来遇见他 那女孩对我说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 火红的萨日朗 想见你想见你想见你 冬眠 关键词 芒种 往后余生 关山酒 年轮说 小镇姑娘 烟雨行舟 记念 你笑起来真好看 来自天堂的魔鬼 学猫叫 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 不仅仅是喜欢 浪人琵琶 卡路里 带你去旅行 红昭愿 纸短情长 最美的期待 体面 小跳蛙 悬溺 侧脸 山楂树之恋 我的名字 失眠飞行 有可能的夜晚 追光者 请先说你好 流浪 东西 星球坠落 我的将军啊 烟火里的尘埃 答案 心如止水 我们不一样 嘴巴嘟嘟 晴天 成都 告白气球 南山南 女儿情 天空之城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