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如何评价 Alex Nail 的风光摄影?
时间:2019-12-16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来凑一波热闹。

我个人认为这个帖子的讨论氛围并不友好,特别是它起始于两种话语系统(很好理解的,就是这两边的人说话都不是一个风格)间的龃龉,涉及到了人身攻击。

有趣的是,职业艺术家认为爱好者拍得垃圾,而事实上,爱好者激烈的反应(包括指称“野鸡大学”等)恰恰体现了对于“职业爱好者”这一身份的自我捍卫。

本质上来说,它涉及到两种职业对同一种技术(technology)在发言权和使用方式上的争夺。

什么是“职业爱好者”?这是我在对我们国家的摄影爱好者的人类学田野调查中总结出来的词语(对,我的课题就是那么冷门)。

它有着较为深远的西方理论渊源,但知乎上避免掉书袋,就不多谈了。

简单来说,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这样一个群体:1)非艺术类,也非传统商业类摄影师。

2)致力于摄影在“大众”中的普及、拥有一定粉丝效应的摄影师群体。

3)摄影常以“技巧”或“知识”的形式被转化为经济效益。

在我所调查的摄影师个案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他们因为热衷于摄影,尽管非科班出身,最后都走上了“以摄影为生”的道路,而主要谋生的手段,则包括了开设摄影培训课程、与品牌合作、成立摄影工作室等。

这一群体的诞生在国内外都有,已经不是个案,甚至也不是摄影圈独有的现象。

在我看来,他们在中国的成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两点: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中产阶级”的迅速增长。

而艺术家呢?总有人抱怨现在的艺术“不好看了”,看不懂了。

这很正常,当代的艺术并不像人们想的那样宽泛。

极端来说,艺术已经成了“智识的技术”(intellectual technique)。

所以,有脉络的,存在于学术谱系之中的摄影才被作为艺术。

这种定义艺术的方式很吊诡。

它一方面带给人所有事物都是艺术的错觉,一方面其实暗含准入门槛。

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家的“垃圾”二字,虽旗帜鲜明,但确实是对于他人职业的一种辱没。

风光大神捍卫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理想是无可厚非的,但讨论没在点上。

比方说,看着照片里壮美的风光却不动心,就是不懂自然,这显然是对于“自然”最粗浅的认识。

“探索和发现自然”本来就是建立在启蒙思想基础之上的舶来观点。

“崇高美”仅仅是人类对风景的其中一种感受方式罢了。

在这个层面上,艺术家完全可以说《诗山河考》源于东方文学,压根不吃那套西方审美。

我对双方抱有同样的敬意,并且建议大家把职业爱好者和艺术家分别作为两种身份,两种不断行进着的路径来理解。

我们目前能看到的,只是一次急促的交锋,不代表双方的终点。

身份不仅是一个标签,还是可变的,甚至可换的,能够直接影响人们决策的策略本身。

与其用一种二元的眼光去看一场争议,不如去看看是什么造成了冲突,自己是否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二元论这种思辨的桎梏之中。

这一点似乎只有@程新皓提到了。

透过交锋的棱镜,摄影能够折射出我们在职业取向、身份认同上的哪些问题?我想,这才是和我们的文化和社会相关的。

谁是“垃圾”,谁是“野鸡”,在不同的话语体系里不也是能够互换的么?P.S 我在“中产阶级”加了引号,是因为我本人并不认可固化的阶级划分理论,但一直难找到好理解的又合适的词汇来代替。

“大众”一词同理,我并不喜欢为求简便而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

此外,对于技术,我用分别用了technology和technique两个词。

如果说前者更强调“工具”(instrument),那么后者则更强调“工具性”(instrumenlity,或“媒介性”)。

最后,我会继续我的研究,并有可能采访到正在阅读这篇回答的你,无论你是摄影爱好者、从业者还是艺术家。

还希望得到朋友们的支持。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